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去成为怎样的人——这比你现在是怎样的人更重要
韦英秀2021-10-31 14:0913,855

  人生除了浑浑噩噩之外,还可以怎样度过?时间会在你努力的过程中替你的人生留下伏笔。那个咬牙前行的自己,就是你生命里的设计师。

  一个小目标:将“本我”塑造成“自我”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D。 Mayer)正式提出了“情商”这一概念。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又称情绪智能(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情绪商数,它被划分为发展心理学的范畴。

  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的行为科学和脑科学的专栏作家、《今日心理学》前任高级主编丹尼尔?戈尔曼,将有关情商研究的学术成果、深奥的理论知识以一种通俗的方式演绎汇编成《情绪智能》(又译为《情感智商》)一书。这本书迅速成为行销世界的畅销书,情商这一概念也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为什么人们这么关注它?

  很多人大概都听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哈佛大学曾对一群各种条件相当的年轻人做过一项能力追踪调查实验。这些年轻人有着相近的年龄、相似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调查的目的是用来测定一个人的目标到底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研究伊始,在这些被调查者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而有着长远且明确目标的人只占3%。

  经过长达25年的追踪,研究人员发现,那些27%的人,他们25年来依旧没有目标,生活过得大都不如意,他们失业、等待社会救济,抱怨社会、抱怨政府、抱怨他人。

  目标模糊者,占被研究者的大多数。这6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层。他们没有取得夺目的成绩,按部就班地过着安稳的生活。

  正如歌德说过的:“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一步都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10%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者,他们的短期目标达成后,就促成了下一个目标的设定。当下一个目标达成后,又促进了新的目标产生。这种不断实现的目标形成了良性循环,使这一部分被调查者的生活状态一直都在稳步上升中,他们基本都成了社会的中上层,成了各行各业中的专业人士。

  而那些一直拥有长期且清晰目标的人,25年来从来没有放弃当初的目标,他们都怀揣梦想,坚持向着那个方向不懈努力。而他们在25年之后,几乎都成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成功人士。

  “目标”是一种个人或是系统想要达到的结果,并会以此为计划,努力设法达成。它是对所期望成就的事情的决心,比“梦想”更具体,也更易于触摸和实现。

  只有能主宰自我的人,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退缩、失落、消沉、惊慌,而如何主宰自我实现目标,正是情商正向引导的结果。

  欲望是天生的,并不可耻。在进入青春期后,甚至在即将进入青春期时,个人意识开始不断苏醒。加上体内荷尔蒙的影响,他们开始有了焦虑、怀疑、失望、迷茫的情绪。这些情绪对10多岁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并且会使他们产生莫名的恐惧。他们不断对自身和对社会、宇宙产生疑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语:Sigmund Freud)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创造了一个词语:“本我”(英文:id)。“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心理学上人的完整的人格。

  所谓“本我”,就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类最原始的思维程序、本能的冲动和欲望,比如愤懑、饥饿、性欲等等一切与生俱来的欲望,是天生就会趋利避害、追求生理满足的原始能力。

  “自我”(ego)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自私”。心理学上“自我”的概念,虽然在各个心理学学派的用法上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是人格心理的组成部分。“自我”会随着外在的环境而对自身进行调节。

  人是社会动物,无法做到真正的“放飞自我”,在生物机能得到满足的同时,会透过社会化的过程,将“本我”进行驯服。这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规范之间互相协调后的结果,所呈现出的,是已经被折中的“自我”。

  “超我”(super-ego)则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它由道德原则支配。“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人类一切的心理活动都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得到合理的解释。“超我”和“本我”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塑造“自我”进行调节。

  而“本我”如何能超越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成功塑造成“自我”?这些,也同样需要情商的正向引导。

  我们在夸某人的时候常喜欢说,某某性格好。那些“性格好”的人有什么共性?他们似乎不会轻易发怒,他们说出的话不会让人觉得难堪,和他们在一起如沐春风,他们善良、大方、懂得分享、懂得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情绪。他们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人。

