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公关团队反应迅速,水军开始批量刷帖。
“楼主眼红故意抹黑,毫无证据!”
“这是同行恶意诬陷!”
“造谣诽谤是要付出法律代价的!”
但网友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可我要去哪儿找更多实锤呢?
我想起在职时和品牌方对接项目,曾加过几个品牌方市场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虽然已经离职,我还是决定试一试,给其中一位相谈甚欢的王经理发了私信。
“王总,XX公司数据造假的事您应该听说了,我手头有证据,您那边要是也有品牌方追责的邮件,能否助我一臂之力,揭露这家骗子公司?”
没想到,半小时后,王经理回复:“早就看不惯他们了,邮件马上发你,希望能给行业肃清风气。”
就这样,我拿到了品牌方追责邮件,打开新注册的自媒体账号 “职场真相挖掘机”,开始实时回应水军质疑。
“证据?请看这份品牌方追责邮件。”
附上经过处理的邮件截图,点击量瞬间突破十万。
视频迅速登上热门,合作方纷纷与公司解约,投资人也要求彻查财务数据。
“您举报的13个账号存在严重数据造假行为,已做封号处理。”
平台的邮件让我悬着的心落了地,这些注水的数据泡沫,终于被戳破了。
随着平台内容生态整治行动的开展,包括公司在内的很多账号都被封号处理,网上炸开了锅。
“我还奇怪账号数据这么好,原来全是假的!”
“平台该查查他们的带货链接,搞不好订单也是假的!”
“肯定是刷量被平台查出来了!”
那天我刷评论区刷到深夜,感觉简直大快人心。
微信突然弹出小张的信息。
“姐,公司明天要开危机公关会,我想办法录音给你。”
我心头一紧,“太冒险了,别冲动。”
他迅速回复,“再忍下去大家都没活路了,这是个机会!就算被开除,也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早前公司为了降本增效,高压政策早已让内部怨声载道。
绩效考核形同虚设,项目奖金随意克扣,甚至强制要求员工签署不合理的竞业协议。
同事们私下组建了匿名交流群,群里每天都有人吐槽被压榨的遭遇。
有人连续加班一个月却被判定工作不饱和,有人因拒绝无偿加班被调往边缘岗位。
第二天,我收到了长达 20分钟的录音。
里面传来副总肖晴暴躁的吼声:“现在怎么办?品牌方要索赔八百万!”
“必须想办法阻止进一步扩散!她掌握太多核心数据了!”
这是公司董事长的声音。
还有小郑唯唯弱弱的应答声。
我立刻将这些内容剪辑成短视频,配上字幕发布。
视频半小时播放量破百万,行业协会介入调查,公司股价连续三天跌停。
此时,我的自媒体账号粉丝突破 50万。
很多人在评论区义愤填膺,要求进一步曝光这些见不得人的内幕。
有人贴出疑似同类公司的刷量截图,话题 #新媒体行业数据黑幕#开始冲上热搜。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整顿行业不正风气的机会,于是决定开启直播。
当晚我架起一块黑色幕布,调试好变声器,点击开播。
屏幕上跳动的弹幕飞速划过,我用经过处理的电子音开始解读新媒体行业潜规则。
“刷量产业链如何运作?虚假直播间的订单是怎样凭空出现的?今天就带大家抽丝剥茧……”
镜头始终聚焦在跳动的数据图表和关键证据截图上。
房间里女儿偶尔发出咿呀声,反而让这场不露脸的直播多了几分真实感。
“我选择匿名,是为了保护自己和那些勇敢站出来的前同事,但真相不该沉默!”
弹幕疯狂刷屏。
“支持正义!”
“求继续爆料!”
“垃圾公司垃圾账号就该关掉!”
而我看着屏幕右下角的在线人数突破百万,突然想起七年前入职时,对着工位上的绿萝许愿:要做有温度的内容。
此刻幕布后的自己,虽然戴着变声器,却第一次觉得离这个愿望如此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