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来自仁宗的外卖订单
吴百万2025-07-28 16:195,014

  温良小娘子看着眼前的卖梅花包子的老伯,现在觉得甚是亲切。

  “店家,给我来十个包子,要装起来带走。”

  “好咧,小娘子稍等片刻。”

  老伯迅速大的给温良小娘子包了十个梅花包子,递给温良小娘子之后,老伯见自家门口还没有人,就拉着温良小娘子大聊特聊。

  温良小娘子也正有此意。

  “老伯,你知道州桥夜市里面卖卤煮的那家该怎么走吗?好像就在附近?”

  老伯朝温良小娘子笑一笑,

  “小娘子想必是新来东京汴梁城不久吧,你说的那家有名的卤煮店铺就在隔壁街上。”

  “小娘子一会儿要去买些卤煮陪着梅花包子吃?”

  “是啊,老伯。”

  温良小娘子总也不能说自己家铺子就在那家有名的卖卤煮的店铺的旁边,而自己出来居然连自家家铺子在那里都找不到了吧?

  在自己家店铺门口走丢了什么的,实在是太丢人了,温良小娘子实在是说不出口的。

  好在沈记店铺旁边的卤煮b铺子,在州桥夜市里面比较出名。

  不然温良小娘子都不知道该开始怎么形容,一个在东京汴梁城里面州桥夜市里面新开的沈记店铺应该怎么走。

  在州桥夜市里面会有人知道新开的沈记铺子吗?

  “小娘子,一会儿你直着往前面走,看见那颗大树了吗?对就是那棵树。”

  “那树旁边有一条小路,你往左一拐,走几步就可以看见一旁的卤煮店铺了。”

  卖梅花包子的老伯,热情的给温良小娘子指出了该怎么去那有名的卤煮店铺。

  “谢谢你,老伯。我记住该怎么走了。”

  温良小娘子本想打听完,就回到沈记店铺里面去的。

  哪成想店家老伯接下来的话语,让温良小娘子生生的停下了脚步。

  “小娘子,先不要急着去吃卤煮。”

  “我和小娘子你说,那卤煮店铺旁边,新开了一家铺子。据说今天开业。”

  “今天去沈记吃吃食,那可是便宜又合适的。小娘子一会儿你可以去试一试。”

  “反正一会儿老头子我要去沈记差不过上一场的,那天我得了一个优惠券,估计沈记现在人就应该挺多的了吧。”

  “沈记?新开的沈记?”

  温良小娘面子上面不显露出来,可是心里面已经乐开了花。

  昨天的宣传这么到位的吗?

  已经有人开始知道沈记了,还要来沈记吃饭。

  “谢谢你,老伯。我就先走了。”

  “小娘子如果吃好了我们家店铺的梅花包子,下回如果不愿意亲自来店铺里面。我们铺子是可以给小娘子送梅花包子上门的。”

  “好咧,我之道了老伯。”

  那卖梅花包子的老伯,说的是一点儿负担都没有。好似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儿。

  温良小娘子不由得想起来,他在盐州城沈记铺子里面推出来的送外卖的业务。

  那时候盐州城的百姓还是兴奋的讨论了好一阵子的,不过那时候沈言就说早在东京汴梁城里面早就有这项业务了。

  直到温良小娘子亲自到了东京汴梁城里面,亲自看到了如同清明上河图般的景象。温良小娘子在心里面这才相信,那时候现代外卖文化,早在北宋的时候就兴起了。

  如今卖梅花包子的店铺老板,这么一说温良小娘子到是对东京汴梁城里面外卖小哥儿送餐文化很是感兴趣。

  不过温良小娘子就是对外卖在感兴趣,也要先回到沈记店铺再说。

  温良小娘子出来这么久,不知道沈言有没有担心。

  温良小娘子知道,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意思是宋朝的人们一般都是将饭菜买回家吃,而不亲自在家烹饪,对于一些富庶的高官达贵,他们自然不会亲自采买,于是当时便有了“外卖”这样的行业。

  温良小娘子走在州桥夜市里面的街道上面,时常能看见几个小哥儿或者是一个小哥儿手里面端着盘子或是碗碟匆匆的离去。

  温良小娘子此时才意识到,这就是北宋的外卖小哥儿,宋朝虽经济发达,但在通讯方面,还是需要人力去维持的,因此那时的外卖小哥没有手机,只能通过跑腿的形式进行口头传达。

  这样子在州桥夜市里面送外卖的小哥儿,此时还不叫做外卖员。温良小娘子了解到,在北宋这外卖小哥儿叫做闲汉子。

  “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这个“闲汉”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外卖小哥”,富庶人家会让“闲汉”去餐馆订餐,再由店中的小二或“闲汉”送餐到府上,有的客户会与店家签订合同,每日定时定点将饭菜美食送至府中,不过这样的服务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才能享受到的。

  以后沈记店铺就是推出了外卖服务,那也可以不用专门再找外卖人远了。

  以后找接上面的“”闲汉“”,就可以了。

  温良小娘子是走一路,想了一路。按照刚刚卖梅花包子的老伯指出的路,温良小娘子很快就捞到了沈记店铺门前面。

  抬眼望去,沈记店铺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

  温良小娘子一眼就看见了站在门口的沈言,沈言正在沈记店铺的门口。左望一望,又望一望。蹙着眉头,可是沈言还是没有离开沈记,因为街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沈记店铺里面涌去。

  温良小娘子还没有叫沈言,沈言一抬头就看见温良小娘子怀里面抱着个油纸包站在那里一脸笑意的看着他。

  沈言也顾不上门口的客人了,紧走几步来到温良小娘子哦安茜。

  “娘子,你去了哪里?让我好找。以后再出去和我说一声好不好?”