  但我们知道,遇到不公平的时候,生气、发怒是人体下意识的反应;饥饿的时候想先填饱肚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想逃跑,被人攻击的时候想反抗,听到辱骂的时候想反唇相讥……

  可是,这些看似一点儿也不“体面”的反应,才是人类的天性啊!“好性格”背后一定有“委曲求全”。

  “性格”是社会定义下,由其行为反映出的个人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态度。虽然我们总是笼统地把性格分为“好”“坏”,但是每个人所呈现出来的性格是天差地别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绝对相同的性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前没有和你一样的人,未来也不会有,你就是你,一个独有的个体。性格,更无法单纯地以“好”“坏”区分。

  冲动的人也许会让人觉得毛毛糙糙,做事不计后果。但这样的人往往有冲劲,能开辟新思路,灵感总是能不断闪现;性格内敛的人也许让人感到“稳定”,但也注定他们爱墨守成规,做事瞻前顾后。

  性格多是天生的,但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对其认知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时隔多年后某个内向的人变得外向活泼,某个阳光灿烂的人变得阴郁刻薄。

  性格是可变的,这种变化会有两极的趋势:一种走向积极,一种走向消极,而只有在情商指导下塑造出的性格,才能成为健全的性格。健全的性格,是框定人生格局的地基。

  当“本我”的某种情绪失控,“自我”能否及时对其进行觉察和调节,这是情商的基石。情商会监视控制“本我”的变化,它引领个体的理解和领悟,认识、接受、内化那些不被社会环境所允许的行为。它能阻止人体成为被情绪摆布无能为力的奴仆,从而塑造一个能掌控人生的“自我”。

  正视“本我”,正视自己身体里产生的欲望,不要将它们视为洪水猛兽。正视自己面对不公时的愤怒,偶尔闪现的青春冲动,面对美食想要无节制地吃掉,面对作业和考试总想逃避。

  只有了解最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自我”,才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帮助自己发挥特长,找到能让你有热情的事情,充分发挥积极性。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什么是底线,什么是标准。当你要做的事情的价值观和兴趣相契合时,就能发挥出无限的潜能。

  我们试着接受那些“不美好”的“本我”,但是又不任意放飞它们,让它们失控。当你有了塑造“自我”的想法和目标时,第一步就已经成功了。当我们真正塑造好了“自我”时,你就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不会因为一时的疲惫和迷惘而步入歧途或者裹足不前。你的人生就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别让外界标签阻止你变得强大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最后两句最为后人称道。因为我们都认可其中的哲理:大到宇宙万物,小到自我认识,对一切事情,如果被困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迷茫看不清楚,更别说掌控全局。只有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才能得到客观的结论和正确的认识。

  我们要如何提升情商?如果对自我没有清楚的认识,提高情商就是一句空话。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期待被认可、被接纳,同样也渴望一个能了解并理解自己的人。你认识这样的人时,就会欣喜雀跃,实际上这样的人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那些迷茫往往无处安放。如果等待的时间太久,就会慢慢关上心灵的大门,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走出来。

  然而世界上最好的灵魂伴侣其实就是你自己,只有你能看到自己灵魂深处的一切,或许是胆怯,或许是阴郁,或许是狭隘。只要你肯直面自己,阳光的一面也好,不堪的一面也好,就能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时候,没有人再在你身上贴标签,而你身上的那些标签对你也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

  当你来到一家超市,超市很大,一排又一排货架次第排开,货品琳琅满目。但当你需要寻找一件商品的时候就会感到头疼,于是你抬头看到天花板上吊着的牌子:蔬菜在1号区,奶制品在2号区,办公用品在7号区,生活用品在10号区……你按照指示牌来到对应的区域,仔细观看着每一个标签,但就是找不到你要的东西。

