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你好,我们是江宁饰博过来的。”
金珊珊、高俪、陈天骄与洛阳博物馆一个叫王肯的修复师接洽上。
此时此刻,夏至清正在洛博观展。金珊珊三人,是过来公干的。
原来,周赟最后改了主意,让高俪、陈天骄也跟金珊珊一起去洛博,搜集一些佛教造像的资料。“金银器里的神仙世界”一展办得很成功,将在七月下旬闭展,周赟又琢磨起了要办一个姐妹展的事。
一佛一道,算是信仰世界里的双生花。
周赟认为,两个展览,对于透视古人的思想世界有较大的意义。
这个决定,可让高俪、陈天骄心里暗爽不已。正值清明期间,洛阳牡丹正娇艳。搜集资料之余,顺便假公济私,去体会体会“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艳。
王肯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三人。
随后,高俪、陈天骄去了档案室,而金珊珊则跟王肯学起了北魏鎏金铜佛的复制流程。
“我没有复刻或修缮佛像的经验。”金珊珊坦言。
王肯笑呵呵地说:“这正是高老师让你来进修的目的呀!我也是前几年才开始接触佛像的修复工作。这边走——”
金珊珊随王肯往库房走去。
片刻之后,王肯从保险柜里稳稳地托住一尊鎏金铜佛,目测有60厘米高。
“品相很好,”金珊珊戴着手套,却仍然不敢触碰,“这是一级文物吧?”
“对,一般来说,不拿出来展出的,即便要展出,也是用复制品。”
“年代呢?是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的?”
“是太平真君三年的。”
“哦,太武帝拓跋焘。”
“嗯,一代雄主,”王肯道,“小时候,我就听着孝文帝的故事长大,大了些又接触到北魏平城时代的君主。真是个个有故事!”
“王老师也是洛阳人?”
“对啊,一直在这儿。”
“那就有劳王老师教我复刻佛像了。”
“好说,简单来说,分四步:翻模、制胎、贴金箔、随旧色。”
定好修复计划后,王肯指导金珊珊,进行翻模的操作。
考虑到文物器型较大,若以纯铜为里,再加以鎏金,成本未免太高,王肯提出自己的意见:“金箔不能省,要省也只能省里料。毕竟,这尊复刻的佛像是用来陈列的,不是用来把玩的,不存在手感的问题。”
一直以来,金珊珊都尽量坚持“真材实料”的原则,此时听王肯这么说,才悟到了修复的又一原则:修复用料,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用途。
“做好模具后,要用石膏来填充。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格外注意。金老师,你不妨观察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见金珊珊没敢动,王肯忙温和地鼓励她:“摸吧,没事儿。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咱们修复师能亲手摸文物呢。可不能错过机会哟。”
金珊珊这才放轻松了些,道:“我看看。”
看了一阵,边触边思,金珊珊说:“我觉得,我们可能要采用‘分割翻模’的方式。”
“继续说。”
“鎏金铜佛的身上有很多死角,若想一次性完成翻模,太难了。比如,它座前有一双狻猊,需要单独翻模。”
“没错。你再看看其他地方,嗯,注意细节。”
“细节……”念着这个词儿,金珊珊看向佛像的衣纹和宝座,“纹饰繁复且清晰……”
秀眉紧蹙,金珊珊有些为难地回复道:“要用什么材料来进行塑形呢,王老师?”
“你能想到这一节,就很不错了,观察力很出色。我跟你介绍一种材料。”
说着,王肯从工作台上递来一个瓶子,上书“硅橡胶”三个大字。
“哦,硅橡胶!”
金珊珊对此有一定了解,但却没用过这种材料,故此一时想不到那里去。
她记得,这种橡胶是一种主链由硅和氧原子交替构成的,在硅原子之上,一般连着两个有机基团。起初,美国用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合成了硅橡胶。而后,技术不断开发、升级,将之运用到实践中。中国的硅橡胶的工业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比美国晚上十来年,但现在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已经领先于多国了。
“硅橡胶分热硫化型、室温硫化型这两类,我们要用的,是室温硅橡胶。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模具材料。用一用,就知道。”
“好!”
“走吧,去修复室。”王肯说。
一整天,除了吃饭之外,二人一直在修复室忙碌。
到了下午四点钟,王肯才说:“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明天再来刷第三层硅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