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体谅徐述年,明白其苦楚,也是变相的保护他,当即降旨。
京畿府尹徐述年不堪重任,今调徐述年为燕州刺史,兼任安抚使,总管属地一切军民事务!现特赐天子宝剑,见此剑如见天子!即日起上任,钦此!
京畿府尹府中,上下正在默不作声地收拾着,徐述年看着这个庄严堂皇的府邸,若有所思。
半年前他来到京都,风光无限,这府邸见证了他的权柄水涨船高。如今调离京都,虽然是自己故意为之,却也是形势所迫,令人嘘唏不已。
徐述年轻叹一声,暗想:总有一天,我徐述年还会回来的!
半晌过后,一行人马出京向燕州驶去。徐述年看着街上的百姓,这繁华的景象也是轻叹。
“我对京都的百姓也不算亏欠了,希望继我之后朝廷还有不畏权贵真正为民的好官吧!”
经过几天时间,徐述年一行人终于抵达燕州。一入城,徐述年隔着车窗就看到沿路上百姓多半瘦弱不堪,衣服破烂,还有不少人沿路乞讨,景象很是凄凉。
徐述年眉头一皱,连忙催促车夫快些行进。
不一会儿,徐述年一行人就抵达了刺史府。这刺史府不说比不上京中府尹府,就连幽州的刺史府也是大大不如!府外,燕州刺史府的旧人早已恭候多时。
下人们忙里忙外安置着,徐述年找来了原来刺史衙门的文书和衙役了解情况。徐述年皱着眉头高声问道。
“为何我来这一路上并没有看到多少燕州百姓,而街边的百姓都穷苦不堪?现在是什么情况,与我汇报汇报!”
文书恭敬作揖,有些尴尬道。
“徐大人!您刚上任,有所不知,如今这燕州城内正在闹饥荒呢!前些日子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城中大户人家尚且勉强饱腹,至于穷苦人家嘛,自然是没吃没喝!整个燕州如今都苦不堪言啊!”
徐述年听了,眉头锁的更紧了,马上急声问道。
“那有没有跟朝廷汇报情况,朝廷有没有运粮赈灾?”
文书听言苦笑着摇摇头,说道。
“怎么没有上报朝廷呢!饥荒开始,上一任刺史就已经上报朝廷。只是燕州地处略微偏远,粮食运输极为不易。就算运来了,经过地方官员层层克扣,运到的粮食也所剩无几。城中百姓挨饿的不计其数,这几口粮食杯水车薪啊!”
徐述年听了,心中大骂贪官污吏:都这个时候了,那些狗官还要从灾民手中夺食!一群人渣!
徐述年眉头紧锁默不作声,思索了半晌,拿不出主意。突然,他想到了什么,向文书问道。
“城中可有粮铺?我们为何不买些粮食赈济灾民呢?”
文书听了,心中的怒火“蹭”地一下就上来了。
“若是如此,燕州百姓也不会到如此地步了!那些贪官固然可恨,可这些粮铺的奸商更有甚之啊!”
徐述年一听,知道其中必有蹊跷。忙说道。
“说仔细些,不要又任何的顾虑,有问题你直管放开胆子给我说就是了!”
文书咬牙切齿,讲一切通通道来。
原来,燕州本有三大卖粮的粮铺,分别是刘、王、张三大家族!在饥荒初现端倪的时候,这些奸商靠着多年来挣钱的经验,早早的就开始减少外卖粮食的数额,甚至用略高于市场价的钱从百姓手中收购,以此来大肆囤粮!
等到饥荒开始之时,不少百姓因为把粮食卖出去了就开始无粮可吃。等到想从粮铺买粮的时候,这粮食的价格生生被那些奸商提高了五倍不止!粮食的价格直线上升,百姓也买不起啊!这哪里是吃粮食,简直就是在吃银子啊!
百姓前去理论,粮铺的打手人多势众,还大言不惭,说没钱就别吃饭了!等官府干涉的时候,三大粮铺又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只是正常在做生意,正常买卖,没有乱了法纪,因此连官府也奈何不得!
徐述年听完,顿时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他本身也是做生意的,可是论捞钱的无耻程度,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啊!他立刻吩咐刘白道。
“你带人,去把那三家粮铺的主事之人带过来,我要请他们喝喝茶!”
刘白看着徐述年的冷笑,知道他已经怒极,那些奸商怕是要面临此生难忘的经历了!当即去办了。
不到半日,刘白就已经办妥,押着三大家族的家主上了大堂之上。
徐述年看着跪在地上的三个家族的家主,冷笑道。
“本官请你们来,是想与你们商量一下,需要你们把粮价调低一点,任由百姓购取!”
那刘姓家主不急不缓,装作愁苦的样子说道。
“徐大人,我们只是做生意的,如今的行情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实在是没有办法,再说,我们都是生意人,如果不赚钱,我们吃什么呢。”
徐述年根本没等姓刘的话说完,一拍惊堂木,怒喝道。
“大胆!你们这群无良奸商,大发国难财我还没找你们算账,如今还跟我讲条件!不杀了你们,对不起饿死的燕州百姓!”
三大家族的的家主漫不经心,好像没听到徐述年说的话一般。
“大人!小人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商贩,价格高低又不是朝廷来定。我们卖粮,百姓买粮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我们不偷不抢,只是正常做生意,怎么,朝廷也要罚吗?”
前一秒三人还风轻云淡,而下一秒就脸色大变。
只见徐述年取出一把宝剑,剑鞘纯金,奢华无比,剑锋锋利冒着寒光。
徐述年冷声道。
“此乃天子所赐,见此剑如见天子!没想到第一次请出此剑是斩你等刁民!”
三个家主听完就吓破了胆,连忙求饶,可徐述年哪里肯放过这些奸商,当场将其枭首!
接下来一切都好办了,群龙无首,粮铺的物价得以平抑。另外徐述年还下令开仓放粮,终日饥饿的燕州百姓终于能够生活了。
一时间,燕州百姓无不赞扬徐述年的事迹。听闻其京都之中有“徐青天”的称号,燕州百姓从此以后也就一直称徐述年为徐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