  等你花费了半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你要的东西时,你才发现标签贴错了,货品被放到了错误的地方,所以怎么找都找不到。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被实验者集中起来请他们对一项慈善事业捐款。这些被实验者,有人捐了钱,有人选择不捐。心理学家将这些人分成了三部分,捐献的人被说成是“善良的人”,没有捐献的人被说成“不善良的人”,另一部分人则没有任何结论。

  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再次将上次的人召集起来,请他们对另一项慈善事业捐款。这次,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善良的人”依旧捐了款,那些被说成是“不善良的人”大部分再次选择不捐款。

  这就是标签无形的力量,也就是标签效应。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被贴上了无形的标签,有人是“学霸”,有人是“学渣”,有人是“坏孩子”,有人是“心机女孩”,有人是“吃货”,有人是“英雄”,有人是“胆小鬼”……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他在无形中就会使自己的行为靠近标签内容,或者努力迎合标签内容。他觉得无力反抗,索性承认标签的内容,使得标签最终长进了肉里,再也撕不掉。

  这些标签一旦被贴上就很难撕掉。因为贴上标签的不仅是周围的人,还有我们自己。能撕掉标签的人,不是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我知道你怎么看我,但是我只想做自己。

  标签是一张无形的网,它将所有的可能都包含其中,而扼杀了其他的可能性。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大都从成人和外界而来。

  如果外界给他贴上了“内向”的标签,那么他就更加不容易走出内向的困境。不管遇到什么场合,家长一句“这孩子就是内向”之类的话就足以断送一个机会。也许那时候他们积攒了很久的勇气,就被这样一句话给消灭了。他们丧失了锻炼的机会,也给了自己下一次退缩的借口。

  勇敢撕掉贴在身上的标签,不去迎合别人给自己的定义,做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人。

  阻止你强大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们不需要总是羡慕别人,这个人有过人的智慧,那个人有出众的美貌,那个人有高学历的父母……我们更不应该埋怨自己,觉得自己不聪明、家境普通、长相普通,埋怨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过:“智慧的基础——就是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地方,如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价值,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

  现在的我们都太迷信试卷上的分数,父母看到它们如同看到孩子的未来。

  诚然,按部就班地学习,考入名牌大学,会让孩子未来的生活变得相对容易;眼界开阔,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孩子成功的概率就会提高。但我们也同时发现,并不是分数高,孩子的未来就高枕无忧;也不是分数低,孩子的未来就彻底没有希望。

  美国畅销书《钟形曲线》(The Bell Curve)的作者亨斯坦与穆瑞在书里写道:“假设一个人参加智商测验时,数学一项仅得了50分,也许他不适合当数学家。但如果他的梦想是自己创业、当参议员,或者赚上100万,这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影响人生成败的因素实在太多,相比之下,区区的智商测验何足道哉。”

  人生道路是一场漫长的博弈,也应该遵从“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方法。

  你不能期望一个热爱数学不爱语文的孩子成为文学巨匠;你不能期望一个精力充沛好动的孩子坐在那里看一整天的书;你不能期望一个酷爱跳舞的孩子成为歌唱家。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都各有长短。父母要认清孩子,青少年自己也要认识和懂得自己。

  影响人生成败的因素太多,分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或者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正如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的那样:“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短板,都是使你成功的第一步。

  那些外界的阻挡只是一时的,而真正阻止你强大的,只有你自己;能打败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当机遇来敲门,不要做胆小鬼

