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了最初的黑暗日子,经过一年来的不断补给,以及新人员的到来。此时的新轩辕城,已经有了五千余名华人,而这些华人,几乎是全民皆兵。
当杨大鹏带着治安军第四师登陆新轩辕城里,孙为嘉作为一州之长,竟然抱着杨大鹏哭了起来,“杨师长,我好不容易啊,我们华人在这里,好不容易啊,呜呜呜呜……”
开发毛克州,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土著的反扑。当然土著也有反扑,只不过毛克州土著的反扑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由于毛克州此前并未被西方殖民者纳入他们的殖民体系中,未被他们宣布这块土地谁谁谁的,再加上殖民者也是鞭长莫及,所以毛克州土著的反抗背后,并没有西方殖民者的影子。
这种情况,哪怕当土著非常凶恶,但那对零散的华人有威胁,在真正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的华人面前,这些土著压根就不够看。
当然,尽管无法整体上威胁到华人的生存,但这些土著大多未开化,交往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必要的清理也是需要的。
有些开化一些的土著,可以对其进行汉文化及近代化教育,对于一些非开化土著,他们最好的结局应该像北美印地安人一样,保留自己一块聚居地。
杨大鹏的治安军第四师一登陆新轩辕城,稍事休整,让士兵们恢复过来后,立即对周边那些冥顽不灵的部落进行清剿。
新轩辕城的西北方面百公里内,有十几个土著部落,其中以希沐、凯碧库部落对华人的威胁最大。
其中希沭部落距离新轩辕城只有30公里,他们居于沿海平原地带,靠采集、狩猎甚至捕鱼为生。他们的捕鱼,多以独木舟为船,一入近海,几百上千条独木舟,可谓遮天蔽日。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捕鱼的部落就是善良的部落,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部落征战、杀人为乐的梦境里。
对于登陆这块土地的华人,在他们眼里就是财富和战功,谁能杀死一个华人,谁就是部落的英雄。
谁抢掠到华人的财富,只给部落头人上交一半,另一半则可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新来的这群华人,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有如神迹一般的财产。
华人有白花花的盐,那盐白得如雪,有如威廉山顶上的白雪;华人的衣服既结实耐用又十分华美,不但有炫酷耀眼的色彩,还有神奇的图案。
华人的小刀,不但十分锋利而又经久耐用,用于搏杀,比希沐族的铁刀、木刀强十倍百倍。
华人还有一种锅,竟然是铁铸的锅,烧水做饭,不但省柴,还省时省力……
总之华人在他们的眼里,就是财富的象征。
所以他们对华人的骚扰,那是源于强盗骨子里的一种兴奋,有如某种致幻的药物,让他们欲罢不能。
但是希沐人的村寨,并没有其他部落那么坚固,他们大多与其他各岛的土著一样,多是起草屋,结大屋。所谓大屋,也不过是用较大的树木作梁架,然后用茅草作为屋顶。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不开化的土著是可怜的,但更是愚昧的。
当治安第四师的军队以连为单位开进到他们的村寨前时,这些村寨的土著,竟然举着长茅、弓箭、铁刀、木刀等向着治安军发起集团冲锋。
一个村寨的青壮,就全部集中在这一个冲锋之中。在现代化装备的治安军前,这些冲锋尽管其人数是治安军的几倍十倍,但他们的冲锋依然如纸糊的一样,枪声一响,就哗啦啦倒下一大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剩下的人,口呼着“魔鬼”,还会继续冲锋。
眼见青壮倒毙在路上,村寨中的妇女、老幼,立即卷起财富,向着东北面的大山里逃去。
西北面的大山,名叫欧文斯坦利山脉。欧山之内,居住着比他们还要凶残的部落,那是真正的食人生番,他们冲进去,差不多是九死一生,但与华人的魔鬼式火枪相比,他们更愿意与食人生番呆在一起。即便被食人生番杀了吃了,那也是他们能理解的仪式,而不是像面对华人,部落的青壮压根就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这个年代,甚至后世两百年内,这些土著只知道杀戮、抢劫以及各种原始的仪式,而压根就没有“投降”的概念。
其实近代社会以来,投降,是可以活命的。投降,也未必就是可耻。投降,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懂投降的人,只能说他的思维还处于原始状态。
好吧,不懂投降,那就只有战死或逃亡两条路了。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因为,这两条路都将背离家乡。
希沐部落,因为距离新轩辕城较近,最先遭到杨大鹏的治安军第四师的打击。希沐部落沿平原与欧山交界线上分布的村寨大大小小共有近百个,被杨大鹏的近万人部队,在三个月内毫不留情地拨除。
至于这种征服过程中的死亡,刚开始确实比较多,但到了后期,尤其是希沐人看到华人不可抵挡的时候,他们也学聪明了。他们不是投降,而是迁移。整村整村地向西北方向更远处的平原迁移,或几个村子联合起来,向欧山内迁移。
尤其是向欧山内迁移的村寨,他们多是数个村寨组成一个小部落,进入欧山后再去征服食人生番,从而开辟新的生存家园。
当然,此时的伊利安岛,哪怕就是生番土著,也并未占满这片土地,很多山区,或很多此前条件并不太好的地方,其实是没人居住的。
也因为如此,希沐族最终活下来的人,竟然占到了部落总人口的75%以上。
马辰对这些食人生番的政策,并不是要赶尽杀绝,也不追求一步到位。有如北美印地安人,他们现在居住在保护地里,几百年来也不见进化。但米国人依然让他们的居留地保持着原始的模样。
尽管后世米国在世界称王称霸,十分令人讨厌,但米国人对印地安部落的一些做法,却是马辰想要借鉴的内容。
在毛克州,在苏门州或棉兰州等地,在海华的所有土地上,只要土著部落不再攻击华人,能够和平相处,马辰也是允许其生存的,或许给他们划出一片居留地,让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就是不停地将这些人国家化。唯有成为现代国民,也才算得上是一个具有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人。否则,不过是像动物一般地活着。
