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对南唐的长久离间之计,在几年后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效。
整个南唐举国上下,大兴土木,广建寺院。仅在南京近郊,就有大小寺庙观舍五百余座。
由于君臣虔信佛教,致使朝纲不振,吏治涣散,贪污横行,腐败丛生。
上层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下层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南唐的社会矛盾在极速加剧。
民心不稳,怨声载道,乱象横生。
李煜文采斐然,才华横溢,诗书词画无不精绝,独步古今。
但他做为一个皇帝,一个国家元首,仅仅会这些东西就太不及格了。
他著书立学,开馆授徒,也许会功成名就,善始善终。
但做为一个领导,整天不问政事,只知以文会友,饮酒作乐,卖弄风骚,招花引蝶,尽情地风花雪月,招摇得瑟。
怎不把朝政管理得一塌糊涂,混乱不堪,腐败到极点!
整个南唐上层都在虚无缥缈中寻求一种精神的快感。其亡国已成必然之事。
后来宋军渡过长江用的是前无古人过江之法——搭建浮桥过江。
而搭建浮桥的两个支点,恰恰就是耸立在长江两岸的两座佛塔。
当然,这两座佛塔也是人为刻意为之,提前多年就预先建造好,为军队搭桥渡江之用。
而南京城周郊的众多宽广寺院,都成了宋军渡江后的现成军营。
由于宋军迷惑工作做得出色,致使十几万大军突然涌现于南京城下,李煜才如梦方醒,悔之不迭。
但为时已晚,最后迫不得已开城投降,做了一阶下囚。
南京城空留雕栏玉砌,公室殿宇。
长江水依旧滚滚流淌,带走了多少伤心往事与怨恨悲苦。
……
后周在柴荣的主持下,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休养生息,富国强民政策。
举国上下,都进入到轰轰烈烈的大改造之中。
通过几年的励精图治,整个后汉吏治清明,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更重要的是经济上取得了飞跃般的发展。
荒芜的田地重新耕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废弃的庄园又焕发了盎然生机。
工农商贸,蓬勃发展,处处都呈现着崭新的气象。
社会人口大增,百姓生活空前富裕安乐。
官府库存逐步充实,后周蒸蒸日上的国力,达到了繁荣鼎盛时代。
其整个国家实力,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面,或是其他社会各项事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周边任何一个国家。
哪一个国家都不能与其匹敌,只能望其项背,叹为观止。
公元959年春,柴荣召集殿前督检点赵匡胤、副都检点高怀德、丞相范质、王浦以及其他三省六部中的要员,还有部分地方节度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专门讨论下一步的国家发展方向问题。
此时,柴荣信心百倍,雄心勃勃。
他这次意在统一思想,图谋统一整个华夏,使整个国家达到大一统的状态,结束整个华夏四分五裂的混乱状况。
范质首先介绍了整个国家的现状,军力财力,后续保障,后继发展等问题。
赵匡胤随后介绍了军队的情况:整个后周,共有精锐禁军四十万,地方卫戍部队六十万。
十万禁军驻守西南边陲与后蜀对峙;十万驻扎在北方辽国边境;十万驻守长江一线;十万驻扎京师附近。
各处禁军都装备精良,兵士勇武,战马彪悍。
士兵训练有素,体格强壮,而且都有报国杀敌之心,随时听从朝廷调遣。
赵匡胤汇报完后,各部大臣及部分节度使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柴荣逐一听完大臣的发言,做了最后总结,说道:“从目前大周的整个国力来看,委实已不知高于周边地区多少个层次。
“既然国富民强,军队强盛,这就说明我大周统一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个时候,如果再缩手缩脚,举步不前,我们将丧失统一天下的良机。
“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是我们该有所为的时候了!”
赵匡胤插话道:“大哥,目前曹彬、潘美领十万雄师虎视于南唐,我们是否先一举跨过长江,拿下南唐呢?”
柴荣摇摇头,答道:“目前南唐已经称臣于我。如果先拿他开刀,于情理不符,寒了已经称臣于我们的吴越之心。还是让李煜悠闲几天吧。”
赵匡胤笑道:“大哥,你总不会先向北汉开刀吧?现在辽国仍是萧金珠在掌权,她的面子你还会不给?”
柴荣叹了一口气,道:“目前按说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机,而且守信已陈兵北部,在时刻待命。但无论是在人情上还是军队现状上,目前找辽国的大麻烦不是上善之举。
“毕竟辽国在萧金珠多年的精心治理下,国力还算强盛。倾国家之力都用在辽国身上,不划算。”
柴荣说着抬起手,遥指向南方,继续言道:“朕以为,先平定南方,再图北方,是用兵的上乘之选。
“现在,南闽、南汉、后蜀、南平都国力疲弱,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极深。而且这几个国家的当权者都不思进取,荒废朝政。只知贪图享受,压榨百姓。
“他们吏治腐败,弊政丛生,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下层百姓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征服那里等于是解救那里的苍生。以我大周雄厚经济基础,可以使那里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朕还听说,那南汉后主刘鋹,昏聩不堪,荒淫残暴,狠毒苛刻。据细作报说,他有剥人皮的坏嗜好,凡是那些稍有触犯法律的人,被他逮着就是抽筋剥皮的惩罚。
“这岂是人君所为?简直一禽兽!全无一点仁慈之念,如此暴君,我们不除之,那岂不遭人谴责?所以朕决定,如要找人开刀,必先向南汉刘鋹开刀!”
“大哥,替天行道,维护正义,是我们应该之为。但南汉隔着南唐、吴越,我们的军队总不能飞过这两个国家吧?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已向我们称臣,但他们的体制还在,兵力尚存,仍是名义上的独立之国。
“我们的军队如果强行通过他们的地盘,难免会引起外交上的麻烦,这有损于我大周的形象。”赵匡胤指出进军南汉的现实困难。
柴荣点点头,接道:“嗯,这倒是个难题。”
“要不这样——”柴荣想了一下,试探而道:“向吴越借道,不就直接到了南汉之境。”
高怀德提醒道:“皇上,如果那样,会不会引起吴越的疑惧,说我们玩的是假道伐虢,在以借道之名,行灭吴越之实。”
范质道:“那干脆把话给吴越言明,解说我们借道的真正目的,不是假道伐虢之举,这样也许会打消他们的疑忌。”
赵匡胤点头道:“嗯,我看这个可行。以大哥与孙慕豪的交情,由大哥亲自出面向吴越解释,吴越定会让道于我们。”
柴荣颔首认可,道:“好!朕向孙慕豪修书一封,言明此中曲直,让他们吴越放心就是——一处用兵是否太单调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