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关汉卿在《双调.新水令》中描述的关羽悲怆慷慨,感叹了他的宿命。
作为一个人格神,关羽被供奉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作为将军,他失败远比得胜的次数多,他的结局是悲凉孤独的,“千里走单骑”,寞寞黄昏,一人一马,关山千里,末路英雄。
为什么中国人会一直供奉一个败将为神,并时代相传?剧作家田沁鑫在准备话剧《关圣》时曾说过:“中国人不太以成败论英雄,这使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他是在人格魅力上征服敌人,忠义、赤忱在他心里纠结。”为了维护两位妇女不被乱军凌辱,他降了曹营,以俘虏身份却要提出土山三约,灰头土脸时依旧葆有尊严,当然前提是他的敌人尊重他。他给予所有人安全感,这也是后世为什么奉他而不是别的将军为神的原因。
忠义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关羽被尊为古代第一义士,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低端起步,高端理想
首先说,关羽是地地道道的地球人,并非来自星星!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闹出了人命)逃离家乡至幽州涿郡。
正史并未像小说一样,安排什么桃园三结义之类的情节,关羽最早登场是在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汉室宗亲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那个时候,关羽与张飞就同在这支队伍中。这样的起点并没有多少人看好,因为像刘备一样,企图靠勤王名义组织义军的,在当时全国有好几十家,刘备并非独家经营。
关羽和张飞追随刘备,一直在体验着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那些年,他们没有正式的官位,没能赚到钱。但是他们在如此低的起点上却赚到了经验、阅历和难以破坏的友谊。他们抱着崇高的理想在人生之路上,艰难地前行着。
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在公孙瓒的帮助下,刘备被封为平原国相,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三人的生活才算安稳了一些。
虽然未见结义的情节,但是刘、关、张三人情同兄弟是事实,他们常一起同床而睡,刘备走到哪,这两位就跟到哪,可谓上马就是将军,下马就是保镖。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全家被杀而迁怒徐州的陶谦,于是发兵攻打徐州。陶谦只好求救于雇佣兵司令刘备,刘备和关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解了徐州之围。
曹操兵退后,陶谦保举刘备做了豫州刺史,关羽与刘备屯兵于小沛。而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领徐州牧。
得到了根据地的刘备,并没有因此而一飞冲天,徐州三界交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快这块肥肉就成了诸侯的眼中钉,而刘备此时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保卫徐州。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袁术、吕布夹攻,徐州失陷,刘备兄弟三人再次变成了丧家之犬。
路还要走,虽然他们身处低谷,但他们还有梦想。
关羽便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曹操之前和刘备屡次交手,却没占到什么便宜,爱才的曹操很看重刘备,也很看重刘备的兄弟。但是关羽却看不上这位卑鄙的圣人曹操,认为他匡扶汉室是假的,谋朝篡位才是真!
在曹操到许田围猎时,关羽就劝刘备趁机干掉曹操,但刘备此时认为当时的曹操是要匡扶汉室的,觉得杀了他可惜,于是不从。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怂恿曹操攻击吕布,以报当年之仇。曹操和刘备两路出击,共擒吕布于下邳,重新夺回了徐州。但是,此时的徐州虽然近在眼前,却并非属于刘备了,曹操成为了它新的主人。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关羽与刘备悻悻地跟随曹操班师回到了许昌。
此时,兄弟三人,都低下了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关羽的心情是郁闷的,但是他仍旧相信,站在自己前面的刘备大哥,是自己值得信赖的伙伴,是自己实现抱负的载体,这点他坚定不移。
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刘备需要一个机会,东山再起的机会,关羽此时也正在潜伏爪牙等待那个时刻,而那个时机没让他们等上太久。
此时,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已经接近尾声,此时袁术已经被曹操击败,正想北上投奔哥哥袁绍。袁术这样的人,曹操根本看不上他,因为他太弱了,随便找个将领带点兵就能灭了他,但是灭了他又有什么用?根本不能扬名立万。
此时刘备站了出来,我愿意替您去干掉袁术。曹操很欣慰,刘玄德终于肯报效自己,当即给他点了兵马。
刘、关、张三人得了这些兵马,犹如蛟龙入海一般,重新获得了战斗力,刘备拦截袁术于徐州,但是双方并没有交战,袁术就病死在了军中。机会也就随之而来,刘备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马上调转了马头,直奔徐州袭来,徐州的守备车胄根本来不及做反应,就被刘备的兵马袭杀,徐州重新回到了刘备的怀抱。
再次占领徐州后,刘备命关羽守下邳、领徐州,而自己则返回小沛。
本来是要刘备去搞定别人,结果这次被刘备搞定了。自己的兵马一下子变成了刘备的手中利器,这件事把曹操激怒了,刘备简直是只白眼狼,比吕布不要脸一万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但这次曹操轻敌了,刘备是不可能败给这样的无名小卒的。结果刘、王被刘备击败。
此仇不报非君子!曹操是个不甘失败的人,于是亲提大军出征,这一次,曹操占尽了优势,精兵良将,而刘备手中只有关羽、张飞!
