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领着出征的这支兵马,是随着柴荣南征北战的主力部队。
他们回师京都后,柴荣又对这支军马进行了整顿合编,把一些年龄偏大,身上多伤的士兵都调入卫戍部队负责京城的治安工作。
把那些骁勇,健壮的兵士都统一合并成马军与步军两支。任命石守信为总指挥,赵匡胤和高怀德分别为副总指挥。
在郭威还没病逝前,石州地方发生骚动——部分当地豪族发动反抗后周的叛乱。
柴荣因石守信对石州境况熟悉,于是就派他出任石州节度使,率领部分军队前去平定那里的是骚乱。
石守信调离后,柴荣就让赵匡胤为主帅指挥这支部队。负责军事训练,操练等事宜。
刘崇勾结辽军起兵后,柴荣考虑到敌人只不过几万人,也没把这叛乱放在眼里。于是只命赵匡胤、张永德二人领兵五万前去平叛,仍留几万兵马由高怀德统领,驻守在京郊地区。
这支休养合并过的军队,给养充足,武器精良。再加上将士个个精神抖擞,凌威彪悍,斗志昂扬,早就想着上战场显示一下身手。
如今上了彊场,那是个个如生龙活虎,泼辣霸道,勇猛异常。
两军刚一交锋,就杀得刘崇军与辽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在辽军的印象中和潜意识里,中原的军队都是棉花糖、芝麻杆,一碰就烂,一戳就倒,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他们哪承想后周的军队如今是如此骁勇善战?
由于轻敌的思想,令他们麻痺大意,骄傲自大。
战争中这种致命的缺点,会让一个久经战阵的队伍折戟沉沙,一败涂地,悔恨终生。
辽军被赵匡胤率领的大军压迫攻击得无所适从,他们完全被数倍于自己、排山倒海而至的对手打得不知所措。
更要命的是,正当他们从慌乱不堪中觉醒过来,想真正鼓起斗志与周军拼搏时,冷不丁又被张永德率领的三千精骑拦腰狠命一击,打得溃不成军。
张永德率领着队伍从辽军中线突破,一路冲杀,辽军队形大乱。
方阵一破,辽兵士气一下散瘫松懈下来。
辽人也是人,他们再天生骁勇,也怕强于数倍自己的钢铁杀手。
他们被赵匡胤与张永德的两面夹杀下,全线崩溃,败如潮涌。
刘崇的军队本来就软弱,被刚勇的周军一冲击,根本就招架不住,被打得纷纷后退。
现在一看盟军被揍得如此狼狈,四散奔逃,他们哪还有什么斗志!俱是扭头就跑,遛之大吉。
刘崇收势不住,只得随着逃军亡命而奔。
周军追杀三十里,才收兵回营。
此役之后,整个高平旷野,死尸遍地,残旗破车,遍布荒野。令人看之无不感叹战争的巨大破坏力。
高平之战,周军以歼灭辽军七千人,刘崇军一万人的辉煌战绩大获全胜。
赵匡胤与张永德领兵在高平休整三天,然后挥军西上,进入北汉境内,仅半月功夫就陷城五座,掠地上千里。
整个北汉危如累卵,风雨飘摇,到了亡国之境。
此时任辽国南院枢密使的韩义建,闻得新任边疆统帅擅自做主答应刘崇请求,起兵进犯后周边境,吃惊之余,狂怒不止。
他一面派人前去榆州边关,强制命令辽军撤军罢兵;一面修急书到上京向萧金珠禀报此事,等候她的指示。
但他派往前线的使者匆忙赶到榆州时,高平之战已经爆发,刘崇与辽军的联军业已惨败,铩羽而逃。后周大军正挟勇驰骋在三晋之地迅速地扩充着地盘。
这时榆州的辽军统帅正想继续发重兵,助后汉攻打赵匡胤,以雪兵败之耻。
但他见到韩义建的手谕之后,不敢不执行命令,只得恼恨异常地停止了发兵,并撤回了幸存的三千兵马。
自己则灰溜溜地回上京,接受擅自出兵并损兵折将的罪责处罚。
萧金珠见事态严重,急命韩义建兼任榆州统帅,前去处理善后事宜。
待韩义建赶到榆州时,此时赵匡胤与张永德的军队已经开进北汉腹地,攻到了北汉都城晋阳城下。
赵、张二人踌躇满志,正想一举拿下晋阳,让北汉从此在华夏版图上消失。
北汉是辽国附庸,不能坐视其亡。于是韩义建匆匆奔赴晋阳,立于城楼喊话让周军统帅赵匡胤出面对话。
赵匡胤与张永德正在中军大帐商议如何攻破晋阳的坚固城墙时,手下传令兵进来报:“将军,晋阳城头一辽军官员喊话,他指名道姓请您前去会话。”
“一辽国官员?”赵匡胤凝眉反问着,神思一动,道:“看来是一故人至,走!永德,咱们出去看看是哪位到了!”
二人飞马奔出大帐,来到晋阳城下。这时韩义建匹马单人立于吊桥之下,正等着他们到来。
赵、张二人驱马到近前一看,认出是韩义建。赵匡胤忙跳下马来,与同时跳下马来的张永德同赴上前。
三人六手合交在一起高兴地互致问候语。
“韩兄,多年不见,你还是如此精神,英武十足啊!”赵匡胤真诚而道。
“哪里,哪里!赵兄弟与张兄弟才是骁勇雄姿,人中翘楚,韩某自愧弗如。”韩义建谦逊而道。
“韩兄,你怎么到了这里?”赵匡胤明知故问道。
韩义建哈哈一笑:“赵兄,在下马不停蹄地来到这里,还不是被你们二位兄弟逼的吗?太后与在下不知榆州统帅擅自出兵助刘崇的事情。
“待我们知晓此事,赶来制止时,高平之战已经结束。太后对此事异常震怒,已把榆州统帅撤职查办。并特令兄弟我斡旋此事。
“想不到事已至如此尴尬难堪之境!二位兄弟,你们说这事如何收场?咱总不能好兄弟好朋友的、非得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吧?”
“那你们太后想如何解决这事呢?”赵匡胤紧接而问。
韩义建答道:“太后心愿是能和大周维持以前的状态,做到互不侵犯,互不干涉。这北汉对辽国来说虽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它毕竟是太宗时代遗留下来的事态,它是辽国的附属国已深入辽人心中。如果在太后手里易手于周,这无疑会让国人徒增对她的误解。
“她的干练、机智、果断、一心为国的形象将在广大臣民中大打折扣。这也给那些本就对她有成见的契丹贵族,攻击并反对她的借口。
“大辽毕竟也是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度,并非都是铁板一块。反对太后的势力隐伏在暗处,随时会跃出来咬她一口,那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太后内心深处,不想因为和大周闹了这点不快,而撕破脸皮,互动干戈。兄弟我愚见:二位兄弟看在太后的真情实意及良苦用心上,是否做一些让步,别再苦苦相逼于北汉。
“这样岂不皆大欢喜?太后欢心,在下也好向上边交差了事。辽国臣民也不会因此事再对太后说三道四,横加指责以及无端猜疑。不知二位兄弟是何想法,能否成全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