  温良小娘子知道这回是自己理亏,没和沈言打一声招呼,自己就跑出去了。

  害的沈言那么的担心。

  温良小娘子拉住沈言的左胳膊,开始慢慢的摇晃。

  “沈言,夫君,我错了……以后我再出去一定和夫君说,不……以后我去哪里都要夫君陪我一起去。”

  “别生气了,好不好嘛?”

  “沈言,笑一笑嘛?”

  沈言本来也就没有多生温良小娘子的气,只不过沈言是担心温良小娘子的身子还有怕温良小娘子出什么意外的危险。

  现在去看见温良小娘子毫米好样的回来了,温良小娘子又难得的和他撒娇了。

  沈言心里那点儿不痛快早就,不翼而飞了。

  沈言自然是咧嘴一笑,哪里还有刚才板着脸的样子?

  温良小娘子看着沈言笑了,自然就知道沈言是不在生气了。

  “沈言,你看我给你买的梅花包子?”

  温良小娘子晃一晃手里面的油纸包,让沈言看她买的梅花包子。由于沈记店铺和卖梅花包子的店铺就隔着一条街道,所以现在梅花包子还是热乎的呢。

  “小娘子,怎么不叫我夫君了?”

  沈言挑一挑眉毛,一脸打趣儿的看着自己家的温良小娘子。

  “”夫君,快尝一尝我给特意给你买回来的梅花包子你买回来的梅花包子,是不是很好吃?“”

  温良小娘子说完就将梅花包子,拿出来一个赛道沈言的嘴里。

  温良小娘子看着沈言嘴里面一股一股的开始吃包子,温良小娘子得意的笑笑.。

  都吃了我的包子,还能再说我不成?

  沈言哪里能看不出来,自家温良小娘子的小把戏?

  “沈言,大堂哦面是不是来了好多的人,我不和你说了。我要去后厨做吃食了。”

  温良小娘子一想到一会儿要应付客人点儿的不同的菜式,而后厨就他自己一个人。

  温良小娘子顿时有点儿头大。

  “小娘子我去后厨帮你,”

  沈言嘴里叼着包子,边走边和温凉小娘子说话。

  看着今天沈记来了这么多人,沈言也不放心温良小娘子自己一个人在灶间做菜,做吃食。

  温良小娘子可是怀有身孕呢?哪里能干的了什么重活。

  等到温良小娘子进到沈记的大堂里面,一眼就看见刚才的小娘子和小哥儿还没有走呢。

  “温良小娘子你可算是回来了,刚才有不少的客人点儿锅包肉呢?”

  顺子一看到沈言和温良小娘子回来了,顿时放心不少。刚才店里面来了食客,点了锅包肉,可是顺子一去后厨看见温良小娘子居然不在,可给顺子吓坏了。

  温良小娘子不在灶间,锅包肉可没有人会做啊?

  “放心吧,我现在就去做吃食,把刚刚食客点儿的吃食都告诉给我。我来做。”

  “顺子,你帮着赵丽云顾好前边儿的店铺。”

  “好咧,温良小娘子你就当心好了啦。”

  温凉小娘子叮嘱完顺子,马上就去洗手去后厨做吃食去了。

  沈言跟在温良小娘子身边一边儿给温良小娘子大小手,一边儿照顾温良小娘子的身子。

  沈言可是怕给温良小娘子累到,可是看见温良小娘子一盘一盘的做锅包肉,里脊肉等吃食,忙的鼻子上面都冒汗了。

  沈言心疼不已,为什么自己就不学易学做锅包肉呢?这样温良小娘子也不用这么受罪了。

  “传菜,传菜……”

  顺子等伙计一听见沈言的动静,就知道温良小娘子做好吃食了。

  沈记里面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直到赵丽云来到沈记店铺后面的灶间。

  “大哥你还是出来看一看吧?”

  皇宫里面来了大人,说是要订锅包肉和麻辣烫。”

  “什么?”

  “啊?”