结果是刘备败逃而走,让出了徐州,抛弃了妻子,也顾不得自己的兄弟关羽。下邳此时还未失守,关羽带兵撤出下邳,也是十分容易的事。
而此时,作为忠义之神的关羽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也正基于此而走上了人人敬仰的神坛,他投降了曹操。历史上的投降的理由多种多样!三国时就有很多种,或战败而降(如庞德),或被利诱而降(如吕布),或被感化而降(如黄忠),唯有关羽,是为了忠义而投降。因为他知道刘备的家人全部陷落在了曹操之手,自己一走了之固然容易,但是这些家眷必然遭到曹操及其下属的凌辱,所以他留了下来,为的是日后可以给刘备一个交代,忠诚的交代!
爱才的曹操对关羽厚爱有加,几乎答应了他所有的要求,归还了关羽的两位嫂子,还任命他为偏将军。
不管怎么说,曹操表现的很够意思,关羽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却也对曹操换了一种看法。之前,关羽恨不得杀曹操而后快,要不是刘备不同意,他在许都围猎时或许就已经动手了,但是现在他肯定下不去手,因为他知道曹操对自己有恩,而且是大恩,但是他却无法真正追随于他!
这就像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很好,却不求她嫁给他,这样的胸怀,那个女人即便不爱他,也会为之动容的,所以关羽决定报答曹操,力所能及的报答他!
报答的机会没有让他们等太久,后袁绍派大将颜良、文丑、郭图等攻东郡太守刘延,刘延寡不敌众,退兵至白马,被颜良、文丑的大军包围。
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报了恩,而他也因此被封为汉寿亭侯。
当时,曹操为知道关羽有没有久留的心意,叫张辽用人情试探。关羽对张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
张辽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但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欲追杀之,不过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强扭的瓜不甜,聪明人曹操明白这个道理。
关羽的命门是刘备,关羽的底线是忠义,但是此时刘备仍旧一无所有,而曹操之所以能放关羽走的原因恐怕就是他不相信刘备能有什么作为!虽然,他曾经评价“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但是曹操却一直从骨子里看不起刘备,正是刘备的一无所有,混吃混喝的样子,其实论换主子,他比吕布换的还要勤,而且哪次都是吃完了人家摸摸嘴就走,不说句谢谢就算了,还要打包带点什么一起走,这是曹操看不起刘备的原因。
但是,曹操也仍旧想不明白,像关羽这样的人物放在谁的阵营里,都算个人物,为什么非跟着刘备?这事直到死曹操也没想明白。
事实也正像曹操想的那样,刘备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仍旧没有一块安身之地,结果又投靠了宗亲刘表,屯兵于新野,这段时间刘备唯一的收获是他的阵营里多了赵云和诸葛亮这两个人。
曹操此时,准备南下了,不是因为要对付刘备!他没这么小气,他想的是如何统一天下。
刘备依旧是那么不堪一击,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只好继续战略转移(南逃)。
幸好,之前诸葛亮早做了准备,他命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接应刘备。刘备此时做了一件傻事,但是这傻事做得千古流芳。
刘备带着老百姓南下!刘备的部队走的很慢,曹操的骑兵一路追杀,百姓死伤无数,到了最后,百姓成为了刘备的挡箭牌,根本没有活下来几个,而曹操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样的事最后成为了刘备不愿意舍弃百姓,独自逃跑的证据,历史倒把刘备树立成了爱惜百姓的典型。
好好地呆在家里,就不会死,为什么有这么多百姓愿意像关羽一样追随刘备呢?这又是一件曹操一辈子都没想明白的事。
曹操忽视的是刘备强大的人格魅力,有人是靠能力统治国家的,比如曹操,有的人是靠人脉统治天下的,比如孙权,但还有一种人是靠魅力统治天下的,刘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在什么时候,他的威信就像是毒品,就是有人愿意为他去死!挡都挡不住!
