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拒封赏
金堤河2025-07-03 16:362,156

但他有时也装作很认真听的样子,时不时地胡乱点点头,但从不发表什么评论。

  一看黄向秀不说了,他就赶紧扬起手中的酒杯,劝其饮酒,说什么:

  浊酒澄人心,一醉解千愁。时势乱纷纷,我自乐逍遥。

  黄向秀只是笑笑。知他心事沉重,忧愁痛苦,一时难以自拔。自己向他叙说江湖中各项事情,无非是想让柴荣听后分心,少想些痛苦的往事而已。

  柴荣就这样整天以酒麻醉自己,浑噩度日,不显已有两个多月。

  郭威是刘知远心腹大将,自是有诸多军务要办理,根本顾不上柴荣。

  他也知道柴荣只有经过彻底的心灵洗涤,甚至脱胎换骨,真正地抛却过去,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但这需要过程,需要给他疗伤的时间,心急解决不得问题。

  他是长辈,但感情上与柴荣亲若父子。可是柴荣仍是有很多心事不会向他诉说,他也能理解。

  世上哪有大男人向大男人叙说衷肠的?就是真正的父子,这种情况也不多。

  于是等到刘知远分给郭威一处大宅邸后,他就赶紧派手下亲兵到邢州老家去接夫人柴氏来京城。

  他知道目前这个世上,能令柴荣最牵挂、不敢造次的人也就只有自己的夫人了。

  只要夫人到了汴京,柴荣再沦落,再发狂失落,再胡闹滋事。也都会被夫人妥善解决。

  所以这段时间内,郭威任由柴荣昏昏沉沉,醉酒自娱打发每天的时光。

  汴京复得,天下待定,世事纷纷。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百废待兴,万事待举。

  刘知远入京城后,自是以开国元勋自居。皇上被杀,自是要有人来统领天下的事情,他就当仁不让地成了中原第一人。

  再加上论实力与威望,其他各地节度使都不如他。

  况且他又收复了京城,虽然收复这个京城他并没费一兵一卒的冲锋陷阵,和临阵撕杀,并未与辽人打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尸横遍野。

  一切都是兵不血刃,有惊无险。但光复京城,恢复华夏正统的大事,可不是小事情。

  人们看到的事实是他刘知远完完整整地把京城拿了下来,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谁有胆量在这华夏危亡关头,第一个吃了张牙舞爪的螃蟹,谁将是这个地域的主人。

  辽兵就那样一声不吭地走掉了,一个大大的馅饼就砸到了刘知远手中。

  由于没有动刀动枪,没有人员伤亡,连一支箭都没损失,刘知远的实力非但一点没少,反而是激增不少。

  原来那些很多势力极小的割据武装,看清了形势,都毫不犹豫地把他们的兵力无条件地加入到刘知远部。

  眼光犀利,看事通彻的人早把宝压在了刘知远身上,甘心投靠于他。背靠大树好乘凉嘛!

  真是强者愈强,势不可挡!

  连刘知远自个也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缘怎么这么好。运气这么旺,归顺他的人,拥护他的人,像潮水一样涌向他,围拢在他身边。

  众星拱月一般。他想不风光都难,想不发迹都不行。下边的人拥着他就奔上了光辉神坛的顶峰。

  他自己却感到飘飘忽忽,晕晕乎乎的,一下子竟成了中原的当家人!

  人生轨迹及命运的转变有时就那么几步。你走好了,什么都顺风顺水,一帆风顺,谁都拦不住。

  刘知远就在这紧要关头这么头脑一热,振臂一呼,其他人哪怕违心地、阳奉阴违地附带着喊上一嗓子,造成一种气势,这大事就成了。

  成功有时就这么简单!

  有些人思前虑后,前怕狼后怕虎。总想着成功是那样的艰难,如改天换日一样遥不可及。

  总被现实的和臆想的困难吓得举步不前,犹豫不决,那是永远不会成功。成功只能与你擦肩而过!

  刘知远的成功之处就是:凭着一股热血,一腔志气,一份虎劲,率先揭竿而起。

  他就比别人早了那么一步,早一天喊出反对压迫、打跑侵略者的口号。并且率先动作了一下,这天下人心就呼啦一下归向了他。从此以他马首是瞻,唯命是从。

  人心向背定成败。刘知远得到了人心,不想做带头老大都不行!

  但他行事仍是小心翼翼,没敢敞开胸怀一揽天下,没有赤裸裸地表明贪天之欲。

  而是假惺惺地谦逊一番,最后看大家都有拥他做老大的意思,于是就当仁不让、顺理成章地发号施令起来。

  他先是假装拥护后晋,以后晋臣子自居,重新恢复后晋太祖石敬瑭时期的年号,以天福十二年为新的纪元单位,开始了他的新篇章。

  几个月后,干脆废弃天福年号,正儿八经地改朝换代,建立大汉政权。史称后汉,刘知远就是后汉太祖。

  刘知远入主中原做了皇帝之后,大力擢用能人与新人,很多国内贤达,社会名流,前朝能臣都被他重新启用,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国家面貌焕然一新,风清气正,蒸蒸日上。

  郭威与史弘靖为光复华夏、建立后汉政权的第一功臣。况且又是刘知远的最得力亲信大将,自是得到极大重用。

  郭威被任命为济、衮、青、登四州节度使;史弘靖被任命为石、榆、同、安四州节度使。

  二人都被世人称为四镇令公,一下子达到了人臣巅峰。

  柴荣因功被封正将军;赵匡胤、曹彬、潘美、高怀德、高怀亮五人分别被封副将军;其他兄弟亦均有封赏。

  一时京城中欢天喜地,彼此庆贺之声不绝于耳。

  柴荣的心早如死灰,犹如看破红尘的风烛残年老人一样,心如止水,再大的喜事已不能在他的心湖中搅起波澜。

  他对于朝廷的封赏无动于衷,概不谢恩领赏,仍是我行我素,自甘堕落。每日只是烂醉如泥,昏昏沉沉地混过日子。

  郭威既成了一品大员,封疆大吏,自是要抓紧赶过去任职。

  国事当先,他自是顾暇不上柴荣太多。

  他见柴荣不做将军,心说正好,省得他再掺乎军队的事情。

  于是就奏明刘知远,说柴荣不愿在军队中任职,请求给他转任文官一职。

  刘知远也愿做顺水人情,就按郭威的意愿,把柴荣重新任命。于是柴荣就由正将军改任四品兵部侍郎。

  郭威如愿得偿,心中石头落地。

  因为新任命的兵部尚书符汉升与郭威关系非同一般,乃至交好友。柴荣到了他手下,自会受到特殊照顾。

继续阅读:第65章 留京城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五代枭雄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