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吐蕃(一)
猫咪爱烤鱼2025-07-28 16:293,027

  这时,大帐门口传来了苏定方的声音:

  “王上,有新的军报!”

  “进来吧!”被打断思路的李泰说道。

  苏定方走进来,将一个红漆封口的黄色竹筒,递给了李泰。

  接过后,李泰打开了漆封,从竹筒里面拿出了军报。

  李泰看完,直接笑了。

  然后将军报递给了苏定方。

  苏定方一脸疑惑的看着怪笑的李泰,接过军报一看,也愣住了,上面就一段话,是皇帝李世民的亲笔信。

  “青雀,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的事情,你不用管,朕自会处理,在伊州的安西卫,作为稳定帝国的后手,不会参与此次伐西域的战争,其他,你自己安排吧,后勤补助,朕以命安西卫和北庭卫在陇右道给予你最大的帮助,打不过,你就跑回来陇右道吧。”

  李泰走出了临时大帐,怪不得他来到伊州安西卫两天了,附近的军队主将,行政区域的长官,城市的官员,一个都没有来拜见自己,原来是便宜老爹李世民让他放飞自我啊。

  李泰想了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于是,他召苏定方过来,麾下六十万大军开拔,不想继续丢人现眼。

  贞观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经过十九天的大军跋涉,李泰和麾下大军,抵达大唐帝国陇右道最西边的边境地区。

  根据安西卫派来协助认路的探马军队所报,面前两条路,右边这条路,是去吐蕃的,左边这条路,是去楼兰的。

  苏定方和苏定城两兄弟策马上前,距离李泰一个马头的位置,恭敬行礼后,中军主将苏定方说道:

  “王上!大军打算先攻击吐蕃还是楼兰?”

  李泰头也不回的说道:

  “你怎么看?”

  苏定方想了一会,回道:

  “今近六月底,吐蕃和西域都是夏季,其中西域比较炎热,罗布泊附近的水系奔流,我大军一些辎重太重,无法在那种泥泞的河旁道路快速行进。

  而吐蕃虽然也是夏季,但吐蕃是高原地区,夏季雨少,山地道路干燥,适合我们大军的行进,所以,臣下建议,我大军先行攻击吐蕃!”

  李泰灵魂来自后世,知道很多历史的他,自然是明白,大唐帝国整个朝代,基本都是按照苏定方说的战争模式解决西域问题。

  他说道:

  “你们先退下,容本王想想。”

  “遵命!”中军将军苏定方和前锋将军苏定城策马退后几米,静静的等候李泰的王命。

  李泰则很快认真回想吐蕃的情况,自己的性命,和麾下六十万大军的性命,不能不谨慎。

  这个时代的战争,不像李泰灵魂原本所在的后世,可以通过科技树解决人数问题,如今这个时代,大家科技树差不多,人多也不见得能赢。

  项羽当年三万人在巨鹿,妥妥收拾了章邯和麾下的七十万秦帝国骊山囚徒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比比皆是。

  李泰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前军副将阿木力,还有他旁边很多安西都护府本地人的探马,他微微的摇头。

  地利在吐蕃和楼兰一边,自己也不是便宜老爹李世民,可以靠天可汗的名声,就可以让松赞干布和精绝女王退让。

  大唐帝国要趁北方世界战争火热,伐西域的事情,早已过去几个月,李泰不相信西域十六国会坐以待毙。

  所以,李泰觉得,松赞干布和精绝女王,都为自己和麾下的大军,准备了很多血腥可怕的“欢迎仪式”,他必须万般小心。

  于是,李泰开始静静的回想自己所知道的历史:

  松赞干布麾下的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公元633年—842年)。

  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后世,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

  直到聂赤赞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

  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

  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

  《新唐书》根据“蕃发声近”的理由,认为吐蕃即发羌的后裔。另一说,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秃发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

  傉檀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北凉沮渠蒙逊。

  北凉亡,樊尼率所部过积石山,西越黄河,成为诸羌部的首领。

  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源于古汉文史籍。

  或谓吐蕃先民来自印度。

  自佛教传入吐蕃后,一些佛教徒为扩大佛教的影响,臆造出吐蕃王室的始祖聂赤赞普出身于印度王室的说法。

  自聂赤赞普下传31代,即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但是史实及人种、语言、考古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吐蕃族源“南来说”毫无科学根据。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

  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

  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

  “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

  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公元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

  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

  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

  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

  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9]又称“雅隆部”。

  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

  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

  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

  止贡赞普继“天赤七王”后登位,不久,王权为属臣攘夺。10年后,止贡赞普的次子布岱贡杰即位。

  此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把木头烧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胶,挖出铁、铜、银三种金属,木头上钻孔制造出犁轭,二牛共轭把平川开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里撒下种子。”

  聂赤赞普当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在位时,已有来自香雄部(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的雍仲本教传播,而且由名为“仲”和“德乌”的本教国师护持国政。

  此二王史称“上丁二王”。

  第二代生根活佛苯白拖持大士曾任吐蕃第七代君主思赤赞普的国师。

继续阅读:第257章 吐蕃(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神都日月空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