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尊为摄政王,新皇登基。
青锋映雪2025-10-11 21:102,583

“朕要你……答应朕,出任摄政王!”

女帝一字一顿,语气决绝。

“替朕……暂领这大胤皇权,辅佐我武氏血脉,守住这祖宗基业。”

“直至……新君有能力亲政为止!”

她艰难地转动目光,看向殿门方向。

一位老内侍领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穿着皇子服饰、面容稚嫩却带着几分惶恐与好奇的男孩,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

男孩看到榻上形容枯槁的姑母,眼圈一红。

又看到站在榻前、气息深不可测的李元乾,显得有些畏惧。

女帝看着男孩,眼中露出一丝难得的柔和与期许,对李元乾道:“这是朕的侄儿,武承嗣……”

“是朕这一脉,如今……最合适的继承人了。”

她又看向男孩,勉力道:

“承嗣,快……快见过仲父。”

那男孩武承嗣虽然年幼,但在宫廷中长大,也知礼仪。

他听到姑母的话,连忙上前两步,对着李元乾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用稚嫩的声音喊道:

“承嗣……见过仲父!”

这一声“仲父”,在这空旷而压抑的内殿中响起,带着一种奇特的份量。

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权力的交接,一种托付。

一种将大胤未来与李元乾彻底绑定的象征。

女帝的目光再次回到李元乾身上,充满了最后的期盼与一丝不容拒绝的意味:

“社稷鼎……交由你执掌。”

“有它在手,国运加持,名正言顺……望你……莫要负朕所托。”

李元乾看着榻上油尽灯枯的女帝,又看了看那懵懂惶恐的孩童。

最后目光落在那尊代表着江山社稷的社稷鼎上。

殿内一片死寂,只有女帝粗重的喘息声。

良久,李元乾缓缓伸出手,接过了那尊社稷鼎。

鼎身温润,国运在其内缓缓流淌。

之前他掌管社稷鼎是为了困住古魔,现在终于有了名分,可以正大光明的掌管社稷鼎了。

他看向女帝,目光深邃,终于开口,声音平静:

“臣,李元乾,领旨。”

听到这句话,女帝武羲和仿佛终于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那紧绷的身躯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一抹释然却又带着无尽遗憾的复杂笑容。

她最后看了一眼李元乾和侄儿武承嗣,眼神逐渐涣散。

武羲和最终缓缓闭上了眼睛,气息彻底断绝。

一代女帝,就此龙驭上宾。

武羲和的一生一直在赌,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赌。

她在赌李元乾身为法相真君,根本看不上武家的家业了。

这大胤值得他留念的也不多了。

此时内殿之中,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哭声。

李元乾手持社稷鼎,立于榻前,玄衣如墨。

他看着逝去的女帝,又看了看身边怯生生拉着自己衣角、唤着“仲父”的幼童。

摄政王。

一个看似位极人臣,实则责任如山、置身于风口浪尖的位置。

大胤的万里江山,武氏的孤儿寡母,此刻,都压在了他的肩上。

“唉,一路走好吧。”

李元乾看着逝去的女帝,微微叹息道。

........

一个月后。

国丧期满,皇都内外缟素未除,却又不得不迎来新的篇章。

紫寰宫前,巨大的广场之上,旌旗招展,仪仗森严。

九州有头有脸的势力代表再次齐聚于此。

与三年前朝拜真君时的狂热不同,此次气氛显得格外凝重,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压抑。

高台之上,龙椅被暂时撤换。

取而代之的是一大一小两张并排而设的蟠龙金座。

小的那张金座上,坐着年仅八岁的新皇武承嗣。

他穿着特制的、仍显宽大的龙袍。

头戴沉重冕旒,小脸紧绷,眼神中充满了在这个场合下应有的惶恐与无措,双手紧紧抓着扶手。

他就像是被强行放置在浪尖上的一叶扁舟,渺小而脆弱。

而所有的目光,几乎都越过这位名义上的新君。

聚焦于旁边那张更大的金座——以及端坐于其上的那道玄衣身影。

混元无极道我真君李元乾。

他并未穿着帝王服饰,依旧是一身玄衣蟒袍。

但仅仅是坐在那里,便如同定海神针,又如同蛰伏的洪荒巨兽,自然散发出的法相威严与无形道韵,让整个广场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登基大典依制进行,繁琐而庄重。