  心理学家丹尼尔?高尔曼(Goleman)认为,情商由五个向度组成。

  第一个向度是“自我察觉”。高情商的人,都能精准地觉察到自我情绪的细微变化。

  第二个向度是“自我规范”。高情商的人,他的情绪表达是可控制的,在他们身上几乎不会出现情绪失控这种状况。

  第三个向度是“自我激励”。高情商的人能够主动调动合适的情绪,以达到自我激励和驱动,最终用以实现目标。

  第四个向度是“同理心”。高情商的人都拥有超强的共情能力,哪怕是细微的信号,他们都能敏感地感受到别人的需求和欲望,快速识别他人的情绪。在生活里,他们是大家口中的“知心姐姐”“暖男哥哥”“贴心妹妹”。他们是最好的聆听者,在聆听别人的倾诉时,他们从来不会显露出鄙视、不屑、不耐烦。相反,他们总是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让对方感到被尊重,他们的回应都是巧妙而令人感到温暖舒适的。他们总是善于调控他人的情绪反应,让倾诉者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五个向度是“现实检验能力”。高情商的人能够精准且客观地辨别周围环境中的资源,能够识别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面对不利的状况,他们仍然能够保持一份乐观,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迎接外界的变化。他们不惊慌、不抱怨,能冷静地综合各种资源,灵活地应对外界变化的环境和压力。他们有一种对变化的掌控力,成功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失控。

  和这五个向度相对应的就是高情商人的五个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拥有了这五个能力,你就拥有了成功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成功并不都来源于智力,因为智商大多由先天因素决定,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基因,所能做的就是不断重复学习。而情商却是可塑的,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即便是成年之后,仍旧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情商。换句话说,情商的提升,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很多时候成功与否只是瞬间的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机遇就能让人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在等待一个机会”。机遇来时,你怎么知道那就是你等待的机遇呢?当机会降临的时候,如果无法分辨、把握,就会白白蹉跎岁月,难成大事。

  这种守株待兔的等待往往不是真的等待,而是放任自流,撞大运。真正等待机会的人,在等待的时候从来没有停止自我提升。他们修炼、积累、卧薪尝胆、刻苦自励,等到机会来临时一击即中。而机会,也特别垂青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懂得把机会抓在手里的人。

  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一双分辨的眼睛,或者是一份在机遇到来时能帮助我们紧紧抓住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情商。

  在大海的深处,有一种凶猛的鱼,它们从来不会主动出击,它们每天要做的就是藏在岩石的后面张大嘴巴,等着有小鱼小虾自己送上门,然后大快朵颐。但是送上门的小鱼小虾毕竟是少数,所以这些凶猛的鱼空有一身本领,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并且经常饿肚子。

  这种“等待”绝对不是抓住机遇的正确方式,就算是在等待中,也应该以自己的固定活动范围为基础,谋求新的领地。只有不断寻求,机会才能真正到来。

  当我们看到学业有成或者事业有成的人时,很多人都觉得是他们的运气好,是命运之神对他们的青睐。而自己一事无成,缺乏的仅仅是运气。实际上,命运之神根本没有这个力量。赋予这些成功之人能力的,是情商带给他们的识别“机会”的眼睛。

  你要相信,自己是一份尚待完成的杰作。

  只有那些懂得积极创造机会的人,才更容易取得辉煌的成就。

  保持自我提升的热情,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胆怯,不要因为自己平凡的现状而否认自己也会拥有璀璨的未来。因为年轻就是资本,有无限的可能。

  不管对谁来说,积极和热情都很重要,它是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原动力,是事业成功的源泉。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拥有无与伦比的激情,并且让别人看到你的热情,才会有所收获。

  英特尔公司创办人之一,前执行长安迪·葛洛夫有一年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毕业生典礼上做演讲,他告诉台下的毕业生:“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应该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作为青少年,工作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其实安迪·葛洛夫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把工作只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漫无目的等待机遇的心态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单单把自己当成员工,更是以一个领导者的心态去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变被动为主动,万事从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肯付出、愿努力、不畏惧牺牲,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取得成就。

  在学习上也是这样,不应该把学习当成是一件被动的事情。不要以为学习是为了家长,考上好大学是为了父母的颜面、老师的教学成就。学习知识其实就是一件单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已。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其他的任何人,我们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是一份造物主的杰作,只是现在还未完成,而你就是自己的造物主!

  我们承认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不同,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成为扎克伯格,我们一辈子也做不了比尔·盖茨,但是当我们有了提升自我的勇气时,一切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发现机会也变得更加轻松。

  机会是勇气和智慧的结晶。抱怨没有机会的人太多,真正学会去抓或者有胆量去抓机会的人太少。大部分人都会感叹:“为什么苹果不砸在我头上,那样我就会发现万有引力,也就没有牛顿什么事儿啦!”

