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按照最出苗率高的估,以当前技术顶天了种下十亩地。
按照亩产四千斤,两吨。这个红薯理论繁衍速度是二十倍。
想要普级大明民间,家家户户都当可选的主食,最少种植占比得达到20%。四舍五入,是73,354,310亩。
理论上,每年种出来的红薯全部拿来育苗,按照20倍的繁衍速度,预计这十亩地的红薯,需要六七年。
苏白等不起,大明百姓也等不起,洪武皇帝更等不起!
这个过程很数据化,太抽象化。六七年想要达到,就算推行地顺风顺水,也意味着有大明整体土地是先减少了20%。就意味着在第六年有20%的人要等着红薯。
通俗讲,先饿死大明一千万人,腾出六七年时间与七千万亩土地,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推行开。否则就要走正史的老路。
明朝传入华夏,隔了百年,才渐渐推行开。
平日里,和那些小商贩们唠闲嗑,搞关系。苏白不是老好人闲的没事干了。起码这其中有些概念,就是苏白从他们身上学到的。
一个人到底能干多少活?一天能耕多少地?一个春种期间,翻地,松土,播种,补秧,灌溉,除草……
他能干多少呢?
着急忙慌地夏秋抢收,镰刀磨出火花,连枷砸地散架,簸箕铲得刺刺拉拉,一个人能入仓的有多少呢。
哪怕踩着累死人的临界点,顶天了三五亩。
这也符合大明当前户部的数据,田亩三亿六千万,人口五千九百万,理论人均六亩地。五口之家,三十亩地。
实际上还得扣出勋贵地主,轮耕抛荒。五口之家一年精耕细作,也就十亩地。产四千斤粮食,人均八百斤。
交完田税摊派,恩,刚好吃不饱,饿不死。
田地少了过不成,田地多了种不过来,生产力限制了人均产量,这也是苏白总结的,为何封建王朝百姓过了温饱线就能称之为盛世。
实则是因为这盛世真的到达生产力顶峰了!
改变!改变!改变!
苏白对农业的改变,自此再没有寄托在作物自身产量上!
红薯土豆固然好,但且不说短期内怎么搞来,长期上怎么推广。单就种植,一人又能种多少呢?这玩意储存不好就是烂。
因此,只有改变生产力!
肥水灌溉和机械化。
前者能直接增产,在翻土之前撒肥料就成。灌溉技术不再看天收。
后者,能直接增加大明可耕土地。一人开着机器能干百人的活。四舍五入就是粮食增产百倍。
单杠柴油机只要研发成功,从此日耕八百亩不是梦!一个人一天才能耕多少!撑死了几分。这还是有牛的。
动力解决了,收割机,脱粒机,也只是应用科学的时间问题。何况苏白脑袋里有思路,交给研究厅,很快就能研发出合理的图纸投入生产实验。
这是眼下最实际的道路,今年秋收是赶不上的,但明年或许有望。
比着漂洋过海找红薯不知道强了多少。
当然,红薯将来还是要有的。多多益善嘛。别的不说,这东西拿来干养殖,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