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陈源马上想到一个主意,拿起写他家的那本书问道:“这本书,你们读过吗?”
“我们听说书人讲过。”
“这么说,你们几个都不识字么?”
“陈老爷,我们如识字,会混得这么惨?”不过这人说了这话,又似觉得不对,立即改口道,“我们在南洋举目无亲,只好求到陈老爷这里来了。”
这时,陈源又发现一个问题,当即指出:“你们称我为陈老爷,这本身就大错特错了。在南华,是没有老爷的。因为在满清,所有老爷都是吃人的。南华不兴这些。你们想要有前途,找我没办法。你们直接去找移民办,他们会安置你们的。”
“我们去了啊,官府的人安排我们去种地。”一个中年人说道。
“你们此前不是种地的吗,难道,你们还嫌弃?”陈源很是吃惊。
“呃,别人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我们这不是来找您老么。您老发达了,给我们一口汤喝吧。”另一个人又说道。
“那你想干啥事儿?”陈源也不急了,决定给他们好好说道说道。
“我想在衙门里当个小官,哪怕是衙役也行。”那家伙说道。
“衙役啊,容易。你拿着这本书,能够一气不停顿地读完三页纸,我陈源舍弃这张老脸,去求国王陛下给你安排。”
“陈老您……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那家伙说道。
“好啦,我给你们一个好建议,听不听由你们:在海华,所有想投机的人,都没有前途。唯有老老实实做事,我陈家刚来时也是这样的。你们这一代人,或许不行了,但一定要让子女读书多读书,老祖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如果说在清国你们难以实现这一点,但加入海华,子女可以免费读七年书呢。下一代,就能实现你们的梦想了。”
乡邻们的到来,把陈源气得不轻。而这时的陈源,也深深感到,那个国度,从上到下,从读书人到下里巴人,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
如果说陈家是好学上进,勇于改变自己的典型,那尹大光一家则是勤劳致富的典型。
1843年深秋,尹大光一家15口人,带着420两银子,勇敢踏上北上的3000吨机帆船,来到了锡霍特山脉的一号开发区,当年就开垦了1200亩土地,并于次年总计开垦了2400亩土地。
其中400亩地,官方允许他们暂时先耕种两年,两年后再办相关手续。
1844年,尹家的1200亩,种了800亩小麦,200亩大麦,200亩黄豆,因为购买的北开局官方售卖的种子,庄稼发芽特齐整,长势也很良好。当年留够一年的口粮后,余粮全部出售给北开局,就赚得了500凤元。
同时这一件他们一家,试着采摘野果、干果、山参、药材等,竟然也卖了300凤元。这让尹大光,很是自豪了一番。
1845年,尹家把2400亩地全部种上黄豆,因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给北开局交售黄豆,再从北开局去买口粮的话,每亩可以多赚2钱银子,这2400亩地,就是480凤元啊,不过北开局建议他们,种黄豆与种小麦,最好轮换,这样有利于土地保持肥力。
当然这话尹大光是要听的。北开局的官员,在尹大光眼里,真的是好官呢。他们肯定不会害咱们。
同时尹大光发现,北方有漫长的四个月属于冰天雪地,这四个月总得找点事情做吧,尹大光找到北开局,北开局给了他们一个项目,那就是利用闲暇时间编织麻绳和草绳。
这个年代,麻绳和草绳的用处很大,因为还没有化纤晴伦之类吧,而且这类产品,直接上工厂生产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将之留给农民和手工业者,也可以让其增加份收入。
全家15口人,包括小孩子有时间也一起编织,仅1844年至1845年之间的冬天,编织麻绳和草绳就让家里增加了200凤元的收入。
而1845年的2400亩黄豆,也获得了大丰收,再加上编绳副业、采摘副业,竟然让他家挣到了2000凤元。
原本计划三年还掉北开局的土地贷款,尹家两个就还清了,而且还有节余。
1845年秋收之后,尹大光托北开局给老家的堂兄一家人写了一封信,还随信寄去了100凤元现金,信中邀约堂弟到北开局来,纳霍德卡这边虽然天气寒冷,但这儿可是遍地黄金啊。你堂兄一家三兄弟,只用了两年就获得了2400亩土地的产权呢。这份土地,俺们乡里的那些大地主有么?
当然,种这么宽的土地,哪怕有驮马、耕牛以及大车,也是非常累的。尤其是播种季节,真的非常辛苦,天不亮就要出发,而天黑后才能回家。
那段时间,就是每天都吃顿肉食,也感觉到十分疲劳。但让尹大光特别感谢的是,在播种和收获季节,总有北开局的士兵帮他们劳作,而且连饭都不吃一顿。
好在1846年,堂弟一家七口人,以及村里还有一家5口人,也来到他们家所在的山谷,当年三家人便将整个山谷共计3700亩地全部开发出来。此后这片地区,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农场。
而且三家人中年满14岁的男人,全部都配一了一把步枪,还编成了一个民兵班。尹大光被推选为民兵班长。
不过,尹大光对北开局的有些做法,刚开始时还不太理解。尹大光读过两年私塾,北开局便让尹大光在冬天时去纳霍德卡读夜校,搞培训。而两个月的学习之后,又让他必须在三家村自办夜校,教所有人识字读书,而且还要定期考核。如果教得好,这些人识字达到标准,尹大光会获得奖励,可如果教得不好,则会给予处罚。
这个处罚可不轻,每亩地,得多交10斤“税”,尼玛,自己2400亩地,岂不是要多交24000斤粮食,这可是相当于240凤元啊。
所以,从来没想过这事儿的尹大光,被迫赶鸭子上架,当起了三家村的“老师”。呃,这事儿说出去,真的要脸红啊,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