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香江的政局渐趋稳定,私营机构也开始重新运作,香江作为传统的贸易转口港重新复兴。香江沦陷前夕,即1939年,香江海运每年进出口货物不过是200多万吨,但在战后的1947年,香江海运货物已增加到328.13万吨。
1947年,香江对外贸易总额达27.7亿港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的12.8亿港元,大幅增长了一倍以上。1951年,香江对外贸易总额增加到93.03亿港元,比1947年再增长2.36倍。香江对外贸易迅速恢复的原因,是香江对内地贸易激增,新华夏成立后急需加强对外经济联系,长期在大陆发展的外资洋行,如怡和、太古等,这时也陆续从大陆撤回香江,从在华贸易转向对华贸易,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因此,二战后至联合国对华夏实行贸易禁运前的一段时期,可以说是香江水险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论是外地来货或者货物出口的投保,都达到全盛状态。当时,香江保险公司经营活跃的业不多,在竞争上不像后来那様白热化,各家公司都有满意的收益。在那些日子,保险务在中介人的基础上运行,也就是说,佣金代理人负责业务发展,亦同时收取保费。
可惜好景不常,1950年韩战爆发,以美利坚为首的联合国对华夏实施贸易禁运。1952年,香江的转口贸易骤然衰落,受此打撃,航运、金融、保险等行业均告不景气。1952年以后,香江的保险业,特别是水险业务开始衰退,生意额逐年下降,有的年份如1954年就比上年度锐减二至三成。1954年,水险业务减幅最大的是南洋线,其中又以对印尼和暹罗两地减得最多。这一时期,水险业务的不景气,除了受香江对外贸易骤然衰落的影响外,也受到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例如,从1952年底起,出口最多的印尼规定进口货物要在本国投保,该线水险投保生意甚至于停顿。此外,***势动荡的地区,或者外汇和进出口限制经常修改的地区,均直接影响了香江的对外贸易,也间接影响到水险公司的生意。
在香江对外贸易各线中,水险生意较多的是内地线、暹罗线、狮城线、马来亚线、䒤本线等。这几条线的生意虽然每单的保额不大,但生意却可以保持经常性,较为稳定。其中,以内地线的生意最好,竞争也渐趋激烈。1955至1956年间,内地线的兵险费曾四度调低,由每100港元付3港元的保费减少至每100港元付0.25港元。水险和兵险的收费率减低,对与内地线做生意的商人有好处,贸易额增大了,间接也造成保险公司内地线生意的繁密。
这一时期,香江的水险生意大部分是在出口地区投保的,小部分才在香江投保。甚至从香江出口的货物,也有许多是在进口国家办理投保,不必通过香江的保险公司,生意额有限而从事水险生意的公司或代理人越来越多,竞争激烈。各保险公司唯有各出奇谋,例如,保费收取的期限,普通是一星期至三个月,但对信用好的客户则延至半年后才收的也有;有的保险公司还增雇“跑街”、增聘代理商、相互暗中按低折扣,增加顾客的回佣,增加经纪的佣金等办法来推销业务·因此,洋行和银号兼代理保险业务的情况也多起来了。
当时,保险公司多不愿做南美及非洲某些港口的生意,有些公司拒绝承保。因为这些地区的港口,盗窃风险相当大,保险公司亏本的机会较多,有的公司虽然收较高的保费,但依然弥补不了赔款的损失。由于竞争激烈,水险保费已相当低,例如,1952年英帝国线的水险费率为征收货值的0.25%,即每100港元收2毫半;䒤本线为0.15%;非洲、南美等地要视实际情形而定,每100港元收7至8港元甚至10多港元也有。1950年代中期,于仁保险董事长布莱克就指出了水险业务竞争的长期性,他称水险“业务竞争激烈混乱、费率降低随意”。
不过,做生意就是危机并存,当水险竞争激烈之际,其它险种的发展也“不尽人意”。
也正是因为“不尽人意”,当前香江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有水险业务,为了避免“船破人亡”,纷纷选择抛弃水险业务、转而进军其它保险业务,诸如寿险、车险、劳工险等。
在香江诸多保险公司当中,叶邦华最中意的一家就是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友邦人寿保险公司的创始人是美利坚商人史带,他当初带着30万美元到华夏内地“创业”,巅峰时期一口气创办了八家保险公司,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寿险业务,后来回到美利坚又创办了美利坚国际集团(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AIG),促使友邦人寿保险公司成为AIG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在1949年新华夏成立后,友邦人寿就把总部从沪上外滩迁移到香江中环皇后大道中12号至14号六楼,成为香江地区为数不多的寿险公司之一,与加拿大宏利保险公司共同抢夺香江地区的寿险主要市场,让叶邦华觉得有机可乘的是,友邦人寿其实也有涉及水险业务,在韩战爆发后就遭受重创,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好像50年代的某一年由于遭遇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袭击,致使香江航运业遭遇毁灭性打击,连带着承保水险的友邦人寿在内的保险公司“全面沦陷”,后来由于“双十暴动”的影响,友邦人寿在当时濒临关停倒闭!
