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东宫治事
逆风的蝉2025-11-17 20:102,070

看着被学生慌张抬走的谯周,张苞和关兴傻了眼。

“弟儿啊,我们……这次可闯了大祸了!”

张苞此时后怕起来,这要被张飞知道,恐怕要被打断腿。

“这是我一人所为,你们不必担心。”

刘禅却早有打算,带着二人回到东宫,却见糜竺正一脸颓丧望着花园发呆。

此时早朝应该还没散,刘禅顿觉情况不妙,上前问道:“大舅,可是成立商部之事被他们否决了?”

“阿斗——”糜竺抬起头,摇头苦笑道:“我早就说过……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究竟是什么情况?”刘禅道:“父皇和丞相都是同意此事的。”

这次刘备登基,朝堂改制和官员任命,已经做过一些微调,比如加强六曹治事的权重。

东汉废除丞相一职,改设司徒、司空、太尉三公,但三公随后仅具虚名,实际权力被集中到尚书台。

光武帝将尚书台分为三公曹(年末州郡考课)、吏部曹(选举祠祀)、民曹(工程盐池)、客曹(护驾朝贺)、二千石曹(诉讼)、中都官曹(治安)六曹,与尚书令、尚书仆射合称“八座”,形成“政归台阁”局面。

这次调整为刑、吏、户、礼、工、中都六曹,除了兵权外,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已经搭好。

另外就是成立科曹和商曹,科技研发和商业是历朝不重视,反受打压的行业,只能单独设立。

糜竺叹道:“只是以朝廷之面经商,便被群臣反对,更遑论要给商人官爵荣誉了。”

“这商曹的官员也不是随意挑选的啊……”

刘禅说了一半忽然停住,看糜竺这话,显然是还没有真正理解商业和经济调控的作用,还停留在经商的思想上,在朝堂上肯定更辩不过那些官员。

“不管他们如何反对,商部之事刻不容缓,”刘禅说道:“大舅你尽管去准备人手,我再与父皇商议,如果朝廷容不下商曹,就放在我东宫属下。只要我们做出成绩来,盈利赶超赋税时,他们自会闭嘴。”

“遵命!”糜竺顿时转忧为喜,赶紧前去准备。

有了刘禅的这句承诺,他就可以放心去做,太子将来继承大位,东宫的这些官署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果然历朝历代,改革都是困难重重啊!”

刘禅一声叹息,成都改制的阻力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荆州各种改制推行顺利,首先是有二爷的压制,其次那些豪族做了亏心事,稍微敲打一下就不敢妄动。

但成都却不一样,这不止是触及到本地世家豪族的利益,更主要是在朝堂之上,大家都在舒适区好好呆着,都想做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做改变。

关键现在还是两国对峙,蜀汉实力稍弱的情况下,不能大动干戈,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正想着折中之策,东宫一众官员前来拜见,领头的正是太子舍人费祎和董允,这可都是出师表上留名的人物。

蜀汉四相,除了蒋琬被诸葛亮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辟蒋琬为东曹掾,

见礼之后,董允开口劝道:“臣等方才听闻太子将太傅气倒,历来君主尊师重道,方可上行下效,太子此举,恐会惹人非议。”

都知道太子今早去太学,他们原本在府衙议事,准备下午再来拜见,听到太学消息,无不大惊,赶忙来拜见。

董允不愧是直臣,上来就上强度。

“诸位,时代变了!”

刘禅扫视众人,缓缓道:“前朝之所以崩摧,正在于政令积弊难,如果所有政令还沿袭前朝,岂非重蹈覆辙?”

众人闻言齐齐一愣,难道刘禅半月前大闹朝堂,拔刀逼宫,也是为了改变?

以后每个王室子弟都来效仿,一不小心血溅金銮殿,那还了得?

刘禅哪知道这些人的心思,见董允又要开口,忙道:“太傅之事,我自会向父皇请罪,我眼下正有一件大事要与二位商议。”

董允一愣,刘禅又向众人说道:“孤今日先宣布东宫第一条规矩:大家说话要直白坦诚,不必事事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尤其公文条例,更要简单明了,上至官员,下至从属百姓,听了便能领会,而不是茫然无措,妄自揣测。”

费祎倒是反应快,抱拳道:“臣等遵命。”

古代说话虽然各地方言不同,但也绝不是书上记载的那样生涩拗口,后人能看到的,只是为了方便记载而缩减的,尤其秦汉时期都在竹简上刻字,字多了非但繁重,作者也受不了啊!

不要说竹简刻字,后代的学生让抄作业,写个八百字的作文都手疼。

但用电脑打字就不同了,你看千千万万键盘侠,极尽嘲讽之能事,起手就是几百字。

大家平时说话也都基本正常,主要这些士族豪门,为了彰显身份不同,故意咬文嚼字,自以为高深,活脱脱的孔二愣子。

荆州造纸术改进已经初见成效,印刷术马上就会推广,大可不必惜墨如金。

刘禅带着二人来到书房,墙上挂着一副地图,笔画轮廓十分清晰,从都江堰到整个成都平原都十分清晰,还有山水名称标注。

费祎吃了一惊:“这是……成都地图?”

“不错!”刘禅指着西北方向,言道:“成都北部为灌溉区,千里沃野,但这内外二江汇入城南,未免浪费,我决定将北江引至武旦山外,绕城至东,将成都环绕其中,修建外城。二位意下如何?”

秦汉时期的成都大概也只修到一环,内外二江穿过成都,还没有形成后期的四面环城河,既然城内改革遇阻,刘禅决定干脆开辟外城新区,顺便扩建成都。

费祎看着那条绕过东北方向的红线,点头道:“太子此举可谓高瞻远瞩,于后世大有裨益。古有蜀守冰凿离碓……”

费祎正要夸赞两句,见刘禅翻了个白眼,揪着胡须轻咳一声道:“开渠扩城,纵不能与李冰父子相比,也足以流芳百世。”

董允看着地图若有所思:“自武旦绕城开渠,至少要五十里修渠,耗费民夫上万……”

他抬头看着刘禅,拱手道:“敢问太子,钱从何来,人从何来?”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我阿斗,不用人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