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星不救星的,其实叶邦华并不在乎,他是一个商人,而商人最讲究的是利益!
既然无法收购友邦人寿,那么,叶邦华唯有再次将目光放在其它小型保险公司身上。
不过,叶邦华也不是什么“垃圾”都收回来整合重组,关键是业务结构与从业人员——即便是负资产的保险公司,如果它的业务结构与从业人员都处于“90分”以上,叶邦华也会考虑收购回来整合重组,可如果是职员良莠不齐、业务结构严重失衡,即便这是一家盈利能力超过100%的“潜力股企业”,在叶邦华这里也不过是一块“烂铁”。
所谓的“财务指标”,在这当中,人为因素干扰极大,在叶邦华前世,友邦人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当中不也是被母公司美利坚国际集团(AIG)剥离出售来筹集资金挽救母公司吗?说穿了,友邦人寿的业务结构与职员素养都远超同一时代的保险公司。
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前世,友邦人寿是全球最先开启保险经纪代理人这一套培养模式的保险公司之一,也是首家在华夏金融业开放后立足国内的外资独资金融企业,给华夏的保险业带来了先进的保险理念,推动了华夏保险业加快向欧美保险业靠拢、甚至超越。
这也是为什么叶邦华非要收购友邦人寿的根源之一,可惜友邦人寿的管理层也不傻,一眼就看穿了叶邦华的某些打算,选择了一口回绝叶邦华的收购提议,迫使叶邦华另谋出路。
要说对香江本土保险业最为熟悉的一群人,当属香江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比较幸运的是,叶邦华依稀记得在恒生指数“出世”之前,在1950年代初期曾有一位英籍经纪人详细地研究过香江本土的股票市场与金融行当,好像还提出了一个比照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指数。
对于这等眼光卓越的金融人才,叶邦华很早之前就指示雷觉琨多加关照,不料,这位英籍经纪人竟是因病去世了,而他提出的【伊利斯指数】更是渐渐趋向没落,让香江股市再次落后于世界其它股票市场,为此,叶邦华又有了一个新的设想,那就是利用股市来“造神”。
在21世纪,一家保险公司上市,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的股市都称得上是一桩大事件,只因在那时的保险公司大多数是巨头垄断模式,且不说这家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如何,就IPO的消息一经传出,2003年中國人寿在纽交所与港交所同步上市时,融资规模达35亿美元。
股市本身就是一座投机场,就像金银交易市场一般,香江股市在二战结束后也逐渐得到恢复,可惜由于联合国实施的“禁运政策”的影响,这两大投机市场都纷纷下滑,而且目前在香江股市占据绝大多数份额的仍旧就是英资企业,其中怡和、和记、太古、汇丰、渣打等英资财团都有几家非核心上市企业,共同塑造了香江股市的基本盘,华资上市企业几近于无。
所以,叶邦华是打算率先打造一家华资保险上市公司——据叶邦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当前华资保险公司无一例外都没有上市——是一家都没有,无论是本土华资还是中资!
这也算是让叶邦华饮到“头汤”了,在前世的港股市场,各种奇葩事件数不胜数,借壳上市不过是在这当中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如今叶邦华为华资阵营趟一趟水,意义非凡。
“国炜兄,这份方案如何?”
“呵呵……阿华,你的奇思妙想真不少,依照我来来看,你可以尽情发挥了。”
“能得到您这位专业人士的认可,我才能放宽心去做,既然如此,就这么办了!”
借壳上市也不能胡乱操作,尤其是香江股市被英资把持着规则的前提下,叶邦华找了利国炜等人来回磋商了好几回才最终定下方案,按照他的计划,先行收购茂昌、茂华、恒源这三家小型华资保险公司,重新整合为新的保险公司,名字就叫【金球保险】!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通俗易懂,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对于金钱的追求早已深入骨髓,而且翻译成英语也更加容易被把持香江股市的英资财团接受……
事实上,叶邦华就没打算让英资财团找到“挑剔”的地方,就他所知,在香江股市上市需要面临的困难重重,比如要给交易所的会员企业缴纳一笔“保护费(通常是企业股份)”,上市后又要按照经纪人的安排收割韭菜,得来的钱大家平分……这些险恶套路在日后坑害了不少华资企业,如果叶邦华没有股市方面的门路,或许真要依靠“保护费”来完成计划。
但是,借壳上市就没有这等问题,只因叶邦华选中的“壳”是一家从事涉外贸易的英资洋行——规模很小,小到通运物流都能在1天之内“吃光抹净”,也就是说,叶邦华找了一个“内鬼”来完成这一项计划,进而在股市上立下一块华资企业的牌子!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无论是叶邦华也好、利国炜也罢,其实都很清楚,在港英当局的大力扶持下,英资企业把持着香江的金融、运输、地产、工业制造等关乎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华资企业想要完成“逆袭”,还真得要跟英资企业“干上一仗”才能拿到话语权。
不过,目前华资实力仍旧弱小,相互之间又明争暗斗,想要从英资企业手里“抢饭吃”,确实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挑战,况且,港英当局这个“裁判员”明显是严重偏心的。
位于头部的企业发展方向似乎很是唯一,即集中资源、统合垄断,就像美利坚的反垄断法案出台一部接着一部,那又如何?该形成垄断的还是形成了,托拉斯还是托拉斯,只不过形式更加隐蔽、手段更加诡异、资金往来更加严密,联邦政府能制裁得了多少家寡头?
