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鸦雀无声。
没有人会想到史源竟然提出这种办法。这时,韩振邦突然笑了。接着,吕信光跟着笑了,然后,笑声传染,大家默契地认为史源在开玩笑。压力又传回到了史源身上,他正要开口解释,韩振邦快他一步:“年轻人,有血性,够胆识,但是缺乏实战经验。排查全市青年、中年男性的指纹,你知道这个工作量有多大吗?把我们市里、县里所有的警察叫上,没日没夜查,估计也要十天半个月。可能不止,因为这排查指纹还是个技术活,得法医在场协助,所以十天半个月还是太乐观,得查到年底吧。然后你猜怎么着?查了个把月,一枚指纹都对不上。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凶手是个智商正常、长了两条腿的人类。他一旦听到要查指纹,他不会跑吗?还是说你要把市里所有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都封上个把月?”
史源被怼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而韩振邦还在说:“所以排查指纹,没戏。然后我再问你,如果凶手是一个连环杀人犯,他十年前就犯了一宗案子。那么为什么他要等十年后才再杀人?过去的十年他干什么去了?”
“或许他去了外地打工。”
史源的回答完全是合理的,但是在现在这个场合,尤其是他刚刚提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查案方式后,大家再听他说话,主观上就觉得有点滑稽,于是此话一出,惹来哄堂大笑。
这时,一直当听众的霍保怀开口了:“史源,那我问你,如果凶手是连环杀人犯,他为什么偏偏挑这三个女人下手?她们之间有联系吗?”
“没有。”
“所以你的意思是凶手是随机挑选受害者?”
“对,这是一起无差别杀人案。”
听到这,霍保怀笑了:“史源,你这话就有点夸张了,我们新辉可不出这种变态啊。”
“回局长,凶手也有可能是外地人。”
“是外地人,你还让我盘查本地人的指纹?”
“不是,我的意思是……”
“好了,史源!”这时,已经听得不耐烦的潘忠玉厉声打断,“你闭嘴,坐下吧!”
闻言,史源自知势单力薄,只能乖乖坐下。于是史源的推测和提案在众人的笑声中被忽略了。
待到会议结束,史源独自留在会议室。韩振邦送走霍保怀后折回会议室。原本沉浸在自我抑郁中的史源立刻起身,他已做好被批评的打算,但韩振邦开口来了一句:“你算是一炮而红了。霍局对你印象深刻。”
史源听得出这是一句讽刺,赶紧先认错:“对不起,韩队!我不该自作主张在会上讲那种话。”
“虚伪。你真知道错了?如果让你再来一次,你会闭嘴?”
史源抿了抿嘴,没有回答。韩振邦说的没错,如果时间能倒流,史源还会说同样的话,因为那是他相信的东西。
“我很生气。但我气的不是你在会议上跟我唱反调。我气的是你为什么不提前跟我提方紫丽案?杀我一个措手不及。要不是看在你是新人的份上,我早就让你滚了。”
“韩队,我也是刚刚发现方紫丽案和两个案子有相似,我正想跟你提就被拉去开会了。”
“虚伪!你不能忍忍等霍局走了再说?你明明就是想用霍局压我,你怕我这两天就把薛晓叶案给结了,所以故意在所有人面前提连环杀人案,只要在霍局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上面就不会这么快让我把薛晓叶案结了,你好兄弟的命就能延长几天,我说的有哪一句话冤枉你吗?”
韩振邦说的每句话都命中史源的小心思,既然被看破,史源也没必要再藏,于是干脆回答:“没有。”
韩振邦在史源身上看到了一组矛盾的性格:单纯又复杂。不过,人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生物。“算了。”最后韩振邦甩了一下手,“念你是初犯,这次就不让你滚了。但,下不为例。”
闻言,史源松了一口气:“谢韩队!”
“五天。”韩振邦突然前言不搭后语说了一句。
“什么?”
“我给你五天时间去查薛晓叶案,如果五天以后你还找不到凶手,我就会按杨浩是凶手结案移交检方。”
“五天?太少了!”