  “为什么瓦特不晚点出生,如果让我赶上水壶沸腾顶起壶盖,那么我就会改良蒸汽机了。”

  “为什么某人得到了别人的赏识,而我这匹千里马却总也遇不到伯乐呢?”

  那么现在,把这些机会都给你。试想一下,一个苹果砸在了你的头上,你会怎么样?是会像牛顿一样思考,还是抱怨这讨厌的苹果怎么不砸别人偏偏砸了你的头?又或者干脆往树干上踹几脚,抑或干脆吃掉它一泄心头之气?

  如果世界上没有瓦特,你每天都有机会去烧水。水烧开了,沸水顶得壶盖乱跳、热水四溅。你确定你会去思考这其中的奥妙吗?还是吓得赶紧关掉煤气等水凉了再说?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你是会日复一日安静地等待着伯乐的挑选,还是会主动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推销自己、显示自己的本领?

  法国文豪亚历山大?仲马(大仲马)说过:“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

  说到底,在机遇来临时,胆怯的人还是因为情商无法匹配他的智商,所以才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收起你的抱怨,所有的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面对相同的事情、相同的处境,哪怕看到相同的东西,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行为和观点。情商高低的不同决定了有人在绝境里只会一味抱怨,夸大不利的形势,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能在绝境中看到希望和契机,绝地反击。

  如培根所言:“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不管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自己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外界的帮助都是一时的,只有懂得识别机会,才能终身受益。所有的机会都不是偶然获得的,而是勇气和智慧的结晶。

  独处时光:学会听懂内心的潜台词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热闹的世界,世界从未像今天一样小,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网络是如此发达,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知道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

  打开手机我们有热闹的微信,打开电脑我们看到每分每秒都在更新的微博,人人、QQ空间、facebook、推特……世界是那样热闹,看不完的话题、争论不休的事情、聊不完的八卦。

  我们忙忙碌碌,其实都不过在逃避孤独。资讯和社交媒体越发达,我们越不知道该如何独处。因为外面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鲜又有趣的东西。我们的眼睛根本忙不过来,我们也无法静下心来,因为我们急于去了解丰富的世界。然而,其实人生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长大却并未成人。我们整天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我们太容易迷茫、失落、不自信。也许早上还是信心满满,下午突然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却很少有人问自己:“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我能做些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实大多数人并不自知。当我们的人生充满迷惑的时候,我们无法找到一个能真正打开心扉的人。就算是面对心理咨询师,也会出现“阻抗现象”。因为我们很难和另一个人坦诚相待,我们的焦虑、孤独、消极的情感恐怕对方无法感同身受,我们怕说出来会惹来嘲笑、谩骂、批评和羞辱。我们需要一个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人,而那个人就是自己。

  但是,并不是说面对自己就会诚实,其实很多人连面对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独处可以让你完全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里而不被外界所干扰,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不用在意外界的目光、外界的看法,不必在意谁的缺席,你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你的喜怒哀乐在独处的那一刻不再是为周围的人而依附、滋生,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情绪。

  再好的关系,也无法达到灵魂的赤诚相见,父母也好,朋友也好。因为在意对方的看法,照顾对方的情绪,反而限制了彼此的自由。

  你才是自己最怡然自得的伴侣。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放慢脚步,从纷繁热闹的世界中偶尔抽身出来,认真和自己独处一次,看一看自己,触摸自己的灵魂。你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的性格,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恐惧什么。你就会豁然开朗,制定出最适合你的人生目标。

