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警官周爱一路小跑来到审讯室时,陆明却已经从里面走出来了。
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上面写着林城雨夜连环杀人案-2001年8月。
在陆明身后,档案室管理员朝周爱递去一个歉意的眼神。
周爱朝他摆摆手,没有责怪,又无奈问陆明道:“陆警官,你这是做什么。”
陆明刚才在案情研讨会上,从刘鸿晖的案情分析里,发现此案与二十年前的雨夜连环杀人案高度重合,说明凶手极有可能成为了当年犯下雨夜连环杀人案的罪犯的模仿犯。
“模仿犯”是犯罪心理学中一个名词,copycat。
通常模仿犯所模仿的对象,都是曾经犯下过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而他们模仿那些凶手的原因,不外乎于几点。
一,模仿连环凶手作案,以相同的作案手法,嫁祸给犯下连环案的凶手,此举意为掩人耳目。
二,出于对凶手的一种崇拜感,认同感,亦或是极其痛恨凶手所杀害的对象。
三,一种偏执、极端、癫狂的扭曲心理,拥有这种心理的罪犯,会将连环杀人案看待成一种“艺术”,效仿“大师手笔”,此举类似于画家中的“临摹”,歌曲中的“翻唱”,电影里的“翻拍”。
当艺术转变为案子,那就出现了“模仿犯”。
这样的人未必认同或是崇拜连环案的凶手,但他们欣赏凶手的犯罪手法,所以“致敬”。
既然有模仿犯的可能,那么陆明打算先研究本案凶手所模仿的雨夜杀人魔,希望从二十年前的案件中,得到一些启示。
陆明笑道:“专案组对于案情的分析已经相当到位了,在案情分析上,我也帮不上什么忙,所以我打算换一个切入点,另辟蹊径来寻求破案的线索。”
其实陆明不是个喜欢解释的人。
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人,与别人解释,其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极有可能说了一大堆,对方不仅听不懂,还嫌你唠叨。
有许多人,做得好各自专业内极其精密复杂的高难度工作,却唯独做不好沟通这件“小事”。
虽然陆明不喜欢解释,但是周爱给予了陆明足够的尊重,没有伸手抢夺他手里的档案袋,所以陆明愿意给这位周警官多一点点耐心——尽管他知道解释依然作用不大。
听过陆明的解释之后,周爱给他让出了一条道,没有继续阻拦,只是看着他抱着档案袋一路小跑的背影,神色无奈。
警官休息室。
陆明坐在沙发上,缓缓翻检档案。
这起案子,距今为止,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许多纸张都已泛黄。
年轻人的视线,一一掠过那些陈旧的线索,他将自己的视角,代入到当年这个案子当中去。
陆明想象自己是凶手,在重温自己犯下的一起起案件,或者称之为“艺术品”。
好似一位故人,揭开一个故事。
林城公安局的档案室,对于许多案件的记载都相当清晰且明确,这受益于当年负责编撰档案的那位主笔。
他几乎事无巨细地将案件的种种细节、蛛丝马迹都一一记录在册。
单是这起林城雨夜连环杀人案,就足有一本红楼那么厚,主要是此案受害者众多,足足八位,且凶手是在连续犯下八起案子后才落网伏诛的,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许多事件和线索也都被记录下来,其中包括一些社会层面的舆论影响,以及一些不可抗力。
警官休息室内,其他几名警官坐在桌子对面,小声讨论着案子的情况,看见陆明抱着一大堆陈年旧案翻来翻去,他们有些不明所以。
周爱推开门,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她将咖啡端到陆明桌前,说道:“孙队长让咱们做足熬夜破案的准备,局里下了死命令,一个月内务必破案,这段时间,各位就要辛苦了。”
刑警宋高驰小声嘀咕道:“我们也要喝咖啡。”
周爱翻了个白眼,“开会之前你们不是才喝了吗,喝喝喝,也不怕喝死?”
