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章 俺大清的变化
谁火2021-03-23 14:014,020

  而且,有关海华军的扩编,欧洲人也是有自己的情报渠道的。据他们了解,海华人为了永久占有澳洲,专门为此成立了海军南太平洋舰队和陆军南方军区,其南方军区编制为4个师。

  尽管这4个师的绝对兵力并不算多,与欧洲陆军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兵力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可是,海华军的战斗力,并不是以人数多寡去衡量的。刚刚结束的金斯顿之战,别人一个师,就轻松的摧毁了自己一个集团军的攻势,而且据说,海华军的伤亡低到微不足道。

  现在的问题是,澳大利亚被封锁了,对方直接上了三个师的精锐部队,就这两条消息,海华军的战略目标已一目了然,那就是要全歼欧洲联军部队。

  “怎么办?”联军最高指挥官罗密克环视会议室一圈,问出了心中最大的问题。

  “现在看来,我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立即开赴大军至金斯顿,趁海华军主力未到之时,将海华军赶下大海;要么坚守墨尔本和悉尼,等着海华军来进攻。”法国陆军少将斯密特建议道。

  但是,斯密特这话,并没有人接下去。因为大家都知道,第一条路未必能够成功,5万人攻不下金斯顿,并不意味着30万人就能攻下金斯顿。再说,金斯顿距离大海很近,海华陆军随时会获得海军舰炮的支持。

  而第二条路也未必是一条生路。当大军猥集于城市,其结果就是那啥瓮中捉鳖。因为对于海华军射程达5公里更远的火炮,欧洲联军根本就是无解。

  “拟电报给欧洲各国陆军部,把我们的困境讲清楚,请示作战方略。”罗密克中将不得不想了一个不是招数的招数。

  罗密克不算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但却拥有四平八稳的风格,尤其擅于处理与上司的关系。在此时,他深深地感觉到,与海华在澳大利亚决战,真的是欧洲各国拍脑袋的决策。

  初时,各国对海华的战力估计、战争决心估计严重不足。而且对于海华可能的战略对策,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确定。

  同时,对联军的困难也估计极不充分。澳大利亚,虽然地理广阔,但却人烟稀少,工业基础不足。一旦海华决定用海军封锁,联军的日子立即就捉襟见肘。

  本来以欧洲各国风帆战舰的数量或实力,横行了几百年也没有对手,所以想要支持澳洲之战并不困难。

  但问题是,风帆战舰落后了啊,两年前一场大海战,让欧洲的风帆战舰损失惨重,而同样的在那次海上作战中,风帆战舰并没有给海华的海军造成多大的伤亡。可这一结果,却并未带来欧洲军事思想的转变,而此次澳洲之战,就是传统军事思想的产物。

  罗密克本人,并没有这样的见识。但是,相比于欧洲其他陆军指挥官,罗密克此时的见识又是最多的,战争中无可奈何的感觉又是最深刻的。

  ……

  就在澳大利亚战争进入了诡异的短暂停火时,远在东亚大陆的清国,也正在召开一场御前会议。

  说起来这华夏封建朝代的御前早朝,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皇帝早朝,那是真的早,半夜刚过,距离比较远的大臣就得起床,急赶慢赶到了皇宫,天不亮早朝就开始了。

  这天的早朝,太监照例来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道光皇帝听了这句话后,心里也做好了无事退朝的准备。

  实际上清国不是没事,还是有事,有大事,天大的事。但是,在海华强横的压力之下,道光皇帝也只有做起了驼鸟。

  一位名叫冯发勇的御史越众而出,“陛下,臣有本启奏:近日,《南华周刊》刊大逆不道之文,意图否认君权神授,动摇国朝根本,臣恳请陛下发旨禁止此歪理邪说之流行,查封书肆,逮捕忤逆之人。”

  冯发勇一奏,立即像干柴遇到了烈火,一众官员出列说道:“臣等附议,那南华大逆不道,妄图断我大清祖脉!”

  道光看着手下这些臣子,心中涌出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

  海华的大逆不道,他怎么不清楚。大清的情报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南华周刊》或其他报刊,道光也是每文必读,其获得报刊的时间比这些臣子还要早。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道光敢下令封禁海华报刊,他的皇位,甚至整个满族的皇位都有可能不保。这不是道光害怕,而是海华所表现出来的实力令人害怕。

  所以道光虽然觉得海华大逆不道,但还是能够忍住,忍不住也得忍住,不是有那啥话,看破不说破么。道光皇帝现在就是这样的想法。

  但是,这些臣子现在把这事儿说破了,这就麻烦了。

  而且,道光皇帝也知道,这些臣子,不是担心啥君权不稳,君权稳不稳,与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没有关系,谁当皇帝,谁家坐江山,他们都可以成为臣子。

  他们真正担心的,其实是海华对儒家学说的否定。一旦否定儒家学说的思想占了上风,他们“人上之人”的地位将直线下降,那些他们从来看不起的泥脚杆就有可能骑在他们的头上,这种情况,绝对不能任其发生。

  现在这事,手下的臣子挑明了,道光皇帝不得不谨慎应对。不把这些人按下去,这事儿有麻烦,如果事儿闹大了,更有麻烦。

  好在道光皇帝这几年,也从海华那里学到了一些招数,譬如“阳谋”,就是他最近的感悟。

  所以,道光皇帝说话了,“冯爱卿,各位,南华大逆不道之事,朕亦有所耳闻。但海华的那些言论,归根结底是一种言论。而要否定一种言论,不是派兵镇压了事,而是得从言论上加以辩驳、消灭。朕建议以冯爱卿为首,针对海华的谬论,写一些文章以辩驳。而我大清的《大清周报》是可以刊登的。”

  道光这话,四平八稳。而《大清周报》,也正是大清的文人们搞出来的对抗海华舆论的一处阵地。

  “启颤皇上,在《大清周报》上发文,没有用啊。”冯发勇颇有些无奈地说道。

  冯发勇这话,立即引来了大学士琦善的反驳,“大胆,竟然敢说《大清周报》没用,你冯发勇是何居心?”

