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现代言情>恶毒前妻重生后,被大佬全家团宠啦>目录
第335章 母亲留下来的东西雨后的试验田里,每片叶子都挂着晶莹的水珠。她取出随身记录仪,录制下雨滴从不同植物叶片滑落的声音。“这段频率可以用来模拟自然降雨的声音环境。”她轻声记录着。
在“回音麦”试验区,她注意到有些麦穗低垂得特别厉害。“是不是雨水太重了?”她小心地托起一株麦穗,突然发现这些麦穗正在发出一种低沉而规律的声波。“这是在排水自救!”她惊喜地打开声波分析仪,“频率在18-22赫兹之间,正好能震落多余的水分!”
她立即将这个发现记下:“作物在恶劣天气下会启动自我保护声波机制——这是个重大发现!”
回到工作室时,团队其他成员才刚刚到来。小雨揉着惺忪的睡眼:“林老师您今天真早...哇!您已经发现新现象了?”
晨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新发现展开热烈讨论。席小然提出:“我们可以模拟这种自我保护声波,在暴雨来临前提前激活作物的应对机制。”
李老师点头赞许:“晚亭曾经提到过植物有‘应激声波’,但一直没找到具体证据。你们现在证实了她的猜想。”
上午的实验计划因此调整。团队分成两组:一组继续研究作物的自我保护声波,另一组着手开发预警声波系统。
林雨晴选择留在实验室,分析不同作物在应激状态下的声波特征。她发现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都有独特的“抗灾声波”,而且这些声波能够通过地脉传导,警告周围的同伴。
“这就像植物界的邻里互助网络。”她激动地对团队说,“一株植物遇到危险,会通过声波通知其他植物提前准备。”
午餐时间,她难得地没有边工作边吃饭。而是带着饭盒来到母亲纪念园边的石凳上,静静聆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这是母亲生前最爱的休息方式,她说这样能“听见土地的心跳”。
下午,她受邀参加一个线上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关注他们的声波农业研究。当她展示最新发现的“植物应激声波”时,聊天区瞬间被提问淹没。
“这些声波能跨物种传递吗?”“人工模拟的应激声波是否具有同样效果?”“这项技术能否应用于森林防火?”
她耐心地回答每个问题,同时认真记录下同行们的建议。一位来自巴西的科学家提出:“亚马逊雨林中的植物可能拥有最丰富的应激声波库,我们应该合作研究。”
会后,她立即让小雨联系这位科学家,商讨合作事宜。“保护雨林的最好方式,可能就是学会听懂它的‘语言’。”她对团队说。
傍晚,她照例检查各监测站的数据。突然,她注意到一段异常的地脉声波——频率极低,但能量很强,而且正在向他们的试验田方向传导。
“这是...”她调出历史数据对比,“类似2016年那场地震前的声波特征!”
她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所有试验田调整声波发生器,播放稳定频率。“虽然不能阻止地震,但至少可以帮助作物减轻应激反应。”她对紧张的工作人员解释道。
果然,两小时后,一场4.5级地震发生了。由于提前准备,试验田的作物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而周边农田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
“这就是声波农业的价值所在。”李老师感慨地说,“不仅提高产量,更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晚餐时,她用今天采集的雨后蔬菜做了简单的料理。咀嚼着清甜的菜叶,她突然想到:“雨后蔬菜的特殊风味,是不是也与它们的应激声波有关?”
