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记忆的容器
贝才2025-08-16 09:563,303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燧雨科技’三十周年庆典!”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声音在改造后的实验室里回荡。曾经摆放显微镜的操作台如今变成了展示台,上面陈列着从第一件神经元陶艺到最新生物支架的完整发展历程。

席燧扶着老院长的胳膊走进展厅,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您看,这就是当年雨晴第一次来实验室时站的位置。”

老院长眯起眼睛:“我记得那天你特意把最好的显微镜调给她用,还偷偷多加了十分钟观察时间。”

阮雨晴端着香槟走过来,耳尖微红:“原来是这样!难怪其他同学都抱怨时间不够。”

“爸,妈!”阮理匆匆跑来,身后跟着一群兴奋的学生,“我们MIT团队刚收到NASA的合作邀请,他们想在空间站开展生物荧光材料实验!”

席然也挤进人群,举着手机:“我刚接到药监局电话,我们的可降解神经导管获批进入临床三期试验了!”

宾客们发出赞叹声。一位记者突然提问:“席教授,您认为家族传承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有多大?”

席燧看向妻子,阮雨晴会意地接过话筒:“‘燧雨’两个字,一个是打火石,一个是润物无声的雨水。”她指着展厅中央的全家福,“就像科学需要灵感的火花,也需要耐心的滋养。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实验室和陶艺室之间长大,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就是最好的传承。”

庆典进行到高潮时,全息投影突然亮起,展示出一段从未公开的影像——年轻的席燧和阮雨晴在实验室里并肩工作的画面。镜头扫过发黄的实验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数据,空白处却画满了陶艺草图。

“这是...”阮雨晴惊讶地捂住嘴。

席然得意地操作着投影:“我和妹妹偷偷整理了你们所有的旧资料。看这段!”画面切换到阮雨晴怀孕时挺着肚子做陶艺的场景,席燧在旁边紧张地扶着她的腰。

台下爆发出善意的笑声。老院长抹着眼角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不得了,把我们这些老家伙的‘黑历史’都挖出来了。”

夜深人静时,一家四口坐在实验室外的长椅上。阮理突然说:“对了,下个月我婚礼,你们必须都穿正装。”她促狭地看着父亲,“尤其是爸,不准再找借口穿实验服。”

席然立刻帮腔:“没错!上次我博士毕业典礼,您白大褂下面居然套着睡衣!”

席燧委屈地看向妻子,阮雨晴笑着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盒子:“早准备好了。看,我用新研发的温变纤维做的领带,遇到掌声会变颜色——这样你既能参加活动,又能偷偷做实验。”

两个年轻人扶额哀叹:“妈!您这样会把他宠坏的!”

月光下,四人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依稀可见三十年前那两个在显微镜前相遇的年轻人的轮廓。实验室的灯光透过窗户,将“燧雨科技”的logo映照得格外明亮——那是一个融合了神经元与陶艺纹路的标志,下方刻着他们始终如一的信条:

“让科学绽放艺术之美。”

“爸,您看这个!”阮理兴奋地推开实验室的门,手里捧着一个闪烁着微光的陶瓷培养皿。她身后跟着她的未婚夫——一位来自瑞士的神经科学家马克。

席燧从显微镜前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这是……神经元网络?”

“没错!”阮理的眼睛亮晶晶的,“马克的团队开发了新型生物传感器,而我把它们嵌入了陶瓷基板。它们不仅能实时监测神经信号,还能根据脑电波变化改变釉色!”

阮雨晴放下手中的陶土,凑近观察:“这简直像是活的雕塑。”

马克腼腆地笑了笑:“其实灵感来自您三十年前的神经元陶艺作品。我们只是用现代技术让它‘活’了过来。”

席然从隔壁实验室探出头:“喂,你们别光顾着玩艺术,我的神经导管临床试验报告还差一组数据呢!”

“哥,你这工作狂的毛病真是遗传了老爸。”阮理翻了个白眼,但还是拉着马克走过去,“来,让我们的‘艺术传感器’帮你优化数据可视化。”

一个月后,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教堂里,阮理身着一袭镶嵌生物荧光丝线的婚纱,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

“这婚纱……”席燧惊讶地看着女儿。

阮理得意地转了个圈:“马克的实验室和我的团队一起研发的,它会根据我的心情改变颜色。”

果然,当马克说出“我愿意”时,婚纱的蓝光渐渐晕染成温柔的粉紫色,宾客们发出阵阵惊叹。

婚礼的蛋糕更是别出心裁——由可食用生物凝胶制成,内部悬浮着微缩的神经元网络模型,随着温度变化缓慢脉动,仿佛一颗跳动的大脑。

“这绝对是史上最‘科学’的婚礼。”席然一边拍照一边摇头,“我结婚时要是搞这么复杂,你嫂子非得杀了我。”

阮雨晴挽着席燧的手臂,轻声笑道:“看来我们的女儿完美继承了‘科学+艺术’的疯狂基因。”

五年后,阮理和马克的混血小女儿Lina刚满三岁,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跨界天赋”。

“外婆!看!”Lina举着一块歪歪扭扭的陶片,上面沾满了亮晶晶的粉末。

阮雨晴蹲下身,仔细端详:“这是什么呀?”

