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小娘子这边儿还再思索自己用宋仁宗皇帝和张贵妃娘娘的名号来吸引顾客,会不会有生命威胁的时候,那边儿沈言沈掌柜的已经将温凉小娘子所说的锅包肉,松鼠桂鱼和奶酪蛋糕的配方都记录了下来。
温良小娘子大眼儿一看,那是比自己记录的菜谱好多了,好的不是一星半点儿的。沈言记录的菜谱那是龚红整整,规规矩矩的。
“沈言,你在写一下等到沈记店铺开业了,我们要做一个英式下午茶的三脚架。”
“温凉小娘子,什么是英式下午茶的三脚架?”
沈言那是不懂就问,温良小娘子开始给沈言解答。
英式下午茶三层架享用顺序为由下到上,由咸到甜。正宗的下午茶有三层,顺序为由下到上,分别为三明治、英式司康、蛋糕和水果塔等甜点,吃的顺序是由下到上,由咸到甜,先品尝带着咸味的三明治,再品饮芬芳的红茶,最后才是品尝蛋糕与水果塔,最后为马卡龙收官。
英式下午茶中,应该先享用的是咸食,然后才是甜食。
因为饿的时候,对于咸味的需求要高于甜味,吃完甜点之后人们会马上有饱足感,先咸后甜是最推荐的品尝方式。
和沈眼说完了英式下午茶,温良小娘子肚子实在是饿的受不了。
“赵丽云在屋外面儿卖煎饼果子,我去给温良小拿一盒回来。”
“沈言,我和你一起去。”
等到温凉小娘子和沈言出来的时候,就看见沈记店铺门口,赵丽云的煎饼果子的摊位上面拍了好长一对儿的人。
现在在摊位前边儿排着的是一个白面书生。
他身高一米六左右,一派古代秀才形象,显然,面容清秀,文质彬彬的样子。
“温良小娘子可知道那个人是谁?”
“哪一个?”
“就是那个在排队的那个?”
“是谁?”
“是包拯。”
“什么?”
温良小娘子听见沈言在和她说那人是包拯,怎么可能呢?
这跟电视剧及戏曲舞台上的包公,有着巨大的反差。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包公去世后,人们会逐渐把他塑造成“黑脸”的形象,而且包公在历史上,所担任的官职是否跟电视剧里的一样呢?
电视剧里的包公自幼被父母遗弃,生活坎坷特别苦,靠着哥哥和嫂子抚养长大,所以他称呼自己的嫂子为“嫂娘”。而且额头上的月牙,也是淘气玩耍时,在井壁上磕碰所致。
包拯运气好,宋朝的台谏迎来了黄金时代,台谏系统与政府系统是平行的,不归宰相统率。宋仁宗时,台谏“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并不夸张,宋朝宰相被台谏弹劾而辞职的情况非常常见。而包拯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谏官,怼天怼地怼皇帝。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政治形象,跟魏征、海瑞是一个类型,属于政治的谏官。宋朝人才济济,诗词书画名人辈出,名臣宰辅成百上千。寇准、吕夷简、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安石、司马光、苏轼……哪个不是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物,说历史地位甩包拯两条街也不为过,但名气比包拯还有很大的差距。严格来说,包拯并非文采出众,也不算治世能臣,如果不是被后世神化,或许不会有很多人在史书上注意到包拯的名字。
当时,老百姓要想告状,不能直接到主管审案子的知府递交状子,而是要通过一个叫“门台司”的机构中转给知府。而门台司这个机构非常腐败,不给钱就不给转送状子,老百姓非常痛恨这个机构。包拯刚当上开封府尹时,便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他便写奏折恳请皇帝撤销了这个“吃拿卡要”的机构。受到了老百姓拍手称快。
包公尽管在开封府尹的时间不长,但他却用刚正不阿,敢于挑战权贵的勇气,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所以开封的老百姓都十分爱戴包公,觉得他是难得的清官。
晏殊是应天知府,范仲淹到应天书院教书,这一年也是考试大年。包拯的“同年”出了很多牛人,官至宰相的多达七人,其中包括文彦博、韩琦两任宰相。考中之后,包拯本可以外出当知县的,但是因为父母年迈,包拯辞了官,专门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就在双亲的墓旁筑起了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不忍离去。这十年的尽孝,
包拯在端州当过官,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的雅器,当地的官员额外多收几十倍去孝敬长官,这是普遍现象。而包拯打破了这个潜规则,不多收,自己也绝不要一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然而,一脸严肃的清官包拯在官场上的待遇,跟后来的海瑞大不一样。包拯官运亨通,当官26年升迁27次,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这跟大环境有关,也离不开包拯的朋友圈。包拯跟同年的文彦博是儿女亲家,跟韩琦是老铁,跟王安石、司马光都是知己好友。包拯跟欧阳修亦敌亦友,包拯任职开封府就是欧阳修推荐的,接任包拯的,恰好也是欧阳修,包拯也被欧阳修参过。王拱辰也推荐过包拯升官,包拯的任职履历相当丰富,中央、地方都待过,做过的职位两只手数都数不过来。但他主要的政绩集中在御史、谏官。据统计,在他的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当时人称“包弹”,是当时最会“弹”的人之一。
1056-1058年,将近60岁的包拯暂代了一年多的开封府尹。你没看错,包拯只在开封府呆了一年多,那包拯是断案如神吗?“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等都是编的,有记录的两个包拯断案,一个是牛舌案。话说一个农民刘某来告状,说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牛没了舌头,不能吃喝就得死,更难办的是,法律规定不能杀牛吃牛肉。包拯沉思良久,让刘某把牛杀了吃肉,之后又张榜公告,谁举报无故杀牛就赏三百贯。第二天就有卫某来举报刘某,一审之下就招了,就是卫某跟刘某有矛盾才割了他家的牛舌头。
这位老兄知道没法收买包大人,于是买通了一个负责的小吏。小吏告诉商人,到时候把老爷判决书当庭发下来,我打你之前,你就拼命喊冤,然后我就会大声地训呵你“废话怎么这么多,还不乖乖受罚!”这样事情就会有转机。果然包大人一听小吏口出狂言,有仗势欺人的举动,就打了小吏,轻判了商人。小吏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奸计得逞。因为小吏准确把握住了包大人的逻辑:同情弱者。咱们想一下上面的两个案子,第一个牛舌案,万一卫某就是一个单纯举报的守法之人呢?万一卫某不招或屈打成招呢?第二个“杖脊案”包大人审案会不会有点看心情了?包大人是一个慈悲之人,但并非传说中的神探。
当时的包拯包青天那是权健宋仁宗皇帝立四,可是宋仁宗皇帝问包拯“你想立谁为好”,包拯回答“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事大计考虑,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经是60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啊。”包拯没有儿子吗?当时他自己以为没了,包拯的大儿子包繶这会死了五六年了?但是,包拯这话说了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又有了一个儿子。原来小儿子的生母是包拯身边的侍妾,包拯有一次生气打发她回娘家去了,多亏大儿媳妇知道她怀有身孕,便背着包拯夫妇私底下不断的派人送钱财衣物。生下小儿子之后,大儿媳妇又偷偷将孩子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包拯传说中被嫂娘抚养的故事,就是从这一段演绎的。在包拯60岁寿诞的时候,大儿媳妇把小儿子送到了包拯面前,包拯老泪横流,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