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与张永德彼此对望一眼,虽都面露难色,但赵匡胤仍是大气而道:
“韩兄如此肺腑之言,兄弟我岂不感同身受?赵某我虽在大周身份显赫,位极人臣,但年轻之时也是出身江湖,深知仁义二字的重要性。
“你们的太后萧金珠,对我大哥有救命之恩。而且他俩内心彼此情意,你我兄弟都心知肚明。要说在这个世上,我大哥可以不给任何人的面子,但他决不会不给萧金珠的面子。
“抛开他们二人的情感不说,单是一个救命之恩,像大哥那样仁义、知恩图报之人,无论萧金珠对我大哥提什么样的要求,他都会毫不眨眼、想就不想地爽快地答应下来。
“大哥为人,我是深知的:他做人不勾心斗角,不做无情无义之事,对朋友都是坦荡真诚、掏心掏肺,何况对待情深义重的萧金珠呢?
“韩兄,今天我赵某人权且替大哥做一回主!既然萧金珠有言和之意,况有韩兄弟的真情厚意,为了两国的大局,赵某答应你,从今天开始,我们撤兵,归师汴京复命。”
韩义建拱手致谢。三人客气分别,各自上马而回。
“二哥,你也不先向大哥征询一下意见,就这样贸然答应韩义建的请求。如果大哥怪罪下来,你我可是承担不了这个责任的。”
策马而回的路上,张永德不无担心地对赵匡胤言道。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接道:“永德,咱先不论我决定做这事的得失后果。你说,如果大哥今天在场,韩义建拿他刚才的话语说与他听,大哥会做何决断?”
张永德迟疑了一下,想了想,接道:“如果以大哥的脾性,定像你一样,会做出罢兵的决定。”
赵匡胤紧接而道:“既然大哥会做这个遭人非议的事情,我们当兄弟的又怎能让他承担这个责任呢?我今天已经想好,既然做了这件事,大哥内心肯定是高兴的。
“但他也许为了平复朝臣的横加指责,说三道四,会把我的官职捋去。但我仍对做这件事情仍是无怨无悔,不找借口为自己辩解。”
“二哥既然做了这件事,那都是咱们兄弟一起做的,要失去官职咱俩一起失去。”张永德点头道。
“你就别凑乱了。这次出师,我是主帅,你是副,我做什么决定,不碍你一个副职的事,你怎么非得搭上自己?”赵匡胤指责张永德道。
“副职有监督、纠正正职失误之责,我明知你做此事,而不阻拦,那还不是共同犯错呀?”张永德反驳道。
“好,好,我也不同你斗嘴皮,你想受牵连就往枪口上撞吧。”赵匡胤无奈地言道。
赵、张二人班师还朝后,柴荣在偏殿中接见了他们二人。
赵匡胤就把这次出征的情况向柴荣做了详细汇报。他最后言道:
“大哥,我与永德兵至晋阳,本欲一鼓作气拿下它,但这时韩义建出现了,小弟不得已答应了他的撤军请求。我擅自撤回兵马,违反了军令,甘愿接受大哥的责罚,承担这次不良后果。”
张永德也在一旁承担责任,抢话道:“大哥,主动撤军是我与二哥一致决定的。您要治罪,也要把我一起治罪,我也应为这件事情承担责任。”
柴荣摆摆手,言道:“你们二人就别争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大哥我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你们这样做,无非是做了一件我不能做,也不好做,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你们是给我担责,大哥我不糊涂。韩义建是萧金珠再心腹不过的自己人。他目前同时担任辽国的南北两院枢密使,这在其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先例,可见萧金珠是多么地信任他。
“我估计有此殊荣,能担这种重任的,除了韩义建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人得此显赫的职位。他这次前去晋阳解决周与北汉的危机,定是受了萧金珠指示去的。
“别说你们会这样做,纵是大哥我亲自在那里,也是会那样做的。你们也别胡思乱想了,还回各自岗位坚守职责,这事算过去了。”
“但大哥如何向百官交代此事呀?总不能不了了之吧?”赵匡胤问道。
“这是大哥的事,你们就不必操心了,我自会处理好此事的。”
朝堂上,果然有大臣指责赵匡胤与张永德出征无果,请柴荣予以治罪。
柴荣安抚众官道:“匡胤、永德二人出征,不能说是无功而返,而是有相当建树的。像高平之役,不仅打垮了刘崇,使他从此丧失元气,再不能兴风作浪。
“而且他们还把辽国的一万兵马吃掉十分之七,这也是中原军队与辽国军队交战史上,取得的一次最好的胜利。这也让辽人知道了我大周国力之强,将士之骁勇。”
“这些都是不容抹杀的功绩。虽然他们的大军已攻击至北汉的都城晋阳,但大家想过没有:晋阳城是座千年古城,很多朝代都有割据势力盘踞在那里。
“通过历年修建加固,晋阳城目前已是城高墙固,坚如磐石,易守难攻。仅凭他们带去的五万兵马,又无合适的攻城器械,想拿下晋阳那是痴心妄想。
“况且他们又是孤军深入,后援乏力,如果不果断撤出,将有被围入瓮中险境。毕竟征服一个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不是他们这区区五万人马所能解决的事情。
“收复北汉的时机还不成熟。匡胤与永德二人能在这次出征中打怕敌人,威慑住他们的蠢蠢欲动之心,浇灭他们心比天高的欲望之火,已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我们这次出师的目的已然达到,证明了我大周兵威之盛,验证了我大周将士的骁勇善战,能打硬仗,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国人的超强能力。请各位就不要在匡胤与永德的擅自回师上,再揪住不放了。”
见柴荣如此苦口婆心地为赵匡胤和张永德辩解,很多有意见的言官,均不是呆子傻子,榆木疙瘩一个,也就不再提这件事情,都借坡下驴,不再拿此事找碴说事了。
一天在朝堂上,有谏官说:
目前大周士气旺盛,国力鼎新,蒸蒸日上。驻守在长江一线的曹彬、潘美兵团正虎视着南唐、吴越,时刻准备着渡过长江天堑趟平南国。如今正是我大周完成天下一统的大好时机,皇上应该顺天应时,谋取统一大业。
留在京师的武将也纷纷请战,表示随时为大周功业赴汤蹈火,贡献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