百姓已经被屠戮殆尽,刘备已经暴露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曹操发誓,这次抓住刘备会像对待吕布那样将他处死,绝不再顾忌什么。
但是,曹操不敢想象,有人就在自己的眼前把刘备接走了,没错,当曹操追至汉津江边,关羽的船已经带着刘备驶向了夏口。
曹操长叹一声,这一生他再无机会活捉刘备!但是没有想到他却还有机会和关羽相逢,生死各一次。
赤壁之战的情节我不想在本文中提及,因为那实在没有关羽什么事,至于华容道!小说中说的有些邪乎,但是如果真的在华容道相遇,关羽必然会放掉曹操,因为那就是关羽的性格。“义”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除了信仰外,还有知恩图报的意思!
在华容道上,曹操最后一次见到活着的关羽,这两位故人再次重逢,之后的重逢两人就已经阴阳两隔了。
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荆州,于是刘备又与孙权大将周瑜夹攻曹仁,命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路。
在把曹操的势力彻底赶出荆州后,孙刘联盟宣告结束,瓜分胜利果实的争端也就随之开始了。
刘备先后取得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拜关羽为元勋,受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关羽此时实际上成为了刘备军团对抗曹操的前线总指挥。这种信任也是谁也无法给予关羽的,包括多疑的曹操!
所以,曹操永远不可能是刘备,为他卖命的人,是相信他的智慧能夺得天下。而关羽信任的刘备,是完全靠自己的魅力征服了自己,跟着刘备,无论清静多么凶险,关羽都十分有安全感。
男人的安全感,比女人更加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他是否忠诚!关羽的忠义也正基于此!所以,忠义之士必然有个能给他安全感的老板才行,成全一个人的名声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
此时襄阳实为曹操势力范围,由乐进驻守,所以关羽驻于江北。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入蜀助刘璋防御张鲁,张飞、赵云、诸葛亮与关羽共守荆州。
但,很快四川前线噩耗传来,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
刘备大悲,急忙召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支援,荆州只留关羽驻守。这是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至于这种信任从何而来,我相信这是几十年的手足情谊所奠定出来的!这份信任和忠义已经融化在了刘备和关羽的血液中。
刘备平定蜀地后,以关羽董督荆州事,授权掌管荆州地区刘备控制的部分,包括荆州南部四郡和从东吴借来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关羽事实上镇守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知道刘备已夺得益州,希望取回荆州。刘备却说:“当得到凉州时,便会把荆州交还。”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鲁肃索要荆州。
小说中,著名的单刀会就此产生了,不过,这单刀会可没弄得如小说中那样传奇。过程是这样的,孙刘两方的将领在阵前讨价还价,据理相争,不过谈的很激烈,却没有演变到武装械斗,但最终两边还是不欢而散。
鲁肃回到东吴,带来了刘备赖账的消息,孙权差点没被气死。孙权马上命吕蒙准备进攻荆州南部,鲁肃将万余人马于益阳牵制关羽,刘备从益州带兵回援。时关羽号称有三万人马,自选五千精锐准备从上游渡河,吴将甘宁率领一千人前往驻守,关羽得知后就没有过河,在河对岸扎营。
此时,曹操看到了孙刘的裂痕,从而进取汉中的张鲁,企图一举搞定立足不稳的刘备。
刘备是个极其聪明的人,看到形势有变,迅速和孙权修和,协议平分荆州,即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湘水划界。
随后,刘备在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大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升级为汉中王。刘备没落的时代就此结束,一个摆地摊起家的没落贵族,终于一步步地走上了他人生的顶点,这与对他不离不弃的兄弟关羽有着莫大的关系。
他凭借着关羽的武力,似乎得到了他先祖刘邦一样的成功。但是万没有想到,他人生的失败就在于他最信任的那个兄弟。
足以俯视的高度
刘备当上了汉中王,接着就干了一件事。他封了四个将军,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同志写成了刘备册封五虎上将。
其实,历史上由刘备亲自下诏册封的从来只有四虎上将而已,即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和左将军马超。
赵云只被封了个诩军将军,说好听了就是个杂牌将军。人家带的是中央军,赵云带的是地方军。刘备给赵云的待遇,跟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给黄百韬的待遇有点相似。当然,赵云被排除在了后刘备时代的军事核心之外,这是有其深厚的背景原因的,本书不是讲赵云的,这里不多做赘言。
但是,对这种封赏提出意见竟然不是赵云,而是关羽。
问题出在老将黄忠那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让小说更加精彩,增加了一场关羽战长沙的戏,关公和黄忠在长沙城前恶战三场,都是大战了一百回合以上。关云长最佩服的是真英雄,这样的大战让关羽跟黄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三国志》中,从来没有说过关羽和黄忠有过这样的“不打不相识”,而黄忠归顺刘备后不久,就跟着刘备入川了。而关羽被留在了荆州北据曹操,南防孙权,他没有机会看到黄老将军平蜀、定汉中,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功绩。
一项信奉着眼见为实的关羽,听说黄汉升跟自己是平级待遇,便要跟刘备耍一次脾气,他扬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个前将军自己不当了。
刘备自然知道自己兄弟的脾气,他让费诗给关羽带来了两件东西和一句话。
东西是符节和黄钺,这两件东西都是皇权的象征,它们的作用跟后世戏剧里包公手里拿着的尚方宝剑差不多。这代表着关羽在刘备的心中不只是一位将军,更是自己最为信任的人。
费诗更是告诉关羽:“当年高祖刘邦虽然封了韩信,但是最为依赖的不还是跟他一起起家的沛县萧何、曹参这些人吗?将军和主公才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啊!”(《三国志》:“譬尤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关羽听后哈哈大笑,便不再提及此事。
这件事被很多后世的史学家们无限的放大了,称关羽气量狭小、心高气傲、目中无人,更有甚者称这就是关羽最后穷途末路败走麦城的真因。
但是就我看来,这无非是关羽一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人都会有嫉妒、羡慕的心理,谁都不会例外!不信大家可以检讨一下自己!
