“行吧,慢慢来,稳扎稳打,将每一步的思路明晰,生产工艺明确。这项目若是成了,未来是会大批量生产的。”
苏白并未怪罪,科研嘛,这东西不是干活,不顿悟几十年也没进度,顿悟了就是几天的事。
还有两人,吕乡和赵老头。
吕乡的项目急不来,斯特林发动机逆向工程,虽然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工艺要求可不低。
现在他也发现了,若是用之前的结构散热,发动机的温耗是个问题。简单说,就是现在的冷端温度想要低下去,得先保证热端的散热,以及热端空气向冷端运输过程中,尽可能的保障其温度不上升。
这点苏白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他也只知道个原理。真正的实物斯特林制冷机,穿越前也只是见到过照片。
那玩意,不光能物理制冷,还能帮人心理制冷。看看价格看看钱包,凉快多了。
这是个长期项目,苏白宽慰了吕乡几句,交代他不用埋头在这个项目耗费大量精力。见吕乡认真听进去了才放心。
作为科学院的实际总工程师,苏白现在需要确保的,是每一项科技突破,都能有连带反应。即带动其他应用科学的发展。
斯特林制冷机,散热技术别的地方短时间内用不了,水散热就够用了。
高频动力来源,别的地方也用不了。现在要的是低频稳定大扭力动力源。
有连带反应的,也就精密气缸技术,方便之后生产蒸汽机和内燃机。
但既然如此,还不如让吕乡好好研究另一个项目蒸汽机呢。
……
赵汉,赵老头。
这几次集中问话,苏白都没怎么问他。
他研究的生物化学肥料,进展更是急不得。一个堆肥实验,沾着最少五六天,十多天也正常。何况还有应用实验。沾着就是一个两个月。
不过好在这人年纪大,性子也稳重。苏白没问,他也不急。
甚至还能乐呵呵地表示,将来制硝厂的废旧硝土堆可以拿来直接实验,也省的他老胳膊老腿地挖坑堆肥了。
和苏白简单汇报了一下,作为收场,会议结束。
……
对此,苏白倒也看的开。
潜意识里,很多人觉得到了古代,要么找到土豆红薯玉米,要么拿出肥料给作物增产。才是正解。
之前苏白也是这么想的,因此当初在奉天殿上,初次和老朱会晤时,就提及美洲的土豆红薯。当时确实有相关想法。
但后来,经历了实际操作与调研,苏白发现还是自己想的简单了。
红薯能运回来多少呢?虽然折枝插穰就能繁衍,但时间不等人。
经过大概计算,即使人一块红薯都不吃。
后世一块中等大小的红薯,一块在半斤到一斤,按照半斤计算。
运回来一吨,是四千块。第一年培育红薯藤,理论产量是八千到一万株。这还是后世科学培育的产量,除非培育出专门的母红薯,否则一块顶多产2到4株。
即使母红薯。一块产量顶天十株。
一亩地,种植株距与行距按照理论最密时,能栽下去三千到三千五百株。一吨红薯按照出苗一万多,也才堪堪种下三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