  青少年是一棵还没长成的树,分分秒秒都在变化,所以要坚持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看看自己这棵树苗,已经发出多少枝丫,已经开了多少朵花。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辨认和开阔地接纳自身的情感正是现代情商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青少年常常会有无力感,感觉对生活无力掌控,对人生无法把握,对自身的命运总是感到彷徨和疲惫?归根结底就是他们没有了解真实的自己。眼睛长在头上,看到的往往是外物,很难掉转视线正视自我。他们总是看到别人优秀、别人强大、别人辉煌,因此妄自菲薄,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另一个极端则恰恰相反,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无法了解自己的弱点。

  认识自我并努力弥补,发挥自身的优势,那些无力感自然会慢慢消失。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是美国一位闻名于世的心理治疗师,她用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的隐喻披露了人类行为的内在经验与外在历程,因为这两种体验的不一致而引起的种种困顿。

  我们对外在的应对方式,也就是人们显露在外的行为,就像我们看见冰山露出水平面以上的部分。譬如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人的长相、身高,他穿的衣服,他说的话,他做的事情。看似我们了解很多,但这些能直观看到的“冰山”,不过是整个冰山的八分之一。

  真正代表人类内在心理部分的是整个冰山的八分之七,它们是:一个人的感受,对感受的评价;一个人对事物的观点,他的想法,他遇到事情的假设,他的信念,他的人生理念;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他人对我的期待;一个人真正的渴望,这是人类所共有的渴望,渴望被爱、被关爱、被认可,渴望过有意义的生活,渴望自由。

  而冰山的底部,则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那是他的精神内核,是他的生命力量的来源,是他的灵性和本质。

  如同海面有起有落,那座冰山水平面上以及水平面下的行为都是时隐时现的。如果想了解一个人,不能单单看冰山的一角,而应该更深层次地了解隐藏在冰山下的内在。

  对待外人如此,对待自己也是如此。我们同样是只看到自己的外在,如果不深入了解自我,是不可能真的认识自己的。

  认识自我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清楚地认识自己人生的走向,明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擅长的;避开性格中的缺陷,远离让你失控的环境,加强发展稳定的性格特质,逐步形成自我肯定的概念。

  没有谁是一文不名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一切的存在都自有意义。但是有人却看不到自身价值,把外在无限放大,以至于丧失提升自我的动力。那些能看到自我的人,便是拥有高情商的人,也是离成功最近的那部分人。

  “我看见自己,是因为有人看见我。”

  如何才能真的了解自我?你看到的自我又真的是自我吗?为什么好像我明明试着去认识自我,还是会觉得迷失在自我之中?

  那是因为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存在于一个集体之内,我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的暗示。今天看到周围人染了黄头发,觉得染黄头发挺美;明天看到周围人穿着超短裤,觉得穿超短裤很酷;大后天发现好多人都文身,然后觉得文身也没有什么不好,好人也可以文身……周围人的行为总是在潜移默化里给你暗示,让你偏离了原有的标准。

  其实也许你皮肤太黑,并不适合黄色的头发;也许你穿超短裤暴露了体形缺点;也许你是疤痕体质,文身会很难恢复。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这个道理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很难坚持下去,从而出现了自我认知的偏差。

  聆听内心的声音,以便看到真正的自己。

  认真了解自己,就会发现自我,也就能敏感地发现自己的情绪反应。情绪有着无穷的力量,想要掌控它,一定要了解它。要知道,情绪从来不会孤立产生,也是能把握的。

  操纵情绪的是你的思想,掌控它的就是情商。情商会及时识别情绪产生的根源,发现什么是触动某种情绪的诱因,尤其是当那些强烈的感觉被触发时,情商会告诉你是什么激发了你的感受。

  情商同样也能调节它的去向。通过独处时光,聆听内心的声音,你能清楚地了解这些触发情绪的诱因,在下次的时候,就能对突发的各种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只要明白什么会使你处于良好的状态,保持它们,避开其他因素,你就能进入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别人的言谈举止都无法令你失控。

  被赐予的力量:你可以像他一样优秀

  心理学家戈尔曼用了两年时间进行了一项分析,被分析者覆盖了全球近500家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从业者。统计数据发现,这些领域的成功者除了具备极高的智商外,无一例外都有着卓越的情商。

