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兰有点不好意思道:“我也不懂好坏,听着是挺好听的,把那花形容得可美。”
一会她又想起了什么:“不过那些世家小姐们也都是一脸自愧不如,那诗应该是作得是极好的。”
文氏问她记不记得是怎么样的。
侯明兰虽不懂赏鉴,但记性却是极佳。
她回忆着,就把那诗给照着念了出来。
文氏连说赞好,对那才情横溢的姑娘更是好感加倍,印象极深。
此后文氏回到娘家,又跟家里人把王宛凝大力夸奖了一顿。
甚至是后来参加各种宴会,也总会有意无意地提及王宛凝几句。
不多久,众贵夫人也都耳闻了王宛凝的聪慧才情。
逐渐又有人提起她曾经的名字,以及那句出自太后金口,已经被遗忘许久的“
不知怎么的,连她她宫宴时的机智表现也都传了出去。
王宛凝的风评随时逆转,众人提起皆是连连称赞。
一时之前,世家夫人们纷纷上门打听王宛凝,想为自己的儿子娶得这样一位佳人。
同为宣平侯府小姐的王盼晴却对此十分不忿忿不平。
她王宛凝,不过是一个无父无母,倚靠着她家的可怜虫。
凭什么,却抢了她所有的风头。
如今众人提起宣平侯小姐,谁不是只识王宛凝,不知王盼晴。
这简直,简直太可恨!
王二夫人同样怒火难消。
母女二人一阵合计,想了一法子。
开始在众世家夫人面前无中生有,败坏王宛凝的清誉。
又不经意地流露出王宛凝时常出府,抛头露脸之事。
无论好消息坏消息,人们对于与自己无关的最新消息总是喜闻乐见。
特别是那些能够颠覆以往热闹消息的信息,更是乐于去传播。
于是没多久,王宛凝毫无规矩、不安于室的消息偏在贵夫人的圈子里传了开来。
王二夫人以前总是阻止王宛凝出门,几乎是将她软禁在宣平侯府中。
如今为了坐实这些传言,她便对王宛凝的外出完全不加以阻拦了。
王宛凝乐于见此。
她对传言也不甚在意,每日出府逛街,好不自在的样子。
王宛凝虽面上答应了大舅父不再调查当年宣平侯之事,可心中却从未有一刻入下。
如今正好,她便借着每日出府暗中调查起此事来。
这些还没查出什么,她却无意中发现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
她的好叔叔王光熙,竟然在外面养起了外室,且早就生有一子。
这庶子年龄却已不小,不过比王二夫人出出的儿子王承业小两岁。
可见,王光熙这外室早已养了好些年头。
王宛凝有意接近这外室所生的儿子。
先是做一番打探,得知这个名叫王耀祖,平时所读的学堂竟是跟王承业同一个。
王光熙也真是胆大包天。
王耀祖虽是外室之子,却不得不说比王承业优秀得多,算是一个读书苗子。
他不仅学习上比王承业好,心性也善良。
平时读书之外有闲暇时间,总是去教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