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二年,大年初四的凌晨。
李世民和李靖在太极宫里面论“兄弟”的时候。
这个新年夜,很多人同样睡不着...
繁华的圣都长安大街上,新年的到来,四处灯火通明,爆竹声阵阵,欢庆新年的人,过了子时都没有归家,还在四处玩乐,妥妥的一幅不夜城美景。
按照大唐帝国贞观年间新年安排,大年初四便是开年。
这个开年,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这十一天的新年时间里面,整个长安舞龙舞狮,四处欢庆新年的情况,络绎不绝,完全不管白天和黑夜。
特别是大年初四,皇帝李世民登基之后,会亲自来到长安西市,为西市开年第一支祈福香点燃。
起到长安西市,乃至整个大唐的帝国未来一年的商业风调雨顺,大展宏图。
贞观朝每年新年,除了除夕夜过渡到的大年初一,就是大年初四开年和元宵节这三天最热闹。
长安地处西北,此时正是冬季,四处大雪尚未化,却抵御不住热情人们身上留下的欢庆之汗。
大唐帝国国力强盛,长安新年期间,商业非常的繁荣,不夜城般的诗会、等会、宴会等聚会延绵不绝。
并肩王李泰的名声,自然是贞观十二年最响亮的名字。
三首可千古流传、且不同风格的明句,足以说明李泰的文采。
这三首诗词一出,李泰的声望达到空前的高涨。
长安的夜晚非常的热闹,无论何种聚会上面,目前说得最多的就是并肩王李泰的故事。
李泰在除夕夜的横空出世,让世人知道他是一名文采大家。
他那三首可千古传颂的明句,让除夕诗会后面的事情,都索然无味。
从大年初一开始,长安比斗诗会或者其他宴会的烟火气,都被李泰的才华所遮掩。
很多参加各自聚会的文人,甚至是贩夫走卒,都在议论李泰的文采。
之前李泰吃酒斗狗、流连花丛的纨绔烂名声,已经被长安各级吃瓜群众,自动脑补为参与三龙夺嫡的藏拙。
参加各自新年聚会的文人才子、各级吃瓜群众,纷纷停止斗诗,或者其他的比斗玩耍的事情,都在品评李泰那三首横空出世的绝世诗词。
原本新年是非常在乎自己家人的情况,因为李泰在文坛的横空出世,让这些各级吃瓜群众的庆祝新年,达到了极大高潮!
他们吃酒烤肉,逛街,议论都都是李泰所作那三首诗词。
甚至有些文人才子,连家都不回,赶到长安各处灯火明亮的烟雨楼台,继续庆祝新年同时,品评李泰的这三首千古名句。
李泰的灵魂来自后世科技世界,他抄袭这三首千古明句,对自己和大唐帝国的影响非常巨大!
大唐立国以来,还未曾出现过千古名句级别的诗词,就算是有,也是自己往上面贴金。
和李泰的所作,被公认的情况,有大大不同。
诗词的质量,决定一个人的文采。
而一个人的文采,又决定他的仕途和在朝廷的地位。
八股文虽然是大唐帝国科举制度的核心,然,哪怕文人士子有能力高中状元,拿不出好的诗词,也做不了状元。
可以说,诗词能力,已经是大唐帝国科举的潜规则。
李泰的身份非常的特殊,他没有参加过科举,但他是李世民最宠爱的皇子。
如果说李泰之前在哈卡山和西域的战役里面,说明了他的确符合,李世民说“青雀类己”四个字的话,三首千古名句一出,李泰已经被很多大唐帝国的各级吃瓜群众,认为是新皇帝最佳的人选。
在大唐帝国很多吃瓜群众的眼里,太子李承乾捉妖,宠幸男伶,残害良家的事情,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
大家不敢说,因为李承乾是太子的身份。
而晋王李治,隐藏得极深,贞观十二年,不过十一岁。
很多人想到这里,李泰那纨绔的名声,细细看过去,其实李泰才是三位参与三龙夺嫡皇子中,最拔尖的。
他没有太子李承乾的妖异,也没有晋王李治的年龄小。
能文能武,李泰显然变成了很多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储君和未来皇帝的人选。
还有很多人在今夜喝大之后,也想到,今皇帝李世民,不正是高祖李渊第二个儿子吗?
李泰,何尝不是李世民第二个儿子?
这样的话,大唐帝国民风彪悍,趁着新年酒意,大把人敢说。
一时间,这个长安新年夜,议论纷纷。
大年初四的白天很快在喧闹中度过,长安这个不夜城,很快在新年热闹中,进入亥时,约晚上九点。
这个时间,是每天新年夜,最繁荣的时间。
这个时间出门的人,普遍是睡了一白天的夜猫子。
恢复了经历的人群,开始继续新年的狂欢。
长安西市。
“秦淮红袖”大酒楼的三楼天字号雅间里面。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老人之一,英国公李勣,走到打开的窗口边,一边让长安冬季的冷风袭面,一边看着渭河上面数百条大小花船,和天空中不停的阵阵烟花爆竹声,感受着空气中浓浓的火药味,他的目光,甚至比已经照亮整个渭河两岸如白昼般的游龙灯火,更加的明亮!
李泰如果在旁边,一定会回想关于李勣的历史:
李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
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
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将。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
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随太宗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
后又大破**厥、韩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李勣从军近六十年,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在长期战争实践中,他不仅为隋末瓦岗农民军的发展壮大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为唐朝开国和卫国拓边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
其作战艺术颇受后人称赞。
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李勣头也不回的说道:
“唐俭,你说,这次晋王李治,还有机会吗?”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阳曲)人,北齐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唐朝文臣、莒国襄公。
唐俭年少时落拓不守规矩,但对待长辈颇有孝心。隋末(611年-618年),唐俭与李渊同管禁卫军。
李渊开府设官后,授唐俭为记室参军。历任司马、光禄大夫、相国府记室。
李渊建唐后,任命其为光禄大夫,封晋昌郡公。
武德元年(618年),又升为中书侍郎,加授散骑常侍。刘武周进犯中原时,派唐俭等人率兵前往征讨,结果唐军大败,唐俭被俘,揭发独孤怀恩谋反之实。
后唐高祖对唐俭大加赞赏,授为礼部尚书,封为莒国公。
贞观初年(627年),突厥颉利可汗屡犯边境,派唐俭前去说服颉利可汗。
后趁两军混战之时,脱身还朝,因功授为民部尚书。
唐俭晚年一直在朝中处理政事,被封为光禄大夫。
后因唐俭位居高官,常与宾客纵酒为乐,却将职务弃之一边。
为了谋利,其托盐州刺史张臣合购买他放养的羊,遭到御史弹劾。
唐太宗念及旧情,赦免其罪,将其光禄大夫之职罢免。
显庆元年(656年),唐俭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李泰如果知道,今贞观十二年大唐帝国的兵部尚书,和民部尚书,在这里密会,他的脸色,估计会非常的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