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现代言情>恶毒前妻重生后,被大佬全家团宠啦>目录
第280章 实验室清华大学“量子人文”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的庆典上,席照和席燧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国航天局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参与“传统文化数字航天”计划。
“这是要我们把诗词送上太空?”席燧捧着烫金的邀请函,手指微微发抖。
航天局的李总工程师在视频会议中解释道:“我们要在下一代载人飞船上搭载一个特殊的文化存储器。希望你们的量子编码技术,能将《诗经》《楚辞》等典籍用全新的方式保存。”
席照的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的蓝光:“量子存储确实比传统方式更适合长期保存,但太空环境中的辐射干扰...”
“所以需要你们开发抗干扰算法。”李总工笑着说,“这个项目由钱老亲自点名要你们参与。”
“钱老?钱学森实验室的...”
“没错,就是钱学森先生生前创建的实验室。”
挂断视频,两兄弟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连夜翻出了小时候父亲送的《钱学森传》,扉页上还有席父的题字:“愿你们成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
项目启动会在航天城举行。穿过层层安检,席照和席燧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航天四老”之一——92岁高龄的周院士。
“小伙子们过来。”周院士招招手,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泛黄的本子,“这是钱老当年关于‘艺术与科学’的一些思考,或许对你们有启发。”
翻开笔记本,钱学森工整的字迹跃然纸上:“火箭的尾焰与书法的飞白,都蕴含着动与静的辩证...”
这个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们带领团队开发出了革命性的“量子-古典混合编码”技术。用席燧的话说:“我们让每个汉字都像航天器一样,拥有自己的轨道和姿态控制系统。”
然而,太空环境的模拟测试却接连失败。在真空、低温、强辐射条件下,量子态极难维持稳定。连续七次失败后,团队里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
“也许传统文化就不该上太空。”一位航天工程师嘟囔道。
深夜的实验室,席照独自盯着屏幕上的错误数据。突然,他抓起外套冲了出去。半小时后,他拖着席燧来到了故宫角楼下。
“哥,大半夜的来这儿干嘛?”
席照指着角楼的飞檐:“看那些脊兽。六百年来,它们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这个顿悟成了转折点。他们重新设计算法,借鉴古建筑榫卯结构的抗震原理,开发出“自适应量子纠错编码”。最终测试那天,当模拟舱显示“100%数据完整”时,整个控制室沸腾了。
庆功宴上,周院士举杯致辞:“今天,我们不仅庆祝技术突破,更庆祝科学与人文的完美融合。钱老在天之灵,一定会欣慰。”
就在项目接近尾声时,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国际空间站邀请他们参加“世界文化数字保存计划”。这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将有机会在全球平台上展示。
“但有个条件,”李总工皱着眉头,“需要你们中的一人随飞船上天,亲自调试设备。”
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念清得知消息后,连夜从老家赶到北京。看着母亲泛红的眼眶,席燧握紧了她的手:“妈,让哥去吧,他更熟悉核心算法。”
“不,”席照罕见地打断弟弟,“你更适合。你的临场应变能力比我强,而且...”他顿了顿,“回来可以给妈讲太空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
经过严苛的体检和训练,席燧如愿成为了“文化使者”候选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隔离期里,他每天都要学习应急程序,同时继续完善诗词量子编码的最后一个环节。
发射前一天,席照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一枚用陨石打造的印章,上面刻着他们兄弟俩从小用到现在的座右铭:“追光者永不止步”。
“带着它,就像我们一直在一起。”
2024年3月的一个清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晨曦中腾空而起。席照和科研团队的成员们在指挥大厅里,紧盯着大屏幕上席燧的实时画面。
“各系统正常!”
“太阳能帆板展开成功!”
“量子存储设备启动中...”
当席燧的声音从太空传来:“《将进酒》量子编码加载完毕,李白正在太空举杯!”指挥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轨运行期间,席燧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调试设备、进行太空授课、与多国航天员交流...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每天固定在舷窗前朗诵一首古诗的“太空诗会”直播。当《春江花月夜》的韵律从370公里高的轨道传回地球,无数观众为之泪目。
与此同时,地面的席照也没有闲着。他带领团队开发了配套的“地面量子接收站”,确保太空传回的数据能被完美解码。兄弟俩虽然相隔天地,却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返航那天,席照和父母早早等在东风着陆场。当返回舱像一颗流星划过黎明前的天空,念清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
舱门打开,席燧捧着那个装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量子存储器,向全世界展示:“报告祖国,‘文明火种’完好无损!”
在随后的人民大会堂报告会上,席燧分享了太空中的感悟:“在轨道上看着地球,才能真正理解‘天人合一’的深意。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在太空中读来格外震撼人心。”
席照则从技术角度阐释:“我们证明了最前沿的量子科技不仅能保存文明密码,更能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他们的故事被媒体称为“星辰大海的浪漫”,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量子人文”项目被纳入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毕业季的清华园,席照和席燧穿着学位服在“量子诗社”前合影。沈清荷突然问道:“接下来呢?MIT的offer,还是留在国内?”
两兄弟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去更需要我们的地方。”
原来,他们已决定前往西北某偏远省份,帮助建立首个“量子人文”地方研究中心。“传统文化不应该只留在象牙塔里,”席照解释道,“我们要让它像敦煌壁画一样,在孕育它的土壤中生生不息。”
离京前夜,父子三人在实验室促膝长谈。席父翻看着两个儿子这些年积累的厚厚笔记,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巧合:从“追光者”太阳能小车到太空量子存储器,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诠释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真谛。
“知道吗?”席父指着墙上钱学森的画像,“钱老当年也是这样,既钻研最前沿的火箭技术,又酷爱音乐和诗歌。”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满室的书籍和设备上。在这个普通的夜晚,两颗年轻的心已经飞向了更远的远方。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科学遇上人文,当传统拥抱未来,人类文明的火种将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