龚学阳有些阴阳怪气道:“对人家省城来的高材生,当然得热情点了。”
周爱瞪了那家伙一眼,眼神想是要杀人。后者悻悻然缩了缩脖子,不再说话。
周爱又瞥了眼坐在沙发上独自看档案的陆明,发现他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对刚才的阴阳怪气似乎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她缓了口气,伸手指了指龚学阳和宋高驰,示意他们在外人面前别开玩笑太过火了,陆明是个严肃的人,可能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
陆明在档案里放出一枚书签,记录下自己当前看书的进度,然后缓缓合上,将其装入资料袋。
他起身伸了个懒腰,浑身腰酸背痛,活动了一番脖子以后,浑身骨头咔咔作响。
陆明拿起周爱昨晚给自己泡的咖啡,这才喝了第一口,不过一杯咖啡,也就给他一口喝了个干净。
年轻人转头望向窗外,晨曦初现,有一缕金色阳光缓缓渗透进来,洒落在茶桌上,映照得半个屋子跟着亮堂起来。
天亮了。
坐在对面的龚学阳和宋高驰七歪八斜地睡在他们的沙发上,身上有一床毛毯,是昨晚周爱给他们盖的。
那位周警官,是个难得的热心肠。
陆明笑了笑,拿起档案袋走出警官休息室,发现周爱正趴在会议室的桌子上打盹,会议室讲台上,大屏幕上的画面、线索,依然在不断滚动,看样子警官周爱也独自在会议室里看了一夜线索。
至于刑警队的其他人,或跟队长孙晓反复去现场查漏补缺、寻找目击证人,或去到案发现场附近的几个派出所,以及交警大队,没日没夜地观察监控录像了。
用刑警队长孙晓的一句名言来说,便是“查案如同大海捞针,可就算是大海捞针,你们这群人民警察也得给我把犯人从海里捞起来。”
陆明没有吵醒那位周警官,只是用纸笔写了一句话,放在周爱桌前,然后穿上外套离开了警局。
他要去二十年前雨夜杀人案的案发现场,拜访一下当时的几位证人。
————
林城体育馆。
这是二十年前雨夜杀人案中,第一位受害者“白婉玉”的死亡现场。
陆明走下出租车,抬头看了眼周围的高楼大厦。
想不到时隔多年,再看这里,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当年的档案袋里,陆明看到二十年前雨夜连环杀人案案发现场附近许多照片,都显示出那是城郊、偏僻之地。
八位受害者,并未死在闹市地区,基本都在偏僻的小巷、城郊的树林、老旧小区、废弃工厂等等。
当时的城郊,已经变成了如今的钢铁森林。
时代在变化,如今哪怕走夜路,人们胆子也大起来了。
因为大街小巷里,几乎都安上了路灯。
光多了起来,“鬼”就少了许多。
街道中,随处可见的监控摄像头,组织成一张“天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陆明来到一间装修门面都极其老旧的副食品店,他走进里面逛了逛,最终买了瓶矿泉水,付钱的时候,跟老板聊了起来。
老板是个穿着白背心的老大爷,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瞅着腿脚也不太好使了,他正趴在一架木梯上,往自家铺子招牌上面,贴着铁字。
“老王副食店”,副食粮油,是这间副食品店的主打商品。
陆明自告奋勇,说道:“老伯,我来帮你吧。”
“不用不用。”那老板客气着。
陆明坚持要帮忙,老人家拗不过年轻人,便只好缓缓走下木梯,眼含感激地站在一旁,给陆明扶着木梯。
给老人家贴完招牌,陆明这才买水付钱,老板不愿意收他钱,说就当抵了贴招牌的“工钱”。
陆明依然扫了二维码。
副食店老板无奈苦笑道:“时代变了,以前都是收现钱,现在你们拿手机扫一下就完了。”
年轻人笑了笑,站在柜台外,喝了口矿泉水,然后问道:“是啊,时代在进步嘛。对了,老伯,您这副食店,开了多少年了?”
本就生意不怎么样,难得有人聊聊天。
副食店老板便顺着陆明的话茬,接了下去,他取下老花镜,放入一个旧眼镜盒里,想了想后说道:“那是九九年吧,我和我老伴儿刚结婚,为了谋个生计,从乡里面到城里来,拿着两家人凑的几万块,开了这间副食店,这一开,就是二十多年咯。当时这街对面,还莫得那个体育馆哩!”
陆明点头继续说道:“99年,那是蛮久了。对了,您还记不记得2001年,发生在街对面的杀人案?”
之所以会有此问,是因为当年这位老伯,也被警方询问过,他的副食品店就开在受害人白婉玉死亡现场的街对面,警方还将调查询问这位王老板的记录,写在了雨夜连环杀人案的档案中。
老人皱着眉头,低头思索了一番,然后点头说道:“对,是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年代太久,很多事情我也记不清楚了,只晓得死的是个女娃子,年纪轻轻的,唉,可惜了……”
陆明心中大喜,开始与老人聊起了这桩陈年旧案,他没有问档案上记录的那些警方问过老人的问题,而是问了一些听起来有些奇怪的问题。
比如,印象中,当天来店里买过东西的客人,有没有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
又比如,案子过去一阵子以后,有没有看到案发当天出现在现场的人来这附近?
老人一一解答,陆明一一记下。
就这样,陆明连续拜访了二十年前雨夜杀人案三起受害人案发现场的目击证人,得到的线索,依然极少。
只不过,倒也不算没有收获。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极其关键的细节,而这个细节,竟然没有被记录在警方的官方档案袋中!
那便是当时犯下这起案子的凶手,有自己的一套杀人规律。
当陆明将这个规律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写在纸上以后,他知道自己距离真相,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