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现代言情>恶毒前妻重生后,被大佬全家团宠啦>目录
第311章 勇气孩子们围着这台发光的机器惊叹不已。小雨突然拽了拽林雨晴的裙角:“老师,席哥哥是不是像你妈妈那样的大英雄?”
林雨晴望向舞台中央的席小然。他正单膝跪地给孩子们演示激光校准,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巧克力——总是备着哄哭鼻子的小团员。这个曾经用数学公式写情书的物理学者,如今用傅里叶变换帮她修钢琴。
“是啊。”她摸着小雨柔软的头发,“他们都是让世界变好的人。”
演出当晚,当林雨晴的墨绿裙摆掠过台前的白蔷薇,席小然注意到她破天荒戴了条银质手链——正好遮住那道旧疤。改编版的《雨滴前奏曲》响起时,他看见前排的小雨跟着旋律做呼吸练习,那是林母笔记里记载的音乐疗法。
高潮段落,林雨晴突然转向侧幕。席小然顺着她的视线看去,白发苍苍的李老师正扶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进场。礼堂的灯光暗了一瞬,仿佛集体默哀。那是当年被林母救下的学生,如今已成为脑科专家。
最后一个音符消散时,小雨突然跑上台,将皱巴巴的图画塞进林雨晴手中。画上是两个穿绿裙子的大人牵着个小孩,背景用金粉涂满了星星。林雨晴抱着孩子向观众鞠躬,席小然看见她的眼泪落在画纸的向日葵上,与二十年前的墨迹重合。
“所以这就是你的决定?”庆功宴后,席小然开车绕到学校后山。暴雨冲出的泥地上,簇新的纪念碑刚刚立起,上面刻着“音乐教育者林晚亭纪念基地”。
林雨晴将白蔷薇放在碑前:“巡演回来,我想在这里开免费的音乐教室。”她掏出母亲那本边角卷曲的笔记,“用妈妈的方法。”
夜风掠过树梢,带来远处练习室的钢琴声。某个新生正在弹《致爱丽丝》,生涩却真挚。席小然突然从钱包夹层取出一张蓝图:“社区中心隔壁的房子,二楼朝南那间是琴房。”
林雨晴在月光下展开图纸,看见角落标注着“声学设计:席小然2023.5”。正是她在威尼斯演出后突发panicattack(惊恐发作)的那个深夜,他隔着时差视频哄她入睡的日子。
“还有这个。”席小然又递来把钥匙,“李老师说...你妈妈当年总在这棵梧桐树下等学生来上课。”他指向不远处那株需两人合抱的老树,树干上还留着经年的刻痕——“林”字旁边歪歪扭扭的“晴”。
林雨晴将钥匙握在掌心,金属硌得生疼。山脚下,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散落的音符等待串联。她摸出手机,给柏林那边回复确认邮件,在结尾处加上:“最后一站,请安排在故乡。”
回程的车里,小雨送的画静静躺在后座。席小然打开储物格,取出尘封已久的聘书。林雨晴借着路灯看见“量子物理客座教授”的字样,日期正是她收到柏林邀请函的那周。
“你早就...”
“就像你妈妈早就决定去那所山区小学。”他转动方向盘,车载音响突然播放起校庆演出的录音。童声合唱的《茉莉花》里,能清晰听见小雨跑调的独唱段落。
林雨晴望向窗外。雨又下了起来,水滴在玻璃上蜿蜒成五线谱的形状。她轻轻哼起母亲笔记里那首小调,恍惚看见二十年前的梧桐树下,穿绿裙子的女子正对年幼的学生们微笑。
而此刻,席小然的手稳稳覆在她的手上。体温透过相贴的皮肤传来,像某个雨夜琴房里,少年为她披上的外套温度。那时他们还不知道,有些伤痛终将在时光里化作滋养他人的力量。
车驶过社区中心时,二楼的灯还亮着。工人们正在安装定制的隔音窗,为即将正式挂牌的“晚亭音乐教室”做最后准备。林雨晴想起小雨昨天偷偷告诉她:“等我手好了,要弹一首让天堂听得见的歌。”
雨刷器规律的声响中,她终于明白母亲当年写在笔记扉页的那句话:“音乐从不是逃避,而是穿越暴风雨的勇气。”
柏林爱乐亚洲巡演的首站定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出发前夜,林雨晴在琴房整理乐谱时,发现席小然悄悄在她行李箱夹层塞了张纸条:“记得新宿御苑的银杏,比我们毕业时又长高了三米。”
她笑着将纸条夹进母亲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里,指尖突然触到一张陌生的纸页——是张褪色的黑白照片,年轻的林母站在乡村小学的土墙前,身边围着一群孩子。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音乐教室奠基日,1998.10.23”。
“这是...”林雨晴的手微微发抖。
席小然端着热牛奶推门而入:“李老师今早送来的。”他指着照片角落,“看这个。”
放大镜下,土墙上模糊的刻痕隐约可辨:“林老师の音楽教室”。林雨晴的眼泪砸在相纸上,晕开了那个“音”字。
“所以妈妈当年是要...”