活得滋润的始终是位于金字塔的那一小撮企业,香江还有许多小型英资洋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是没资金、二是没资源、三是没人才、四是业务有限……种种问题迎面而来,在这种危难时刻,突然冒出一个实力雄厚的神秘买家想要当一当上市公司老总的瘾,那卖呗!
跟这家叫作【查尔斯父子贸易公司】的英资企业打交道,叶邦华请托利国炜这位合伙人来处理,毕竟他跟这些英籍商人之间的来往匮乏,不像利国炜这些华人世族的精英成员在香江上流社会也有一席之地,另外,叶邦华不打算这么早就暴露了他这位操盘手的存在。
在股市为华资保险企业立下一块牌面,是叶邦华收购这个英资企业的目的之一,此外,他还打算利用这家英资企业来收拢一批洋经纪人,进而一步步渗透怡和、和记等英资财团。
股市是“吸金盘”,像怡和、和记、太古等英资财团不可能会放弃这一盘生意,在尽量保证核心资产稳定的情况下,必然会推动非核心资产上市吸筹资金来投入核心资产增值。
这些对英资财团属于非核心资产,可如果是放在华资手上,那就未必是非核心资产了,
别说是叶邦华了,就算是何善蘅、何东等华人老牌大亨也对英资财团手里的资源垂涎三尺,即便是一家非核心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也不是华资企业可比的,至少在当前是比不上的。
收购茂昌、茂华、恒源三家小型华资保险公司这件事情,叶邦华选择通过罗文锦律师楼来完成,一来是罗文锦律师楼长期出任这三家华资保险公司的法务顾问,二来是因为叶邦华想着进一步拉近与罗文锦家族的关系,否则他随便找一家律师楼也能搞定这件事情,毕竟罗文锦律师楼的收费可不便宜,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是以“万元”为单位的。
如此一来,罗德张这位专属法务顾问就要再次东奔西走了,只因这三家华资保险公司的话事人目前都不在香江、而是在南洋那边“跑业务”、找资金,不过,据说成效甚微。
当晚,叶邦华陪着家人吃过晚饭,正打算去警署上夜班,不料弟弟叶邦耀拉着他到书房里,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警署里很多伙计家境都不算太好,而且由于目前香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升价了,拿到手里的薪水和分红用不了多久就挥霍一空,对此,叶邦耀想着之前想到过的开一家类似于后世位于商业楼层门面的便利店——这里的“便利店”提供的商品没有那么五花八门,主要是供应平价米、故衣、干货、厨具等日常用品,更像是“五金店”。
为此,叶邦华笑了笑,并未多说什么“建设性意见”,而是从保险柜里给弟弟叶邦耀拿了10万港元当作“启动资金”,至于店铺选址、货源渠道、门店铺设、职员培训等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他统统不过问,而是交由弟弟叶邦耀自行处置,反正他这个当大哥兜底即可。
一直以来,叶邦华都不会让警署同事与自己的企业扯上太大关系——至少在明面上警署的同事都只是购买了通运物流的“分红债券”,除了安森、伍德·鲁滨逊等少数人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和投票权之外,这些普通同事只能拿定期分红,无权参与通运物流的日常管理。
虽说叶邦华为这些普通同事开辟了一条稳定的财路,可关键是香江的消费过于夸张,就租房一项足以击垮大多数普通同事,更不要说日常的吃穿用度,这也造就了还有大量普通警员在街上收取【片费】来补贴家用,但收取的力度和额度较低,生怕被上司“抓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