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七年(656年),武皇后进见宗庙,唐高宗追封其父武士彟为司徒,附祭于唐高祖的宗庙。
母亲杨氏也加封代国夫人,武则天便撰写《外戚诫》献于诸朝,解释讥噪。
显庆二年(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移居神都洛阳,以洛阳为东都。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与李治达成共识:
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至此,李治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集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二人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
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李治采纳。
四月,李治欲亲征韩国,在武则天及群臣劝谏下才作罢。
武则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而李治力排众议,坚持立她为后。
待到武则天得志后,“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李治不胜其忿。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仪请求废后,李治亦以为然,即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左右侍从及时奔告于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诉,使其“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
李治又担心武则天怨怒,因此哄骗她说:
“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从此每当李治理政,武则天便“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
由于李治在位时期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劝其封禅泰山。
封禅时本应先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
但武则天认为,封禅是祀天祭地的大礼,在祭皇地祇的时候以太后配享,而在举行禅地大典的时候,却由清一色男性大臣参加,这样做“恐未周备”。
祭奠女性祖先,理应由当朝皇后主持。
所以她要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应允,于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武则天则率内外命妇随行。
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韩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
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
她所编农书《兆人本业》,颁行天下,影响很大。
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以尊崇佛教为主。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所患的风眩症愈加严重,欲禅位给皇后,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则天摄政,因宰相郝处俊劝谏,这才暂时停议。
武则天得知后,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
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被当时的人称作“北门学士”。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则天从封泰山以后,劝李治封禅中岳,因李治患病而中止。
不久,李治命李显代理国政,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协助理政。
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病情加重,于同年十二月驾崩于神都洛阳贞观殿,临终遗诏让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
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李显打算任命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被裴炎阻止,怒道:
“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
武则天于是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武则天仍临朝称制。
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正式改东都(洛阳)为官方名称神都,同时令旗帜皆从金色,官服颜色、职省名称一并改易,赐宫城名为太初宫。
同月,徐敬业等以扶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
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则天下诏允许内外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向朝廷自荐,以求被任用。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还政于李旦,但李旦知其并非出自诚心,“奉表固让”,于是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
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匣子,类似于检举箱、报冤盒),置于洛阳宫城前,分为延恩(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投之)、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四匦,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此举广开言路,对稳定当时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武则天为监察宗室与大臣,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
凡属告密之人,臣下不得私自审讯,国家都会向其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
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
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
如果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其中生性残忍的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人通过告密被授予掌管制狱的官职,形成“酷吏政治”,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
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
于是“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大臣们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
今人临摹,唐张萱《武后行从图》(年代、作者有争议)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诸王不安,欲起兵对抗。
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
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应李冲。武则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讨伐。李冲起兵七日即败死。
九月,李贞兵败自杀。武则天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展开审讯,逼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及常乐公主等自杀,他们的亲信也被杀死。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说: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号称该石是在洛水中发现的,献给武则天。
武则天大喜,为石取名为“宝图”。
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则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十二月,武则天亲自拜洛受图,史称此时“皇帝、皇太子皆从,文武百官、蛮夷酋长,各依方位而立。
珍禽奇兽,并列于坛前”。
这次仪式的“文物卤簿”,是“自有唐已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同年底,武则天命人于神都洛阳建造的明堂落成,号“万象神宫”,放任百姓入内参观,吐蕃等国听闻明堂建成,纷纷遣使来贺。
又命面首薛怀义铸巨大雕像,其小指尤容数十人,在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雕像。
载初元年(690年)七月,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
武则天下令将《大云经》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收藏此经,令僧人讲解,并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间,发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请赐姓武氏。
不久,群臣奏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武则天方准所请,于九月九日(10月16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这标志着武周王朝的建立。
历史上把这改唐为周的事件称为“武周革命”。
十一日,群臣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圣神皇帝”。
她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西京副都,除唐宗室属籍,“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
又改置社稷,改旗帜尚赤。
十二日,在神都立武氏七庙。
而长安的唐太庙和神都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庙改为享德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