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破烂乐团
贝才2025-08-19 13:373,402

她摸出手机,给巡演团队群发了条消息:“申请延长休假,新音乐教室需要至少两位全职教师。”

席小然笑着举起早就准备好的两份聘书,月光下烫金字闪闪发亮:“音乐科学研究院特聘专家”与“晚亭音乐教室常驻艺术家”。

雨又开始下了。但此刻的林雨晴知道,有些屋檐注定要为他人遮风挡雨,就像母亲笔记里写的那样:“最好的治愈,是让伤口长成别人避雨的亭。”她望向正在调试自动演奏钢琴的席小然,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天,少年在琴房门口递来的,不仅是把伞,更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承诺。

而明天清晨,当初升的阳光照进这间琴房,第一个来上课的将会是手腕伤痕已经痊愈的小雨。女孩昨天悄悄告诉她:“我梦见林奶奶了,她说我弹的《茉莉花》比星星还亮。”

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的间隙,在琴房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雨晴正在调试钢琴音准,忽然听见楼下传来“咚咚”的脚步声——是小雨抱着比她人还高的乐谱袋冲了进来。

“林老师!我学会《茉莉花》的转调了!”女孩兴奋地翻开乐谱,露出贴满星星贴纸的页码。她手腕上的疤痕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灵活的手指在琴键上跃动时像在跳芭蕾。

席小然端着早餐托盘出现在门口:“看来我们第一位学员提前半小时到校了。”他放下冒着热气的牛奶,突然从背后变出个小小的银色铃铛,“上课铃,由物理系特制。”铃铛晃动时发出的不是清脆声响,而是段《茉莉花》的旋律片段——正是小雨刚才弹奏的段落。

“声波记忆金属。”他笑着看小雨瞪圆的眼睛,“以后每节课都会记录你最棒的一个小节。”

教室门铃突然响起。林雨晴下楼时差点撞上抱着大纸箱的快递员:“国际特快,从柏林来的。”拆开箱子,里面整齐码着二十份烫金乐谱,最上面那本扉页写着:“献给晚亭教室的小艺术家们——柏林爱乐全体”。乐谱空白处密密麻麻签满了乐团成员的祝福,低音提琴手甚至画了幅卡通版的林雨晴教小雨弹琴的简笔画。

“他们居然...”林雨晴的指尖抚过那些签名。上次演出后,她只是随口提过要创办音乐教室的事。

席小然接过乐谱翻到最后页:“看来有人泄露了我们的课程表。”末页附着的正是晚亭教室未来半年的教学计划,在“儿童合奏课”那栏,有人用红笔标注:“建议增加远程连线课程——柏林爱乐教育组”。

小雨踮脚指着日历上画着星星的日期:“那天李奶奶说要带个神秘嘉宾来!”话音未落,门外传来熟悉的咳嗽声。李老师扶着位坐轮椅的老人缓缓进来,老人膝上放着把老旧的小提琴。

“这是当年你妈妈救下的最后一个学生。”李老师轻声说,“现在是省音乐学院的弦乐教授。”

老人颤抖的手打开琴盒,取出的不是乐器,而是本泛黄的相册。照片里年轻的林母正在教孩子们用碗筷敲击《茉莉花》的节奏,最后一页贴着张发皱的设计图:用废弃建材搭建的简易音乐棚,角落标注着“等新校舍建好就能实现”。

“你妈妈常说...”老人的声音哽咽了,“音乐教室最重要的不是墙壁,而是...”

“而是能共鸣的心。”席小然突然接话。他走向窗边按下遥控器,社区中心的玻璃幕墙突然变成透明显示屏,实时连线着山区小学的课堂。画面里,孩子们正对着镜头举起自制的“乐器”——用竹筒做的鼓,用皮筋做的竖琴。

林雨晴的眼泪落在相册上。她转身打开钢琴盖,弹起母亲照片里教的那段简单旋律。令人惊讶的是,山区教室里的孩子们立刻跟着唱了起来,小雨也加入即兴伴奏,三重奏通过声波装置在空间里交织回荡。

午休时分,席小然神秘兮兮地拉着林雨晴来到后院。新栽的梧桐树下不知何时多了个青石小桌,桌面刻着五线谱纹路。“声学石料,”他敲击桌面,不同位置发出不同音高,“你妈妈笔记里提过的‘大地琴键’。”

他们并肩坐在石凳上时,树影正好投成音符的形状。席小然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丝绒盒子:“差点忘了这个。”里面是把黄铜钥匙,柄部做成音符造型,“音乐厅地下仓库的,那台改造钢琴以后归教室所有。”

林雨晴摩挲着钥匙上细小的刻痕——是经纬度坐标,定位在山区小学的位置。“你什么时候...”