杨大鹏用了四个月时间,将希沐部落的问题解决了,给华人留下了长约50公里,宽约三十公里,总面积大约1500平方公里的肥沃的平原地区。
这四个月以来,新到的大约两万华人移民,结成一个一个的农庄组织,每个农庄组织大约500人,四十个农庄组织开进这片被命名为“希沐平原”的地区,进行原始的垦殖。
希沐平原,大约在南纬9度左右,其实也相当于北纬9度,赤道线两侧,属于典型的热带地区。而且希沐平原,水网密布,降水特别充足,一年热量充足,是种植水稻的极佳之地。在后世,这片地区的农业其实也非常有名。
把这些农民,按500人规模组建成农庄,并不是海华异想天开,而是马辰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500人,耕作时是农民。按这片土地的总面积150万亩计,每个农庄的土地面积正好是7.5万亩,而每个人的平均数则是150亩。
一个人想要耕种150亩地,凭手工劳动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这片地区的农业起点,就是机械化农业。
当然农庄的前期,并不是耕种,而是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平整,并要重新规划和建设各种排水设施。希沐平原,不但不缺水,而且是水多为患。所以排水渠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尽管水稻种植需要大量的水,但水太多也不行。
如果没有排水沟渠,那些地势低洼之地,一遇降水,就会成为泽国,根本无法耕种。
在土地平整之中,除了挖排水沟渠,烧荒也是重要的一环。
过去,希沐人在这片平原上,也有农业种植,但他们的生产方式很落后,属于刀耕火种的水平,不但土地利用率低,就是作物产量也极低。
华人的农业水平,在这世界上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所以华人来了的第一步,就是烧荒,把平原上大量的灌木,砍掉烧掉,连根拨起。
而纵火烧荒,同样是华人的拿手好戏。一声令下,五百人手挥精钢砍刀,一排排植物就化成了柴火,赤道附近的太阳晒几天,再点火,就成了一片熊熊的火焰。大地与天空,顿时浓烟滚滚。
浓烟散去,大地上便留下了一堆堆灰黑色的灰烬。农民们把这些柴禾灰烬,均匀地撒在大地之上,便成了土地最好的肥料。
土地平整下来,就开始耕种。这时,耕地的拖拉机已经运送过来,农民中有文化的人,都被派去学习拖拉机耕地技术。
一个农场同时可分配到10辆拖拉机,12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后带六片犁铧,拖拉机前面突突开进,后面就是翻耕出来的水田,然后拖拉机撒上细耙,反复地耙几次,水田里就可栽秧苗了。
栽秧时,也不是人力,而是使用插秧机。拖拉机前面突突开进,后面的插秧机就插下了至少18行秧苗。这个速度,至少相当于18个农民的插秧效果。
秧苗插播结束,整个农场将进入“农闲”状态,只等三个月后收割。这期间,这500名农庄的农民,又会化身为工厂的工人。
在农庄里,会建设各式工厂,主要是机械类工厂,500人的规模,只能算是小型工厂。
他们的任务,一般是从事简单工业品的生产。譬如,一座铁器加工厂,主要生产各式水果刀,并负责水果刀新品的开发。当然这只是举例,各种家用铁器,各式机器零部件,他们一般只生产三几种零部件,或三几种相对能够独立完成的工厂。
有女工的农场,不会建一些适合女工生产的工厂,譬如编织业。编织麻袋,这个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少不了的包装袋。当然,编织麻袋,也不是手工,而是使用纺织机和编织机。
于是,有的农庄,会专门纺线,安装几台或几十台小型纺机,纺织各和麻线、棉线,而有的则是织机,编制麻袋、棉袋,或其他工艺类布袋。
当然,工业生产,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天地十分宽广,生产组织方式也多种多样。譬如这几十个农场,此后还有更多的农场,都加入到一个大型的工业企业之中,这些农场,亦可以看成是某个大型企业的车间或生产组便可。
所以,只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统筹,让他们成为生产的某个环节,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单独的市场个体,那么,这些农场的前景就一定不错。
除了农民与工人,这些新移民,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军人,另一个是学生。
每个农场,都必须是一个武装组织,而500人,则正好可以组建一个“民兵营”或“预备役营”,让他们保持适当强度的军事训练,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并承担农场人身与财产安全的警备与守护。
学生,则是组建适度规模的学校。这500人,其实是以500名青壮为基础的500家人,其实际人口都在1000以上,甚至高达2000以上。组建适度规模的学校,这些青壮需要进夜校补课学习,其子弟也需要进校学习。
对于学校的老是,目前海华的政策是鼓励有文化的教师兼职。譬如你在某地教书,也可兼任该地区政府或企业的秘书、会计、统计、巡视等职务。所兼职务,原则上以少量上班时间和多量业余时间完成即可。
而当这些农庄建起来后,海华相关政府组织会相应跟进,譬如一个农庄,行政上为一个“村”,几个或十个村,组织成一个“乡镇”,再上面则是县市啥的。
这一过程中,商业机构,卫生机构,金融机构等,都会及时跟进。
有关海华新开拓地区的开发步骤及相关策略,海华政府高层,将之比喻为“烧黄鳝”。民间有谚,“烧黄鳝,烧熟一截吃一截。”
而海华今天也是这样,某个地方适合开发了,立即动员移民过来,然后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活动、文化卫生等立即相应跟进。
至于还没“烧熟”的那一截,那就继续烧吧。总之烧熟的了,该吃就要吃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