  他进一步对全球15家顶级企业的数百名高级主管进行了研究,这些企业包括百事可乐、IBM等。他发现这些企业中的普通领导者和顶级领导人的差异,不再体现在智商上,而是情绪智商决定了他们的差距。

  我们发现一些领导人也许并不是人群中最聪明的,而是最会关心别人,与别人关系最融洽的那些人。这些人知道如何和人相处,如何服务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力量。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情商对他来说尤其重要。领导的精髓不再只是比员工拥有更丰富的知识,相反知识最渊博的也许只是个员工。他们的卓越之处在于能领导员工,使他们更有效率地工作。他们在领导力、自信、团队凝聚力、成就动机、影响力等方面,都有卓越的体现。

  作为普通人,我们提高情商的一条捷径就是寻找高情商的榜样,以此对自己进行激励。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断被人影响着,又影响着别人。被人影响,就是被那个人的行为所感召,你认同他的言行、他的品格。这种感召一旦重复深入,就会形成感召力。

  俗话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提升情商的过程中,寻找高情商人作为榜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榜样感召了你,你就会放大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将其具体化、形象化。你会被感染、被鼓励,就有了提升的能动性。

  榜样可以成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在反复检视的同时,对照着榜样来查找自身的不足,这也是情商中自我觉察的一个有利补充。

  俞敏洪说:“我一直在向优秀的人靠近,我这辈子一直在追随优秀的人的脚步。从进入北大开始,我的很多同学就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到我大学毕业以后,很多北大的老师也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否则我不会从一个给五十人的课堂上课,只剩下三个学生的人,而最后成为北大的优秀老师。创立新东方以后,我不断向新东方的各种人学习,不管年轻的、年老的,对我来说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身上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我可以从这个人身上学这个东西,从那个人身上学那个东西。现在我在中国和世界更大的范围内跟很多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思想家打交道的时候,跟很多成功人士打交道的时候,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优秀的东西。”

  因为向优秀的人靠近,你也就离优秀越近。

  作家王朔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文章里他讲述了年轻时,感到生活空虚,前途悲观,每天都在瞎混日子。他每天的娱乐方式就是看小说,如同今天的年轻人每天听歌看电视一样。有一天,他无意中在当时的一本流行杂志《小说月报》上看到一篇小说。看完小说他感到心情很不好,再翻到作者简介,发现作者是一个名叫铁凝的女孩子。这个作者只有26岁。他被深深震撼了,又带着一点点嫉妒,为什么别人年纪轻轻却那么有出息,而自己却这样一无是处呢?于是他下定决心,不再蹉跎岁月,把铁凝当成自己努力的方向。他希望有一天能追上她或者超越她。

  后来王朔在文学上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当初那小小的妒忌心理也不见了。他一直在读铁凝的文章,以为她有了世俗的行政职务之后大概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了。谁想到再次读到她的文章后,王朔发现她不仅没有被世俗拖累,反而写出了更深刻的文章。

  这让王朔感到非常震惊,也开始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铁凝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是继茅盾、巴金后的第三位中国作协主席。王朔也成了当代著名的作家、编剧。他在榜样的影响下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成功不是目的,坚持成功才是目的

  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但有些人的渴望是一时的,有些人的渴望是一世的。那些一时的渴望只能推动你一时进步,只有对成功一世的渴望,才能真正成功。

  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说过:“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偶尔做一件事很容易,坚持做一件事情却很难,然而这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情商的改造之路也和成功之路一样是漫长的,甚至是孤寂的。

  在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21天效应的概念。一个新的习惯或者新的理念得以形成并延续成习惯,至少需要21天。也就是说,如果你坚持做一件事情21天,它就会变成你的一个习惯性动作。这21天被心理学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去做这件事情。一旦忘记提醒,就会忘记做。人们会表现为行为刻意并且不自然。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仍然要提醒自己去做这件事情,需要自己的意识去控制,但是已经感觉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人们的行为表现为刻意但自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时,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意识来掌控了,做起事情来不经意又自然,一个新的习惯或者观念就此真正成为你的习惯。