但当司礼监高声宣布“诸臣工、各方使节,觐见新君”时,场下的反应却颇为微妙。

东海龙王敖缔、西漠悬空寺方丈释迦、南疆代表、北境诸将、各大宗门宗主……

这些跺跺脚九州都要震三震的大人物,依次上前。

他们对着龙椅方向躬身行礼,口中念着恭贺新皇登基、愿大胤国祚永昌的祝词。

然而,他们的目光在掠过小皇帝武承嗣时,几乎没有任何停留。

便不由自主地、带着难以掩饰的敬畏,投向了旁边的李元乾。

那眼神,并非对皇权的忠诚。

而是对绝对力量的恐惧与臣服!

他们敬畏的不是那龙椅上懵懂的孩童。

而是孩童身后,那位能以一人之力封印古魔、手持社稷鼎、已然登临法相之境的混元无极道我真君。

这位真君,如今就坐在摄政王的位置上,其意味,不言自明。

整个觐见过程,虽然仪式隆重,却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寂静。

仿佛所有人的喉咙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不敢高声,不敢失仪。

待最后一位使节退回原位,广场上陷入了落针可闻的死寂。

这时,李元乾缓缓站起身。

他这一动,仿佛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弦,下方无数人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连那位小皇帝武承嗣都紧张地偷眼看向他。

李元乾目光平淡地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

每一个被他目光触及的人,都感觉心脏猛地一缩,如同被冰冷的刀锋刮过。

他没有刻意提高声调。

但声音却如同蕴含着天地法则,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

乃至通过特殊手段,传向九州四极的每一个角落:

“先帝遗诏,托付社稷。”

“本王,李元乾,今日起,受封摄政王,代天巡守,总领大胤内外一切军政要务,辅佐新君,直至陛下成年亲政。”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

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打在众人的心头。

“九州四方,无论东海西漠,南疆北境,凡大胤疆土所至,皆需遵奉皇命,恪守臣节。”

“若有阳奉阴违,心怀叵测者……”

他话语微微一顿,整个天地间的压力仿佛瞬间暴涨了十倍。

一些修为较低的使者甚至双腿发软,险些跪倒在地。

“……便是与本王为敌,与这社稷鼎为敌。”

他并未说出具体的惩罚。

但那股森然的杀意与法相真君的恐怖威压,比任何威胁都更具震慑力。

短暂的死寂之后。

不知是谁率先反应过来,躬身拜下,用带着颤抖的声音高呼:

“臣等谨遵摄政王殿下令旨!”

“恭贺摄政王殿下!”

如同堤坝决口,山呼海啸般的附和声紧接着响起,充满了敬畏与顺从:

“恭贺摄政王殿下!”

“愿摄政王殿下千岁,辅佐陛下,护我大胤!”

东海龙王敖缔低下头,掩去眼中的复杂。

悬空寺方丈释迦双手合十,低宣佛号,心中暗叹。

所有势力的代表,无论心中作何想法,此刻都清楚地认识到。

从今日起,这九州的天,彻底姓了李!

哪怕他名义上只是“摄政王”,但其权柄与威势,已然超越了帝王。

李元乾立于高台,玄衣在风中微动,接受着这并非完全发自内心,却绝对臣服的朝拜。

他目光平静,俯瞰众生。

权力的巅峰,他已触手可及。

但一切都是依靠力量为基础的。

要是他没有突破法相,没有成为定海神针,恐怕这九州便再次陷入混乱当中了。

继续阅读:第二百二十六章九天元辰观想法突破圆满。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杀敌技能点满,我边军小卒黄袍加身!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