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到这些事情,书房里的气氛显然有些压抑。
四位都是熟读圣贤书的饱学之辈。
年纪最小的秦律,忽然抬起头看向柯文山:“老师,那该如何打造一个百姓不会饿死的盛世呢?那样的世界,真的会出现吗?”
柯文山抬起头,露出了一个十分祥和的笑容:“为师不知道怎么去打造,但我相信,一定会一个那样的时代......一定会有!”
三位弟子脸上纷纷露出了向往之色。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那一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同世界!
柯文山敲了敲桌子,道:“好了,我们是来商量赈灾之事的,莫要再跑偏了。”
李半山沉吟一声:“老师,你方才说赈灾,当务之急是要对赶来京城的灾民潮进行妥善的安置,弟子以为,有一个关键的人,或许要见一见。”
“谁?”柯文山问。
“京都府尹,展辰!”李半山一字一顿。
京都府尹,乃是京都最高的行政长官,掌管着整个京都的治安与政务。
只要能说动京都府尹。
在安置灾民潮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需要人,还是需要物,都有解决的办法。
更为重要的是,京都府尹,还有决定是否封城之权!
京都的城门不关,灾民能够进到城。
那他们活下来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反之,京都的城门一旦关闭,灾民露宿荒野,只需要一场大雪,就足以把几乎九成的人全部埋葬!
柯文山摸了摸胡须:“不错,展辰的确很关键,不过......他能帮我们?”
能坐上京都府尹这个关键的位置,背后没有人支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立场上,展辰和自己这一系是天然的对立关系。
“有些困难,但并非全无可能。”李半山眸子明亮无比,“展辰虽是世家一系的门生,可据弟子了解,展辰最开始也是出身寒门,乃是通过科举出仕,后来才被河西杨家招为女婿。弟子相信,只要陈明利弊,展辰会有自己的判断。”
柯文山点了点头:“好!那展辰这边,就交给你去说服吧。”
“是,弟子定不负所托。”李半山点点头。
“不过我们也不可把一切都寄托于展辰身上。”柯文山沉吟道,“秦律啊,你去找京城里那几家有名米商,想办法让他们拿出些粮食。另外,组织城里的大户们自行去外面施粥放粮......
还有,想办法找人去筹集些木材、茅草等,做好最坏的打算,若是一旦封城,我们也能在城外面搭起木棚,尽可能的多救一些人吧。”
秦律抱拳说道:“老师放心吧,弟子一会儿就去安排。”
说完了这些,柯文山略有些疲惫的靠在了椅子上,用手揉了揉眉间。
他毕竟年岁已高,数十万百姓的性命压在肩上,实在是太沉重了些。
笃笃笃——
书房的门突然被敲响。
李半山站了起来,将门给打开:“师娘?您怎么来了?”
韶娘笑了笑:“我给你们熬了些羊肉羹,你们喝点吧,暖一暖身子。”
说完,韶娘从身后的书童手里将托盘拿了过来,将羊肉羹一碗一碗的放在几人面前,分到了最后,托盘里还剩下了一碗。
“嗯?张公子不是说今日会来吗?”韶娘看着剩下的一碗羊肉羹,愣了一下。
“张公子?我们不知道啊。”李半山茫然的摇了摇头。
这时,靠在椅子上的柯文山冷哼一声:“张小子性子惫懒,估计现在还没睡醒吧。”
韶娘笑了一声:“你啊......我想张公子应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
柯文山摇了摇头,用调羹舀起一块羊肉虎放进了嘴里。
就在这时,外面的大门也被敲响了起来。
韶娘笑道:“我猜啊,定是张公子来了。”
说完,她就走到院子里,将门推开。
只见门外面,站着一位男子,他身上裹着貂裘,双手捧着一个袖炉,就连脑袋也被帽子给遮着,只露出了两只眼睛。
“在下张逸之,我是来找柯大儒的。”萧逸说道。
“张公子可算来了,老爷刚刚还提起你来了呢。”韶娘笑着将萧逸迎进了书房里,随后将门合上,给书房里的火炉添了些柴火。
李半山三人也是立刻站了起来,拱了拱手问好。
唯独柯文山依旧坐定在椅子上,冷哼了一声:“一个年轻人,身体却这么弱,真是丢人!”
话是这么说,老人家还是把桌上剩下的一碗羊肉羹推到萧逸的面前。
萧逸将披风脱了下来,哈出一个热气:“江南的冬天,可不似京城这般冷啊。”
“那是你养尊处优惯了,现在才刚刚入冬,等下了雪,那才是真冷呢。”柯文山没好气的说了一句。
萧逸一笑,目光却若有若无的停留在挂在墙上的几行字上。
这不是那横渠四句嘛?
没想到这老学究还把它贴出来当座右铭了。
似乎也是注意到了萧逸的目光,柯文山干咳了一声:“好了,快些把羊肉羹喝完,说正事吧,你不是说要来相府里当幕僚嘛,我倒是想瞧瞧你除了能作几首好诗,还有些什么样的本事。”
“不会让先生失望的。”萧逸浅笑了一声。
“哦?”柯文山和李半山几人都有些期待了起来。
三两口将羊肉羹喝完,萧逸取出绸子擦了擦嘴角,从怀里取出来了一本不薄的册子,将之放在桌上。
“学生研究了一番姜国现有的赈灾方略,发现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于是赶了几个晚上,写出了这本赈灾条陈,应当能对这次赈灾有所帮助。”
“赈灾的条陈?”柯文山四人对视一眼,笑着将那册子给翻开。
一开始时,四人还抱着谈笑的心态,想着能指点萧逸一番。
待看完第一页的内容后,四人的神情就是一变,然后迅速凝重起来。
册子约莫看到一半的时候,柯文山突然站起身来,在书架上翻找一阵,拿出一本相较薄一点的册子,一同摆在桌上,对比着看了起来。
这本册子,乃是姜国原本的赈灾条框。
柯文山本来已经将其熟记于心,可看完了萧逸写的这些,重新再看,竟又有了一番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