“星星!”Lina认真地说,“爸爸说星星会发光,所以我加了会发光的粉粉!”

席燧走过来,用便携显微镜看了一眼,惊讶地发现那些“亮粉”竟然是马克实验室研发的纳米荧光颗粒。

“不得了,这孩子随手一捏,竟然做出了可发光的陶瓷涂层!”

阮理扶额苦笑:“昨天她还把爷爷的古董显微镜拆了,说是要‘看看里面有没有藏着彩虹’。”

席然家五岁的双胞胎闻言立刻举手:“我们也要拆东西!”

“不行!”席然和妻子异口同声。

又过了十年,已经八十岁的席燧坐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贵宾席上,看着台上的阮理和马克共同接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证明了艺术触觉能促进神经再生。”阮雨晴骄傲地说,“我们的女儿用陶瓷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帮助瘫痪患者恢复了触觉。”

席燧握紧妻子的手:“当年那个问我‘细胞能不能变成艺术’的女孩,一定想不到她的问题会引领这样的未来。”

台上的阮理正在致辞:“……这项技术的灵感来自我的父母。父亲教会我观察世界的规律,母亲教会我感受世界的美。而我的丈夫马克证明——当科学与艺术相爱时,奇迹就会诞生。”

镜头切换到台下的Lina,她正用发光的陶瓷笔在素描本上涂鸦。当记者问她画的是什么时,她抬起头,天真地说:

回到苏州老宅,已经成为“燧雨科技”全球研发中心负责人的席然,正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发新一代脑机接口。而阮理则在MIT建立了“生物艺术实验室”,继续探索神经科学与美学的交融。

某个安静的午后,白发苍苍的席燧和阮雨晴坐在庭院里,看着曾孙辈的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打闹。

“你说,再过三十年,他们会创造出什么?”阮雨晴轻声问。

席燧笑着握住她的手:“谁知道呢?也许Lina会把我们的神经元陶瓷送上火星,也许席然的孩子会让人工智能学会捏陶艺。”

“太爷爷!看我做的‘会呼吸的陶罐’!”六岁的席小然抱着一个造型奇特的陶器跑进庭院,陶器表面布满了类似肺泡的纹路,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席燧放下手中的茶杯,接过陶罐仔细端详:“这是...仿生肺的结构?”

“对!”小家伙兴奋地手舞足蹈,“爸爸实验室的3D打印机做的骨架,妈妈教我上的釉!老师说这个可以帮生病的小朋友练习呼吸!”

阮雨晴从书房探出头,忍俊不禁:“这孩子,把他爸的医疗器械和他妈的陶艺课作业混在一起交了。”

正在这时,全息投影突然在庭院中央亮起,阮理的影像出现在空气中:“爸妈!重大突破!我们的神经陶瓷在零重力环境下表现出全新的...”她的影像突然被挤到一边,Lina的小脑袋冒了出来:“外公外婆!太空站里的陶土会飘起来,像魔法一样!”

2085年,人类首个火星永久定居点“燧火基地”正式启用。在奠基仪式上,宇航员们展示了基地里第一个“艺术品”——一块用火星土壤烧制的陶板,上面刻着席燧和阮雨晴年轻时的合影。

“这是用‘燧雨科技’特制的便携窑炉烧制的。”任务指挥官在直播中介绍,“我们相信,科学探索和艺术创造,是人类文明永恒的双翼。”

地球上的指挥中心里,已经百岁高龄的席燧坐在轮椅上,颤抖的手指轻触屏幕:“雨晴,我们的陶瓷真的上火星了。”

阮雨晴把丈夫的手握在掌心,两人的智能手环同时亮起柔和的蓝光——这是他们六十年前研发的第一代生物荧光材料,至今仍在稳定工作。

在席燧的最后时光里,阮理带着最新研发的“记忆陶瓷”来到病床前。

“爸,试试这个。”她将一个看似普通的茶杯放在老人手中,“它能储存触觉记忆。您握着它的时候,会感觉到...”

席燧的手指刚接触到杯壁,突然睁大了眼睛。他仿佛又回到了七十年前的那个下午,年轻的阮雨晴第一次把温热的陶胚放在他掌心时,那种细腻湿润的触感。

“这...这是...”

阮雨晴含泪微笑:“是我们第一次一起做陶艺的感觉。理理用当年的陶土样本,结合神经编码技术重现了触觉记忆。”

席燧把茶杯紧紧贴在胸口,轻声说:“科学会老去,但艺术保存的记忆...永远鲜活。”

继续阅读:第300章 欺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恶毒前妻重生后,被大佬全家团宠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