“建一座永远的音乐教室。”席小然从身后拿出卷轴,“就像这样。”徐徐展开的图纸上,“晚亭音乐教室”的立体模型跃然纸上,每个房间都标注着声学参数,演奏厅的天花板设计成梧桐叶的形状。
林雨晴抚过图纸上那行小字:“献给所有被雨淋湿的小鸟”。这是她十五岁写在日记本扉页的话,没想到他还记得。
次日机场,小雨带着合唱团来送行。孩子们七手八脚往林雨晴怀里塞礼物:手工五线谱本、贴着亮片的节拍器、还有装在玻璃瓶里的纸星星。“每颗星星里都写了愿望哦!”小雨踮脚给她看瓶子里最大的那颗金星,“我的在最上面!”
当飞机冲破云层,林雨晴打开那颗金星。稚嫩的笔迹写着:“希望林老师的手腕再也不疼”。她慌忙转向舷窗,却看见云海之上,席小然发来的照片——社区中心隔壁的小楼前,工人们正在栽种梧桐树苗。
东京的演出空前成功。谢幕时,林雨晴特意加演了小雨最爱的那首《茉莉花》变奏曲。次日清晨,酒店前台送来个包裹,拆开是台精致的袖珍钢琴模型,按下琴键会播放孩子们合唱的录音。附着的卡片上,席小然用物理公式画了颗爱心:“声波传递实验证明,思念可以跨越2470公里。”
巡演到香港站时突遇台风。林雨晴在化妆间反复拨打席小然的电话,却始终无法接通。正当她对着暴雨如注的窗外发呆,手机突然震动——是条视频短信。画面里席小然撑着印有卡通音符的伞,站在已经挂牌的“晚亭音乐教室”门前:“隔音测试通过,就等女主人回来验收。”镜头一转,小雨正带着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排练,唱的正是林雨晴改编的《茉莉花》。
最终场安排在故乡音乐厅的消息公布时,全城轰动。演出前一周,林雨晴发现席小然连续三天深夜才归,白大褂上沾着木屑和油漆。直到彩排那天,她被蒙着眼带到音乐厅后台,才明白缘由——舞台中央摆着台经过改造的三角钢琴,琴盖内侧用激光刻着梧桐叶脉络般的纹路。
“这是...”
“你妈妈当年想订制的那种共鸣箱。”席小然按下隐藏开关,琴身内部亮起星图般的蓝色光纤,“根据她笔记里的草图改进的。”
林雨晴的指尖刚触到琴键,整个音乐厅突然响起空灵的泛音。原来席小然在穹顶安装了声音反射装置,能将琴声转化为立体声场。正在调试设备的柏林乐团成员们纷纷驻足,首席小提琴手惊叹道:“这简直就是座乐器建筑!”
演出当晚,当林雨晴穿着墨绿色长裙走向那台特殊的钢琴时,全场观众都收到了节目单背面的小卡片——印着二十年前林母手写的教学笔记片段:“真正的音乐,是让破碎的心跳重新找到节奏。”
改编版的《雨滴前奏曲》从她指间流淌而出时,音乐厅的灯光渐次暗下,只剩下钢琴内部闪烁的星芒。高潮处,席小然启动了声场装置,雨滴般的音符从四面八方落下。观众席中,小雨突然举起准备好的玻璃瓶,上百只萤火虫般的微型LED灯随之亮起,在黑暗中连成跳动的五线谱。
安可环节,林雨晴邀请合唱团的孩子们上台。当童声合唱与柏林乐团的弦乐交织在一起,舞台背后的大屏幕亮起实时画面——山区希望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通过直播同步跟唱。这是席小然秘密搭建的远程音乐教育系统,首批试点就选在林母当年遇难的那个村庄。
演出结束后,林雨晴在后台发现个老旧的铁皮盒。打开竟是母亲当年未写完的教案,最后一页夹着张纸条:“等小晴长大,请把这份谱子交给她。”那是首未完成的二重奏,标题处写着《梧桐雨》。
“要试试吗?”席小然已经坐在钢琴前,指着预留的第二声部位置。
林雨晴挨着他坐下。当她弹到母亲中断的小节时,席小然自然地接上了即兴创作的旋律。月光透过落地窗照在琴键上,她忽然明白,有些乐章注定要由两代人共同完成。
深夜回家的路上,席小然突然拐进一条小巷。停在社区中心隔壁的小楼前,他变魔术般掏出把黄铜钥匙:“现在该叫你林校长了。”门廊感应灯应声而亮,照见玄关墙上挂着的照片——林母在山区小学的旧照,与“晚亭音乐教室”揭牌仪式的合影并列而置。
二楼琴房里,那台见证过威尼斯演出的施坦威静静立在窗前。林雨晴走近才发现,琴谱架上摊开的正是母亲未完成的那首《梧桐雨》,席小然用工整的字迹续写了后半部分。页脚标注着:“根据林晚亭女士手稿精神续作,2023年雨季”。
“还有这个。”席小然推开落地窗。阳台上,两把摇椅对着满天星光,中间摆着小雨送的那个玻璃瓶。此刻瓶中的星星正在夜色里发出微光,像无数等待被奏响的音符。
林雨晴望向远处社区中心还亮着的窗户,隐约听见孩子们排练的歌声。夜风拂过新栽的梧桐树苗,沙沙声应和着远处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