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一条下海的龙
二十八片天2021-07-15 10:243,064

  “东海市最新新闻,北大考古教授吴天正教授今日将来我市展开鱼龙的考古发掘工作。据悉,鱼龙是目前位置发现的最早进入海里的恐龙……”电视上播放着这样一条新闻。

  东海市的地理位置是这样的,境内有一个大湖泊,湖连着河,大河又通向海里。也许以前都是直接通向海洋的,他想。

  村里的确是曾经出土了一批鱼龙化石,在北大教授来之前村民已经知道那个采石矿有好东西了。近日据前来考古的北大学者说,才得知那是第一条下海的龙。

  李宁才知道,原来东海市是恐龙最初下海的地方。在那个真的有龙上天潜海的6500万年前的时空,他不敢想象。这般宏大超出了他的世界观,他的搬砖世界以前装不下这般气势恢宏。

  最初当地城市文化宣传中倒是对这样的新闻不感兴趣,或者从没对科学生物上的事有过兴趣。

  恐龙?那算了,又不是发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故乡是在古东海市。何况这些诗人历史中的故乡离得年代越久越是不可考证。

  后来电视台专门请了两位当时的名人做了一期访谈节目,一位学者说,“此发现对东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宣扬有重大影响,要好好加以利用。”

  另一位名人说,“弄这个不如把陆仁佳诗人请到东海市,听说最近文化界对陆仁佳的故乡又有所松口了,有一定证据显示东海市也是诗人出生地地点之一,我觉得我们东海市更应该把握这个,比什么琥珀化石强多了,那些是死物,诗人,文化这些是活物,应该得到传承的。”

  总的说起来,学者言之无物,只是一味强调化石的重要性。

  名人说的是事实与人情世故。

  李宁觉得学者提倡的做法更值得肯定,但是缺少有人来做这件事。它的意义随着未来科技与历史的发展而越加深厚。

  名人所说的,当下人们会趋之若鹜,但李宁总感是些歪理邪说。几座城市争一个人的出生地与死亡地,听起来太荒唐了,确是真实发生的事。

  电视台主持人也做了最后总结工作。同意学者的观点,但是认为名人的提法更实际,如果市里只能选择一样加以宣传东海市文化的话,很可能选择东海市作为陆仁佳诗人故乡这一噱头加以大肆宣传。

  是啊!李宁同意电视台人员的观点,他曾听说,李白的故乡在哈萨克斯坦,这是他在抖音上看到的,不过下一个抖音推荐又说在小白白的故乡在贝加尔湖。

  至于最终市里选择哪种方案,节目并没有说。

  回到当下,人们不会想和一头恐龙扯上关系,也只有童心未泯的小男孩会感兴趣吧!

  当地村民们倒是实诚,把化石纷纷捡回家里,以几千元的价格卖给化石贩子,这对于他们是一笔不小的钱!

  以前小时候的想法很幼稚却也单纯,也可以说是傻,原来这东西还能卖钱啊!

  长大了才发现经济学的稀缺性决定了一件商品的价格,物以稀为贵,这世上几乎一切都是可以定价的。

  是自己变了,变得泯然众人矣,说人话就是看着村民顺走化石去卖钱李宁自己也嫉妒了,自己也变得贪财了,李宁想。但他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想打扰到考古学家的工作,指不定东海市以后的 腾飞还要靠这些几千万年前的老祖宗。

  ***

  这天,他的远方亲戚,一位老太太带着一位孙女来看望他一家,他从来没见过这位亲戚,以前也没见过。他不曾记得有这样一位亲戚。

  老太太大概60多岁了,牙齿倒还好,上身穿着枫叶红的衬衫,下身穿着黑色的裙子,倒挺时髦。

  这个年代,她倒是挺开放的,李宁想。细想一下,老太太家境肯定不错,这个年代看穿衣服饰搭配还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底的。经济决定一个人可不可以浪。老太太一看就属于浪尖上的人物,尽管年纪大了,那股风流劲依然不减当年,没被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因为前浪还很穷。尽管他从没见过老太太年轻时候的容颜,不过猜猜应该也不差。

  老太太,他其实一直没在意,因为他看见了她的孙女的一刹那,就觉得这个世界疯了,彻底疯了。

  这小姑娘正是前天一起参加竞赛的吴青青!