“巡演时偷偷联系的。”他笑着指向树梢。阳光透过新叶,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斑,仔细看竟组成“林晚亭”三个字的轮廓。原来他精心计算过枝条修剪的角度。

下午的合奏课上,小雨被推选为临时指挥。女孩紧张得手心出汗时,林雨晴摘下腕上的银手链戴在她手上:“这是你林奶奶的幸运物。”手链坠子是片小小的梧桐叶,转动时会发出风铃般的声响。

当孩子们演奏的《茉莉花》通过直播传向柏林时,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突然出现在画面里:“下次合奏,请给我们留几个声部!”背景里其他乐手纷纷举起写着中文“加油”的乐谱纸。

傍晚收拾教室时,林雨晴在钢琴凳下发现张字条。上面是席小然工整的字迹:“明天开始实施‘梧桐计划’——在每个有晚亭学生的地方种棵梧桐。”纸条背面附着长长的名单,第一个就是山区小学的坐标,后面跟着小雨家的地址,再往后是柏林爱乐的后花园。

夜幕降临时,席小然在阳台上调试天文望远镜:“今天有流星雨。”他调整焦距,镜头却对准楼下——小雨和几个孩子正蹲在花坛边,小心翼翼地将玻璃瓶里的纸星星埋进土里。“他们说...”他的声音突然柔软下来,“要种出会唱歌的星星花。”

林雨晴望着孩子们虔诚的背影,忽然想起母亲笔记末页的那句话:“音乐是种在心里的星星,总有一天会自己发光。”她转身拿起手机,给柏林发了条消息:“申请将明年巡演缩减为五场,我们需要时间培育更多的星星。”

深夜,当最后一丝灯光熄灭,教室里的自动演奏钢琴突然自己响了起来。是那首未完成的《梧桐雨》,此刻正由两台钢琴隔着时空合奏——楼下的施坦威弹着林母写的部分,而山区小学那台经由网络传来的琴声,正奏出席小然续写的乐章。

月光下,新栽的梧桐树苗轻轻摇晃,嫩叶的沙沙声应和着琴声。明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玻璃瓶里新折的纸星星会在窗台上投出细小的光斑。而小雨会第一个发现,每颗星星上都多了行小字:“致未来的音乐家——林晚亭、林雨晴、席小然”。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梧桐叶上,林雨晴就被一阵清脆的敲击声唤醒。她推开窗户,看见小雨正踮着脚用木棍轻敲那排“大地琴键”,每个音符都惊起几只早起的麻雀。

“席老师说这个能叫醒整个春天!”女孩仰起红扑扑的脸,手里举着张皱巴巴的图纸,“我们把《茉莉花》编成打击乐谱啦!”

图纸上歪歪扭扭画着各种符号:石头代表低音,树叶是中音,而最上面的星星标记写着“小雨专属高音区”。林雨晴披上外套跑下楼时,发现席小然已经带着孩子们在后院布置好了“乐器”——不同大小的鹅卵石排列成音阶,晾衣绳上挂着装满水的玻璃瓶,连梧桐树枝都系上了铃铛。

“试试这个。”席小然递给她一根缠着布条的竹棍,“根据你妈妈笔记里‘万物皆可成乐’的理念。”

当第一个音符响起,社区里的老人们纷纷推开窗户。渐渐地,有人加入敲击晾衣架,有人拍打起晒豆子的竹筛,连送牛奶的大叔都用车铃打着节拍。这即兴的交响乐声中,李老师颤巍巍地捧出个铁皮饼干盒:“晚亭当年留下的...”

盒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乐器”:梳子缠着红线做口琴,晒干的葫芦刻着音孔,最底下是用玉米须做的琴弓。林雨晴拿起那把已经褪色的玉米须琴弓时,手机突然震动——柏林爱乐发来视频,乐手们正用办公用品演奏同样的《茉莉花》,铅笔敲咖啡杯,文件夹当沙锤,首席小提琴手甚至用领带当琴弓。

“看来我们的‘破烂乐团’找到知音了。”席小然笑着调整手机支架,让两地的“音乐家”们隔空合奏。小雨盯着屏幕突然大喊:“那个叔叔的领带和我的发带一样!”镜头里,首席小提琴手的蓝条纹领带确实和小雨辫子上的发带一模一样。

午休时,林雨晴在琴房发现个奇怪的包裹。拆开层层气泡膜,里面是个布满凹痕的旧饭盒,盒盖上用红漆写着“林老师”三个字。随附的信纸已经泛黄:“1989年5月16日,今天孩子们用饭盒鼓学会了《东方红》...”

“是当年山区小学的文物!”席小然指着饭盒内侧的刻痕。放大镜下能看到细小的音符和“小雨点”的涂鸦——正是现在小雨大名“陈雨婷”的由来。原来三十年前,林母就给班上每个孩子起了音乐代号。

这个发现让孩子们沸腾了。下午的课上,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的“音乐代号”:总是跑调的小胖子是“低音炮”,扎蝴蝶结的双胞胎是“回声组”,而小雨骄傲地举着写有“小雨点”的木牌——和饭盒上那个褪色签名一模一样。

傍晚,席小然神秘地拉着林雨晴来到阁楼。昏黄的台灯下,他展开张巨大的蓝图:“声学花园计划”。图纸上详细标注着如何将整个社区改造成乐器:健身器材装上共鸣箱,秋千架改成钟琴,连排水管都设计成管风琴结构。

“你妈妈笔记第23页的构想。”他指着角落里的小字,“‘让整个街区变成琴键’。”林雨晴这才注意到,图纸右下角盖着区政府的公章,批准日期正是昨天。

继续阅读:第313章 秘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恶毒前妻重生后,被大佬全家团宠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