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京闱风云
寻迹萧湘2025-06-24 08:241,264

  顺治十五年(1658年)暮春,官道上的黄土被车轮碾得飞扬,陈廷敬骑着一匹青骢马,藏青布袍下摆沾满尘灰。他伸手护紧怀中用油布裹着的行囊,那里面是他日夜诵读的经史子集,还有父亲临行前塞给他的银锭。太行山的层峦在身后渐渐化作黛色剪影,前方京城的城楼已隐约可见雉堞,晨雾中传来悠扬的钟鼓声。

  "这位兄台可是赴京赶考?"清朗的男声从身后传来。陈廷敬勒住缰绳,见两骑快马疾驰而来,为首青年生得剑眉星目,腰间玉佩随着动作轻晃:"在下张汧,山西平阳人士,方才见兄台赶路模样,倒像是咱们读书人。"

  "正是。"陈廷敬拱手回礼,"在下陈廷敬,泽州阳城人。"

  "巧了!"张汧身旁的矮个青年眼睛一亮,青衫上还沾着旅途的草屑,"我叫高士奇,浙江钱塘人,咱们凑齐了南北学子!今晚不如同宿客栈,正好切磋学问?"

  暮色降临时,三人已在客栈的上房里围坐。张汧拍着桌案,酒意上脸:"我观当今朝堂,满汉之争未休,灾荒四起。此番若能同登龙门,他日定要携手匡扶社稷!"他抓起酒壶猛灌一口,酒水顺着下颌滴落,"就像范文正公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高士奇晃着折扇轻笑:"张兄莫急,咱们先过了科举这关。"他忽然凑近陈廷敬,压低声音:"听闻今年主考官卫向书是理学大儒,阅卷最重经世济民之论......"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正在翻涌。发榜前夜,陈廷敬在油灯下展开自己的考卷,手突然剧烈颤抖——原本工整的小楷被大片墨渍浸透,"民为贵"三个字糊成漆黑一团。隔壁传来模糊的交谈声:"李大人这次收了多少银子?""少说二十份卷子......"

  陈廷敬猛地推开窗,夜风卷着墨香扑面而来。月光下,窗棂上蜿蜒的墨痕宛如血线。他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朗朗乾坤,竟容得这般腌臜事!"

  放榜那日,陈廷敬在拥挤的人群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名字赫然在二甲之列!后来才知,卫向书阅卷时,对着这份污损的考卷沉吟良久,突然拍案而起:"此子见解通透,心怀苍生,纵是残卷也要辨个明白!"他亲自命人用清水漂洗,逐字辨认,终于将被埋没的文章呈于御前。

  殿试当日,太和殿内金瓦生辉。陈廷敬跪在冰凉的金砖上,望着龙椅上的顺治皇帝。"满汉交融,何以治国?"威严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回陛下!"陈廷敬深吸一口气,抬头时目光如炬,"满汉一家,当以民为本。施仁政则民心归附,兴教化则风俗淳厚。昔日孝文帝汉化改革,方有北魏盛世;今我朝若能打破畛域,天下何愁不治?"

  殿内突然陷入死寂。陈廷敬能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半晌,顺治皇帝抚掌大笑:"好!好一个'廷前守正,敬以修身'!朕赐你名'廷敬',望你日后不负今日所言!"

  入翰林院那日,陈廷敬还未及熟悉环境,便听闻李振邺等考官收受贿赂、篡改考卷的丑闻。当夜,他在烛火下奋笔疾书,将所知之事一一记录。同窗劝他:"莫要得罪权贵。"他却掷笔而起:"若连读书人都不敢直言,天下还有公道吗?"

  深夜归家,一封带血的恐吓信躺在门槛上。陈廷敬弯腰拾起,火光将信纸映得通红。他凝视着跳动的火苗,恍惚间又听见父亲的声音:"敬儿,读书不为稻粱谋,只为天地立心......"信纸在火中化作灰烬,他望着漫天星斗,握紧了腰间的玉佩——那是离家时母亲偷偷塞给他的,此刻正贴着心口发烫。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清朝名相陈廷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