  “呃,皇上,臣有罪,臣是说,我们的文章说不过海华的歪理邪说啊。”冯发勇再次无奈地说道。

  “呵呵,冯卿,你们文斗不过,就想借朕之手武斗?要不,我借你几条大船,你拉几百人去把海华灭了?”道光皇帝冷笑着说道。

  其实,所谓的儒家学说,如果在辩论的平台上,真还不是海华的对手。毕竟,海华建国思想的基础只有两个,一是“理性”,二是“契约”。而儒家学说,很多内容都是卿卿我我,亲疏有别,从逻辑上就站不住脚。其道德教化,说到底更注重所谓的“私德”。而所谓的“私德”,最终不过是伪善罢了。

  至于公德,呵呵,看看儒家子弟有几人在身体力行吧。明朝的海瑞算是公德与私德都不错的人,可其死后竟然无钱下葬。试想,这样的“公德”与“私德”能长久么?

  “微臣不敢!”冯发勇只得退让了,也标志着这次“逼宫”的失败。

  琦善为啥能成为大学士?核心在于,琦善送了一个本家侄子白山去马辰的手下。而白山就成了马辰向大清传递私话的一个渠道。

  那马辰早就有言,如果大清不出什么夭蛾子,海华也不会管大清那些烂事,但如果大清敢动一动海华在大陆的商业、机构以及海华人在大清的家属,那大清就要准备承接海华的雷霆之怒。

  而这几年间海华的对外扩张,哪一件事不是大长华人的志气。如果不考虑立场的不同,道光都要给海华喝彩了。尼玛,这样的人生活起来才有意义啊。

  可是,俺大清此时真的疾重难返。如果没有海华,或许还不觉得大清有多沉重,可与海华一比,大清有如一坛死水。

  看着朝堂上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再想想马辰手下的“十三太保”,道光皇帝也是欲哭无泪啊。

  道光也想变,也想成为一个中兴之主。可问题是,外有朝臣的反对,内有满人的反对。大家都想维护海华说的那啥“既得利益”,而不想做出任何改变。

  呃,这皇帝当得真的难啊。

  当然也不是说道光没有私心,从海华发展的状况看,那大约应该是世界潮流,但是,在这个世界潮流面前,满清是断然不能继续自己的统治的。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哪怕满清要亡,也不能亡在自己手上吧。等百年归去,哪怕他洪水滔天,也与自己无关了。

  好在道光也不是一点事儿也没做。

  他频繁地派出考察团,到海华考察,吸取海华的有用成份。而这个效果也是显著的,有的考察团成员回来,也给道光上书大清应该如何如何。而只要他能拿主意的,不会引起守旧朝臣反感,也不会引起满清贵族反对的,都尽可能地实施。

  而这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经济”一词提前降临,而代表性事件则是提前发生了“洋务运动”。

  原时空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师夷技以制夷”。主要做法是办工厂,尤其是兵工厂,安庆修械所是第一家近代化兵器修理厂,江南造船厂,是当时最大的铁甲船制造厂。至于汉阳铁厂等,出现的时间就更晚一些。

  游戏时空,洋务运动提前发生了。

  在欧洲的风帆战舰被海华击沉海底之后,大清也开始着手建造造船企业,而命运的使然,这个造船厂依然叫“江南造船厂”。

  差不多前后开工的,还有“直隶兵工厂”、“汉阳铁厂”等机构。在道光等人看来,这是强国之策。

  不过最大的变化是民间资本的活跃。道光皇帝对于那些有新思想的官员,能够接受海华经济思维的官员,多派到江南地方为官。

  而这些人的策略,则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而民间资本最活跃的行业,则是纺织行业、米面加工行业。众所周知,稻谷、小麦等华人主食,都需要先进行一番加工,才能下锅。而由机器带动的米面加工行业,一下子就将繁重的用于日常生活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大量闲人的出现,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因此,在海华的威胁下,沿长江一线和两广一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又由于数百万清朝民众移民海华,给满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观念。让满清各地的工厂,远比历史上更有规模,更有远见,几乎一出生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而满清朝廷所获得的好处,则是税收的增加,民生的改变。曾经暴发太平天国起义的广西,因为海华的介入,阶级矛盾得到了较大缓和。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对华夏造成巨大破坏的太平天国,已经不可能发生了。

  但由于制度的腐朽与落后,满清虽然出现了近代工业,且在几年间就具备了一定规模。可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变。

  普通的人,尤其是家族里没有读书人没有官员的普通商人,想要在这场时代巨变中乘势而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抄家灭族之事,还时有发生。

  面对这种情况,马辰也只能隔岸观火。华夏能否浴火涅槃,还得看华人自己的主张。好在马辰的海华,也属于华人的一支。或许在未来,海华可以承担起整个华人走向世界的责任。

  而满清这种落后腐朽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对海华而言更加有利。这有如某个特别的时代,其他地方的人都相对保守,而沿海的人已经奔跑在发展经济的路上。

  此时,海华就在这样的路上。而满清不变,或继续守旧,正好将那些不得志的人才与普通劳动力送到海华的怀抱。

继续阅读:324章 大洋洲之战(1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清末之最强大地主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