当前友邦人寿虽然被破产倒闭相差甚远,但实际情况也十分恶劣,只因友邦人寿自从关停了在内地的保险业务后,其声势就大不如前,再加上香江“这个池子水太浅了”,况且保险业又竞争激烈,仍在香江主持友邦人寿整体业务的史带也颇感吃力,正在积极寻求银团贷款,听说已经陆续找上花旗、大通、汇丰、渣打等多家英美资银行沟通求助,具体结果不明,但这恰好是叶邦华入局的最佳时机之一,如果继续等待几年,叶邦华甚至能把AIG买过来。
可惜了,当前AIG可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它的经营稳健、资金充裕、业务结构平衡,暂时没有出现那种“大到不能倒的史诗级灾难”。
按照银行的要求,贷款必然是要提供抵押物的,而友邦人寿能提供的抵押物似乎也只有股权了,可银行给出的最高抵押率不过是35%,也就是说,即便友邦人寿的股权全部抵押给银行,估值是1000万港元,那么友邦人寿能实际拿到的贷款也只有350万港元。
问题是——没有关停内地业务前的友邦人寿的全部股权能估值到1000万港元,但是,严重“缩水”后的友邦人寿的股权不可能有1000万港元的估值,可叶邦华就敢给友邦人寿1000万港元的借款——抵押物仍旧是股权,不过嘛,叶邦华也不可能一口气借给友邦人寿1000万港元,毕竟他的全部身家加起来也没有1000万港元,最多能借出300万港元!
在此之前,叶邦华跟友邦人寿与史带完全没有任何接触,为此,他专门找了一位中间人——这一回不是利国炜了,而是冯汉柱这位合伙人,只因冯家的货物保险原先也有一部分是在友邦人寿和AIG承保的,冯汉柱跟史带也是老熟人了,牵线搭桥不在话下!!
“哈哈哈……老冯,几天不见,你似乎长胖了不少啊?”
“哪里哪里,叶兄说笑了,最近是心宽体胖,挤压在仓库里的货总算交托给客户了,我这颗原先七上八下的心啊……也算是落地了,还是要多谢叶兄你大义相助啊!”
“这些客套话就放在酒里吧,这杯就算是庆祝酒吧!”
“也好,那我干了,您随意!”
想到就做,次日晚上下了班,叶邦华就在陈文卓的陪同下开车前往大三元酒家跟冯汉柱见面,两人刚一见面就十分热情地拥抱了一下,先前通运物流“开足马力”替利丰集团“清空”了堆积在仓库里的货物,前后忙活了将近2个月,光是奖金一项就给出20万港元……
一来二往之下,叶邦华跟冯汉柱也算是熟络了起来,经常到大三元酒家喝早茶吹水,自那之后,利丰集团的货物和原材料基本是通过通运物流的【巨浪船队】来运输,作为通运物流的大客户,利丰集团的货和原材料运输是其他客户所需费用的80%,这也算是叶邦华给予新朋友的一个小优惠,但是,保费方面就无法打折扣了,只因这涉及到第三方保险公司。
原先叶邦华是打算跟何伯、利国炜等恒生银行的高管商量过后,专门设立在恒生银行内部专门设立一个保险部来负责通运物流的水险业务,可惜在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恒生银行正在忙着香江各区寻找合适的店面作为分行,同时还在积极发展西贡市在内的新界地区的新客户,但新界的情况比起港岛与九龙都要复杂,尤其是牵涉到了新界当地的乡土宗族。
不过,按照利国炜的说辞,其实新界那一块的业务量暂时跟港岛与九龙两地的业务量不处于同一层级,而且港岛与九龙两地的分行开设就足以分散他们许多精力和时间了。
利丰集团同样是恒生银行的大客户之一,但利丰集团在海外的资金往来并不通过恒生银行,而是通过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汇丰银行等英美资银行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