“四天。”
“我觉得五天挺好的。”
史源相信一个警察的直觉是很管用的。他认为直觉不是玄学,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就像变色龙拥有随环境而变化的皮肤,人类可以靠直觉感受即将发生的危险。同样,人类的直觉总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他人的谎言和事情中违和的细节。只不过有些人的直觉弱,有些人的直觉则特别强,警察就属于后者,因为直觉是可以培养的,当你听过太多谎言,身体会记住那些属于谎言的证据,于是直觉就加强了。
那天,当史源踏进薛晓叶家的一刹那,他的直觉就告诉他那个男人——那个杀了李双洁的男人——来过。
史源相信杀死李双洁和薛晓叶——现在再加一个方紫丽——的凶手是同一个:此人身高可能跟自己差不多,在一米七左右,体形中等,长相普通,或许看着还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心思缜密;他胆子很小,小到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跑;他胆子又很大,大到敢直接尾随一个陌生女人回家强奸杀人;他的性格必定极度扭曲,他有法律意识,否则他不会戴手套,因为他不想留下太多证据,他怕被抓;但他一定蔑视法律,也蔑视警察,否则他不会再杀了李双洁后第三天就杀了薛晓叶。
现在摆在史源面前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在李双洁案发现场,凶手不戴手套,留下指纹,而在另两个案子里却戴了手套呢?
这个问题史源有答案。他猜测杀死李双洁是凶手冲动犯罪,不是预谋杀人。凶手在看到李双洁的刹那就动了杀心,所以来不及找手套。凶手那晚进李双洁家杀人非常危险,李双洁死于八点一刻至九点,她丈夫则是在九点左右到家。所以史源猜想当时凶手前脚刚走,她丈夫就回来了,两人可能差点打了照面。可是凶手一开始并不知情,他可能觉得一个舞女应该是没有老公的,所以才会大胆进屋行凶。杀人后,他原本还想在李双洁家打劫,可是看到了卧室的结婚照,他立刻意识到李双洁有老公,那时差不多快晚上九点了,她老公随时会回家。为了防止和他老公碰上,凶手当下做出决定,先走为上,于是他来不及打劫就跑了。所以史源觉得凶手在杀害李双洁的时候并没有做充足的准备。
第二、为什么凶手会挑这三个女人下手,她们身上有什么特别吸引凶手的地方吗?
史源总结如下:首先,三个女人都年轻貌美,年龄在二十至三十之间。两个是独居,第三个是舞女,不过可能凶手以为舞女应该没有老公,所以也是独居状态,因此独居或许是一个共同特点。
第三,为什么凶手在杀了方紫丽后,要隔十年再杀人?
这个问题是最令史源费解的。当然有两种客观原因:一、凶手是本地人,过去十年去外地打工了;二、凶手是外地人,十年前来过新辉,后来离开,十年后又回来了。如果是客观原因导致的,那案子还能往下查;但如果是主观原因,比如凶手就是这么疯,莫名其妙等上十年再杀人,那就头疼了。这意味着凶手的行为是毫无逻辑的,这就意味着从他的杀人手法、动机等因素去抓他很有可能会变成一场空。
史源想到这,已经骑到了薛晓叶家。他停好车,上楼,再一次来到了案发现场门口。史源从证物室借了薛晓叶出租房的钥匙——那是从杨浩身上搜出来的——,他将钥匙插入门锁,一转,门开了,房东还没换锁。于是他再次走进案发现场。
史源记得他的恩师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吴宸说过一句话:当你查案陷入了死胡同,就去案发现场吧,去那里感受凶手残留的气息,你会找到他的破绽的。
————————————
【一九八七年九月七日】
男人拿起水果刀向方紫丽的心脏刺去。第一刀下去时,他的手都抖了。但是发抖之余,他又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于是他又追加刺了三刀,确保她死得透透的。
她死了,死了就好。
他长呼一口气,拿起方紫丽的左手。只见她左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金戒指,他想将戒指拿下,可是怎么拔都拔不下来,女人中指的关节太凸了。他感到费解,当初她是怎么戴上去的?他又用力拔了一会儿,还是拔不下来。
他叹了口气,又拿起了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