  全世界闻名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乔安妮?凯瑟琳?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有一次她在社交网站上晒出自己收到的退稿信。

  她以“罗伯特?加尔布雷斯”为笔名,写了一本侦探小说《布谷鸟的呼唤》。作品完成后,她向一家出版商投稿。因为她使用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笔名,出版商根本不知道这个作者就是世界级的畅销书作者,这本小说被退稿了。

  出版社在写给她的退稿信里写道:“出版这本书(《布谷鸟的呼唤》)不会有销路。”并且还建议她去参加写作课程,这样可以得到对这本小说建设性的批评。

  罗琳又用同样的笔名向另一家出版社投稿,这次她拿到的退稿信更简单。这家出版社告诉她,他们目前属于另一家出版社,暂时不接受新的投稿。

  2013年4月,《布谷鸟的呼唤》终于出版了,署名是“罗伯特?加尔布雷斯”。但是这本书销售情况却非常惨淡。直到媒体曝光了“罗伯特?加尔布雷斯”就是J。K.罗琳后,这本书的销量才开始激增。后来又被BBC看中,准备拍摄成电视剧。

  罗琳向公众公布了出版社的退稿信,但是她特意抹去了回信人的姓名。她反复向读者强调,她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报复谁,而是希望通过这件事去激励其他想要创作的人。抛开那个带着光环的名字,大家都是普通的作者,遇到挫折在所难免。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实际上,这并不是J。K.罗琳第一次收到退稿信。她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写了5年,故事完成后,她满怀希望地寄给出版社,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信,一共被拒绝了12次。最后一家叫布鲁姆斯伯里的小出版公司同意出版,那是因为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的主管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书稿交给了她的孙女。小女孩看得爱不释手,这样这本书才在一年后得以出版。如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全球的销量已超4.5亿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罗琳出生在英国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她按部就班地上学读书,学习成绩也不耀眼夺目,她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从事着一份普通的文秘工作。结束了初恋,又遇到母亲去世的双重打击,她选择了一段草率的婚姻。

  但是这段婚姻很快也结束了,留给她的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她穷困潦倒,和女儿相依为命,住在英国爱丁堡一个没有暖气的公寓里。现实的苦难让她患上了忧郁症,几欲自杀。但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必须活下去,于是罗琳勇敢地走出去,接受了为期9个月的心理治疗。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罗琳坚持自己的梦想,写出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最终成为当今世上身价第一的畅销书女作家。

  就像林语堂说的:“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知名文学家、作家在他们出版处女作之前,不知道被拒绝过多少次!

  余华、苏童在创作的早期,一部书稿投了十几次,还是被杂志或出版社退回来。麦家的成名小说《解密》被出版社拒绝过17次;史蒂芬·金的《魔女嘉莉》被退稿30次;安妮·法兰克的《安妮日记》被退稿15次;威廉·高丁的《苍蝇王》被退稿20次;凯瑟琳·史托基特《姊妹》被退稿60次;而罗伯特·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则被拒绝了121次!

  亨利·福特在成功之前,破产过5次。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丘吉尔62岁才成为英国首相。唐纳德·特朗普70岁才当上总统,而在此之前也数次濒临破产。

  在所谓的成功要素里,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才是真正不可取代的。情商的改造和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都是在坚持不懈中,在每一次挫折和失败里,吸取经验,补足不足。

  坚持是困难的,也许还是枯燥的,因为你需要不断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我们渴望成功,成功却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坚持成功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坚持每一天的改变,是为了塑造更美好的自己。哪怕你觉得道路漫漫,偶尔灰心丧气,也请不要放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刻表,你的列车只要发出,它就一定会到达终点,即使比别人晚一点也没关系。

继续阅读:第二章 没有天生的聪明——要观察、要思考、要改造大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情商:一本给孩子的人生格局书(全一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