  还在做菜式的温良小娘子一听赵丽云这话,自己惊讶的喊出生来。

  宋仁宗居然要点儿他们家沈记的外卖。

  虽然温良小娘子一直都知道宋仁宗一直是爱点儿外卖的,可是没想到有一天宋仁宗会来点他们家的外卖。

  还指明要吃锅包肉和麻辣烫。北宋的百姓们在生活富足之余,自然在“吃”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宋代之前古人每日只有早晚两餐,而一日三餐是从宋朝才开始的,之后百姓们不但要吃饱,还吃出了更多的花样,各色菜式、小吃被发明创造,如皮薄馅大的灌汤包、浓油赤酱的东坡肉、咸香诱人的火腿等等。

  当然了北宋的外卖行业也是发展等我很迅速。

  其次,宋朝相比起其他朝代那样金碧辉煌的宫殿,宋朝皇帝更喜欢贴近群臣,靠近市井,以达到亲民的作用。其实两宋的皇宫都不算大,跟唐朝和后来的明清比起来,好似地主家的大院。皇宫的宫墙外紧贴着市井人家,皇帝的家与百姓的家都挨在一块。

  有时候皇帝在宫墙里面听到外面的吆喊,总会忍不住出去逛一逛,顺便买一些吃的,有时候皇帝不愿意出去,却还想吃外面的东西,就会点外卖,以至于皇帝成了一些老板的老顾客。宋朝“外卖服务”的成熟,种类之丰富,就连现在都难以超越。

  随着各种美食的诞生,酒楼、茶馆、小餐馆也开始遍布全城,为了“吃”得更好,宋朝还取消了宵禁政策,人们到了夜晚可以随意外出走动,百姓们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吃上了“夜宵”,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外卖”行业自然就应运而生,不仅百姓点外卖,就连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喜欢点外卖,不过皇帝点外卖则有专门的称呼——御前索唤。

  温良小娘子看过史书,直到宋仁宗一直喜欢点外卖,而且特别喜欢点儿民间的小吃。宋仁宗对民间外卖情有独钟,按说皇宫有专门的御膳房,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美食应有尽有,但皇帝宋仁宗偏偏不爱吃,故意错过午膳时间,让人去宫外买了王婆家的包子和朱雀门曹家从食的猪皮肉,不过毕竟皇宫之大,这样的来回折腾,饭菜不会变凉吗?

  沈言问询赶紧出去了,不一会儿温良小娘子就见沈言拎着一个食盒来到了灶间。

  看样子是宫里面专门准备的保温食盒。有专门保温的食盒,食盒一般分有不同的材质,一是用竹木、珐琅等材质制作而成,这种食盒比较常见,如我们在古装的电视剧中就常看到,保温性能一般,另一种是用瓷制作的食盒,食盒中有陶瓷做的“温盘”,这种盘子有上下两层,在盘子的侧端会有一个注水孔,古人为了保温,会将热水注入,再放入吃食,这样就能有“保温”的功能了。

  由于北宋没有现代的有一次性餐具,像这样的食盒、温盘,吃完之后还要留着,第二天酒家的伙计会过来拿,和现在的外卖比,这点就有些麻烦了,但古代的食盒造型精美,食盒上还会镶有金色的纹络,看着十分精致,尤其是富裕人家的食盒,还会使用紫檀、等木料做成。

  发明塑料制品的古代,送餐用具简直精致的不得了。宋代使用温盘,完美地解决了运送食物的过程中如何保温的问题。

  所谓温盘,就是一种厚底、专门保温的盘子,温盘有两层,双层内中空,在盘帮顶测穿一两个圆孔,以便注入热水,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因此,温盘又被称为暖盘,相似的用具还有温酒壶、温碗、温盏、温盅等,在宋朝“外卖行业”用处极大,尤其在北方宴会中好评如潮。

  与此同时,考古材料也发现了各种保温用具,证实了宋朝“外卖行业”的。

  “怎么样?宫里面那位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

  虽然知道宋仁宗喜欢点外卖,可是说到底温良小娘子还是头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

  点沈记外卖的还是北宋最有权势的人,温良小娘子心里面还是有点儿忐忑的。

  “没事儿,温良你就按照平时的做法就可以了。不用担心。”

  “”这是哪位南大人拿来的食盒,“”

  “行,我知道了。”

  温良小娘子脑子里面开始充斥着现代剧里面各种宋仁宗点外卖的场景,还有宋朝的点外卖的一些风俗习惯,温良小娘子要尽量的做到不出差错。

  食盒大概出现于魏晋时期,逐渐也成为与地位相关联的物品。尤其是富贵人家和官宦家族,食盒的选材用料、制作、装饰、雕刻都十分讲究,以此显示出家族地位、富贵程度,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类人展示地位、显摆的工具。若是一般的穷苦人家,只拿块布,简单放些干粮

  综上所述,宋朝人早早地就享受着“外卖”的便捷,其送餐用具精致华美,可谓是“高大上”,观赏性和实用性简直“完胜”现代的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

  现在的外卖小哥骑着小电动穿梭在高楼大厦间,那么千年前的宋朝是如何送餐的呢?

  除了步行和骑行,还有一种特殊的交通用具——湖船,也就是“外卖船”。这是载满商品游走于东京汴梁城城河的小船,在顾客“下单”后,小船便在短时间内到达,提供顾客要的物品。

  “撑船买卖羹汤、时果、酒水、菜蔬、鸡鸭、海螺……及点茶,供茶果。”湖船可以说是十分具宋朝特色的运送。

继续阅读:第225章北宋大殿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穿成暴戾屠户的小娘子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