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最浪漫的回答
贝才2025-08-14 11:072,653

“女士们先生们,请欢迎'燧雨科技'创始人——席燧博士和阮雨晴女士!”

掌声中,席燧牵着阮雨晴的手走上领奖台。台下坐着已经十岁的席然和阮理,两人正兴奋地挥舞着荧光棒。

“十年前,我们因为一个偶然的提问相识。”席燧对着话筒说,“'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能用来艺术创作吗'——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开启了我们共同的旅程。”

阮雨晴接过话筒:“从最初的陶瓷作品,到后来的纳米荧光材料,再到现在的生物医学应用...这一路走来,我们最深的体会是:科学与艺术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今天,我们成立的'燧雨科技'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企业奖。”席燧继续说道,“但我们最骄傲的不是奖项,而是我们研发的可降解荧光支架已经成功帮助了上百位骨损伤患者。”

阮雨晴看向台下的两个孩子:“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感谢两位小科学家的贡献——正是他们五岁时的一次'意外实验',让我们发现了材料的新特性。”

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和掌声。席然骄傲地挺起胸膛,阮理则害羞地躲到了外婆身后。

发布会结束后,一家四口来到苏州老宅——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燧雨科技”的研发中心和科学艺术展览馆。席老先生坐在庭院里,身边围着几个好奇的孩子,他正在讲解传统建筑中的科学原理。

“太爷爷!”阮理跑过去,献宝似的展示刚拿到的奖章。

席燧和阮雨晴站在回廊下,看着这温馨的一幕。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说要带我看显微镜下的世界吗?”阮雨晴突然问。

席燧笑着搂住她的肩膀:“现在是你带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了。”

阮雨晴靠在他肩上:“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实验室新来的博士生提议研究艺术疗法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席燧说,“我想试试把陶艺创作纳入康复训练体系。”

“就像你当年用科学帮助我的艺术一样?”

“不,就像我们一起帮助更多人找到生命的平衡点。”

远处,席然正拉着妹妹的手,兴奋地向太爷爷展示他自制的“显微镜”——一个贴满亮片的纸筒。阳光下,那些亮片闪烁着如同十年前那个实验室里,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荧光细胞一般的光芒。

而这光芒,将一直延续下去,照亮更多未知的可能。

“爸!阮理又偷用我的实验数据!”十五岁的席然气冲冲地闯进实验室,手里挥舞着一沓被涂改过的纸张。

席燧从显微镜前抬起头,皱眉看着儿子:“你妹妹人呢?”

“在陶艺室,说要做什么‘艺术再创作’!”席然咬牙切齿,“那可是我花了两周才整理好的纳米材料测试结果!”

席燧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去看看。”

陶艺室里,阮理正专注地在陶瓷片上描绘着复杂图案,身边散落着席然的实验数据。听到脚步声,她头也不抬:“别吵,马上就画完了。”

席燧拿起一张被彩色标记覆盖的数据表,惊讶地发现阮理将枯燥的数字转化成了直观的热力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材料性能的变化趋势。

“这是...”

“哥哥的数据太乱了,我帮他可视化一下。”阮理终于抬起头,脸上沾着釉彩,“看,这样一眼就能看出第三组数据异常。”

席然冲过来抢过陶瓷片:“谁让你乱改我数据的!这可是要交给教授的!”

“等等。”席燧突然按住儿子的肩膀,“你妹妹做得对。第三组数据确实有问题,可能是测试时温度控制失误。”

席然愣住了,低头仔细查看陶瓷片上的图案:“真的诶...我都没注意到这个偏差...”

阮理得意地扬起下巴:“艺术家的眼睛可比你们科学家敏锐多了。”

席燧看着儿女斗嘴,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实验室里那个提出“显微镜下的细胞能用来艺术创作吗”的女孩。他悄悄退出陶艺室,拨通了阮雨晴的电话。

“猜猜你女儿做了什么?”

电话那头传来阮雨晴的笑声:“又‘改良’她哥的数据了?上次她把席然的折线图变成了3D模型,教授还夸有创意呢。”

“这次更绝,直接在陶瓷片上做数据可视化。”席燧语气中满是骄傲,“我觉得咱们得考虑送她去学科学艺术交叉学科了。”

“巧了,我刚收到MIT媒体实验室的邀请,他们新开了个科技艺术专业,想请我们推荐学生。”

席燧挑眉:“你该不会已经...”

“把阮理的作品集发过去了?当然啦!”阮雨晴笑道,“不过席然那边也有好消息,他的纳米材料论文被《少年科学》录用了。”

挂断电话,席燧走回实验室,看到席然正别扭地向阮理道谢,而阮理则大度地表示可以教他数据可视化的技巧。这一幕让他胸口涌起一股暖流——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正在下一代身上延续出新的火花。

“女士们先生们,请欢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席燧教授!”

雷鸣般的掌声中,六十八岁的席燧缓步走上领奖台。镜头扫过观众席,阮雨晴正擦拭着眼角,身边坐着已经成年的席然和阮理。

“三十年前,一位年轻的陶艺师问我,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能否用于艺术创作。”席燧的声音通过话筒传遍会场,“今天,我们的‘生物荧光标记技术’能帮助人类治疗疾病,这个旅程的起点就是那个简单的问题。”

他举起奖杯,向阮雨晴的方向致意:“我的妻子常说,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世界,艺术家用心灵感受世界。而我要说,当两者相遇时,奇迹就会发生。”

台下,阮理悄悄对哥哥耳语:“老爸这么肉麻,肯定是老妈写的演讲稿。”

席然笑着点头:“绝对的。不过说真的,没有老妈当年的陶艺,就没有老爸现在的获奖技术。”

颁奖礼后的晚宴上,一位年轻记者好奇地问阮雨晴:“作为著名陶艺家,您如何看待丈夫的获奖技术与您早期作品的关联?”

阮雨晴晃着香槟杯,指向墙上展示的图片——那是她三十年前创作的第一个神经元陶瓷:“看,连突触的走向都一模一样。区别只在于,他用分子实现了我的造型。”

席燧走过来搂住妻子的腰:“准确地说,是我们的女儿实现了这个跨越——是她把陶瓷釉料配方改良成了生物兼容材料。”

不远处,已经成为MIT教授的阮理正在向一群科学家展示她的最新作品——用生物荧光材料制作的动态雕塑。而席然则被企业家们围着,洽谈他创办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事宜。

“还记得我们当年担心孩子跟谁姓吗?”阮雨晴突然问。

席燧看着儿女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的样子,笑道:“现在看来,他们既继承了科学,也继承了艺术,姓什么都不重要了。”

晚宴结束时,一家四口站在酒店门口等车。席然突然提议:“爸妈,下周是你们结婚三十周年,要不要回实验室办个纪念活动?”

阮雨晴和席燧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好主意!”

第二天,当年那个让两人相遇的实验室里,白发苍苍的老院长正指挥学生们布置场地。他擦着展示柜上的灰尘,对助手感慨:“当年要不是开放日那天,席燧被一个女孩的问题吸引,现在这些改变世界的技术可能都不会存在。”

助手好奇地问:“什么问题这么神奇?”

老院长神秘地笑了笑:“去问那个正在挂陶瓷作品的女士吧,她就是当年提问的女孩。”

阮雨晴听到对话,转身举起手中的作品——一个融合了最新生物荧光技术的陶瓷神经元模型,在灯光下散发着梦幻般的蓝光。

“我只是问了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她眨眨眼,“而他用一生给了我最浪漫的回答。”

继续阅读:第299章 记忆的容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恶毒前妻重生后,被大佬全家团宠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