  敢情我们是亲戚啊!难怪第一次见面时就觉得小姑娘有些面熟,李宁事后给自己找些接口用于为发生的事实填充理由。

  老太太讲了一番话后,李宁才了解到事情原委,原来老人家的丈夫在这里挖掘考古鱼龙化石,她来看望丈夫,前几天听孙女说,东海市有个有为青年抢了她的第一名,她也死活要跟来,没准还能在东海市遇见那位哥哥。老人家知道东海有一位远方亲戚,很多年没拜访了这次顺道来看看。

  于是,一切就这样发生了。

  李宁与吴青青几天不见,他有些不太适应他们的新关系,上次还是竞争激烈的陌生人,这次就干脆变成了表妹,八竿子打不着的那种。

  “你这几天都在干什么啊?”小姑娘有些不好意思的问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见面了。但一想到自己回家就给他写了信,可能他已经收到了,可能没收到,她更加害羞了。

  “我这几天啊?”李宁想了下,一根一根翘出指头记着数“摸鱼,钓鱼,逮鱼,钓虾,摸螃蟹…”

  “摸鱼,钓鱼,逮鱼不是一件事吗?”李宁说了一大串,像顺口溜,她后面没听清。

  “这可不一样,门道大着呢!摸鱼和逮鱼是有点像,摸鱼一般在浅溪中,清水透明的地方,那里水质好,水里有什么都一览无余。逮鱼一般是河流上涨导致湖泊水位上涨,进而多余的水蔓延到水库,小池塘,稻田等地方,那些原本生活在其他地方的鱼也跟着过来了,你就可以逮鱼了,但你要是用一张大网堵住水流冲击处的上下游,你可以一段时间去看一次便能有很多收获,轻松不费事。但是我不喜欢这样做,我只要逮的够吃就行。”李宁给她讲解,小家伙听的津津有味,眼中充满了光。

  “至于钓鱼嘛,我不说你也肯定见过对吧?”

  小女孩点点头。

  “钓鱼讲究的话,要视鱼的种类大小选择不同的鱼竿,几号鱼线,不过我们这里穷乡僻壤的,没那么讲究,够用能用就行,一条细竹竿,一条细尼龙绳就行,钓点小鱼吃足够了。”

  …

  他一口气给她讲了很多。

  “至于,摸其他的也简单,同样的道理。当然,偶尔也摸到些不该摸的东西。”李宁说。

  “不该摸的东西?那是什么啊?”小姑娘问,这小子不是在暗示什么东西吧?她的小手交错,不知如何安放。

  “蛇啊!有时候摸到蛇。”李宁想终究是老家本领忘光了,现在自己傻傻连蛇都会一把抓上来,还以为是黄鳝。

  “哦,是这个啊!”

  “你的生活好丰富啊!不像我只能每天练钢琴,看文化课的书,我妈最近又给我报了个什么计算机的入门班,说先增长点储备知识以后大有用。”吴青青感叹,羡慕他这样的生活,每天无忧无虑。

  “其实你的生活很多人羡慕还来不及。现在,很多孩子饭都吃不饱,学都没得上,为生存拼搏的日子更苦。”李宁有感而发,并不是商业互吹。

  “拉倒吧,你知道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读书写字练舞蹈多累吗?你知道吗?你说话像我妈妈,我妈也这么说,一模一样。说我应该感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别的孩子没这么好的福气。”小姑娘不解,有些气,她从没体会过那种生活,也未曾接触。她不需要知道,自己的生活已经够收的了。

  李宁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安慰她,没想到这招对局中人根本不管用。

  也许对天下所有身在局中的人都不管用,只有跳出那个圈子开开眼界才能有所收获。生活优越的人有时也要跳出来看一看,他们的成本很小,不像为生存发愁的人要为此付出的成本很大,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一步错,满盘输。

  有机会带她去接触接触这样的生活她才能明白。他想。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他想。他没在吴青青面前说出这样的话,不然会被当成疯子的:这家伙怎么和我爸一个德行,就知道站在我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不站在我这边,不是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吗?做爸爸的却一点都不爱惜自己的貂皮大衣。

  还好李宁没说出口,不然刚到手的表妹又失去了。

  但是,李宁随后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该把吴青青与其他孩子做对比,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更不应该把她父母的苦心付出视为一定是对孩子就好的而全盘接纳,好心造成坏事的,世上并不少见。也许有机会再次见到她妈妈能和她聊聊。

  吴青青需要的只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一个每个孩子需要的成长条件。她需要成为她自己而非任何人包括她父母的影子。

继续阅读:第十三章 考古挖掘现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学霸系统阻拦我搬砖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