这个新想法让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经历过适度应激的作物,确实会积累更多风味物质。“原来适当的挑战能让生命更加美好。”她在实验日志上写道。
夜间整理母亲笔记时,她发现了一页有趣的内容。母亲在1987年6月15日写道:“今日暴雨后,茶叶格外清香。怀疑与雨水敲打叶片的频率有关,待研究。”
“妈妈,36年后,我可能找到了答案。”她对着笔记轻声说,眼眶微微发热。
睡前,她没有立即设置声波程序,而是先来到窗边。夜色中的试验田安静而神秘,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植物生长的细微声响。
她突然想到,也许最完美的声波不在仪器中,而就在这片自然的和声里。于是今晚,她只设置了最基础的守护频率,让作物更多地聆听自然本身的声音。
在渐弱的声波中,她慢慢入睡。监测仪显示,今夜作物的声波活动反而更加丰富多样——它们正在自由地交流,唱着自己的歌。
她知道,明天又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在这片充满声波奇迹的土地上,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个频率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奥秘。
而这一切,都始于母亲那个装满“会说话的种子”的桐木盒子,都融于她与万物对话的每个日常瞬间。
清晨五点十五分,林雨晴在晨曦微光中自然醒来。她没有立即起身,而是先凝神倾听——窗外试验田传来的声波频率比往常活跃了0.3赫兹,还夹杂着清脆的鸟鸣谐波。“今天是个好天气。”她微笑着坐起身,在床头的声波日志上记录下这个发现。
梳洗时,她注意到洗手台的水流声有些异常。“哗啦...”她取出随身声波分析笔,“水声频率比标准值低了2赫兹,可能是水泵需要维护了。”她在日常记录本上记下,“得提醒后勤部检查供水系统。”
六点整,她准时来到母亲的桐木盒子前。今天她选择播放《春雨协奏曲》的片段,这是母亲生前最爱的声波作品之一。当频率达到某个特定区间时,盒盖上的声波纹路泛起淡淡的蓝光,仿佛在轻声回应。“妈妈,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作物间的声波对话系统。”她轻声说着,指尖温柔地抚过那些精致的雕刻。
早餐时,她一边品尝用声波培育的紫薯粥,一边审阅昨晚的监测报告。“有意思...”她注意到温室里的番茄在夜间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高频振动,“小然,今天重点监测番茄的光合声波转换效率。”
上午八点,团队晨会。小雨兴奋地汇报:“林老师,我们监测到小麦在灌浆期会发出特殊的‘营养请求频率’!”席小然补充展示数据:“这种声波能激活土壤微生物,促进养分吸收,比传统施肥效率提高35%。”
李老师拄着拐杖慢慢走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晚亭当年就推测植物会主动与土壤微生物对话,现在终于被你们证实了。”
林雨晴立即调整工作计划:“小然,请深入分析这种声波的频谱特征。小雨,准备不同土壤环境的对比实验。”她转向李老师,“老师,能请您给我们讲讲母亲当年是如何设计第一个声波实验的吗?”
实验室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在声波调控室,她仔细调节着“和声稻”的生长频率。“今天尝试加入晨露频率,”她对助理说,“要模拟自然环境下露珠凝结的随机节奏。”
突然,监测仪发出轻柔的提示音。“地脉声波异常,”屏幕显示,“2号试验区检测到未知低频振动。”她立即带领团队赶往现场。
在试验田边缘,他们发现几位老农正在用传统方式夯土修埂。沉重的木杵敲击地面,发出深沉而有节奏的声响。林雨晴不仅没有制止,反而眼睛一亮:“请继续!让我们记录这段频率。”她惊喜地发现,这种古老的夯土声波恰好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
午休时,她喜欢在试验田边的香樟树下小憩。今天她播放的是新合成的《大地呼吸》声波,模仿的是母亲笔记中描述的“土壤微生物合唱”。监测仪显示,周围的作物对此反应格外积极,叶片振动频率提升了12%。
“原来微生物的歌声也这么动听。”她微笑着记录下这个发现。
下午是田间考察时间。她来到新建立的“声波生态农场”,这里正在试验全息声波种植模式。农场主老王老远就招手:“林老师,快来听!这些黄瓜今天的‘笑声’特别清脆!”
她蹲下身,将声波接收器轻轻贴在黄瓜藤上。“确实,”她眼睛发亮,“果实的生长声波特征很明显,新的多维声波矩阵见效了。”
回程途中,她接到欧洲声波农业联盟的视频会议邀请。屏幕上出现不同国家的专家面孔,她用流利的英语分享最新发现:“我们认为声波农业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
傍晚回到工作室,她先检查各监测站传回的数据。突然,她注意到南极科考站发来的特殊记录:“冰层声波出现异常共振,与作物抗旱声波特征相似。”
她立即召集团队:“这可能是极地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我们需要研究这种声波机制,帮助干旱地区的作物提高抗旱能力。”
晚餐时,她用声波培育的食材做了简单的三菜一汤。品尝着清甜的冬瓜汤,她注意到汤的滋味特别鲜美:“看来昨天的声波配方提升了瓜类的氨基酸含量。”
夜间是她整理母亲笔记的专属时间。今天她发现一页夹在笔记中的设计草图,背面是母亲的娟秀字迹:“1992年惊蛰,第一个声波发生器的原型设计。”图纸上画着精巧的声波发射装置,与现在使用的设备惊人地相似。
“原来母亲早就构想出了核心设备...”她轻声感叹,小心地将图纸数字化保存。
睡前,她照例来到母亲的纪念园。今夜星空璀璨,她录制了星光下的虫鸣交响。“妈妈,您听,这是您最爱的《星夜奏鸣曲》。”她播放着录制的声音,周围的竹林以和谐的频率沙沙作响。
回到卧室,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今日最动人的发现——传统农耕声波中蕴含着现代科技未能捕捉的智慧。或许声波农业的真谛在于古今融合,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