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只不过是小弟弟看到了自己的大哥在跟别人称兄道弟,心中难免有种失落感而向哥哥撒娇罢了。
其实在关羽的心中,根本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考虑封谁做将军这样的事,自始至终他的心中只装着一个人,一件事。
人是刘备,那件事当然是帮刘备统一天下。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刘备根本没有封关羽做前将军,关羽会怎么样?难道关羽会不跟着刘备干了,再跑到曹操那边去吗?这当然不可能!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悲欢离合,关羽其实早就把这些封赏看的很轻了,他面对大好形势,只有一个心思,就是帮助刘备快速夺取天下。
就在这一年,关羽组织著名的北伐。这次北伐我没有查到任何资料说是刘备下令让关羽干的。我只能这么理解,关羽为了配合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自行发动了这次与西线战事遥相呼应的战事。
这是什么?还是信任,刘备完全信任关羽,把荆州的所有军事大权,全部交给了关羽。生杀予夺,外交政令,进攻防守都由关羽一个人说了算。
比起后世那些要按照皇帝给的阵图打仗的将军们来说,无疑关羽是幸福的。面对刘备的信任,关羽时时刻刻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拿什么报答你,我的大哥!
襄阳和樊城,是关羽的攻击目标!
襄阳这地方,只要是看过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读者都会对这座城池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郭靖和黄蓉的后半辈子都在这里镇守,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历史上襄阳城确实是一座超级坚固的城池,城墙又高又厚,镇守襄阳的平狄将军吕常更是一名著名的守城将军。
在这里要提一下,关羽绝对不是一个像外界传言一样,自负到了没有智商这种地步。他没有把自己的攻击目标选择在一旦拿下就会青史标名的历史名城襄阳上,而是把进攻的重心放在了与襄阳一水相隔的樊城上。
这充分说明关羽不只是武艺好,还很有战略眼光,因为樊城在汉水北岸,如果拿下樊城,就可以切断襄阳守军的后路,让襄阳彻底变成一座孤城,再也没有援兵可救。那样的话,襄阳就会不战自降!
但是,樊城的守将曹仁,可没有因为关羽的名声望风而逃。
曹仁,字子孝,他是曹操的堂弟,由于《三国演义》的干扰,让这位名将黯然失色。其实曹仁可以称的上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将领。曹操经历的每一场重要的战役都有他的身影,无论是官渡、荆州他都在最前线。无论面对的是周瑜、马超这样的对手,他都从不胆怯,从容应对。
但是,曹仁知道,这次的对手不同了,他要面对的是三国第一名将关羽。他不敢怠慢,让刚刚投降曹操的原马超部将庞德驻守在了城外,并且把自己守军派到了襄阳一部分。两座坚城,外加庞德的大营,形成了一个铁三角。而且这时汝南太守满宠也带着本部兵马前来驰援,防守的态势一度十分有利。
但是,襄樊阵地上的曹军名将们还是低估了关羽的实力。
两军交战的时日不多,在将领、士兵的人数上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关羽却在战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曹仁本不想在这时候向曹操求救,因为曹丞相这时真的很郁闷。刚刚在定军山失去了自己的族弟夏侯渊不说,还在汉中被刘备击退。刚刚退回长安的曹操现在的心情一个字就可以形容,烦!
但是,襄阳一线战事吃紧,让曹仁越来越感到心惊!他第一次感到了在战场上的压力,这种压力即便是赤壁之战都未曾有过。曹军在官渡之战后,第一次被人主动攻击,而且还不给你一点喘息的机会,让你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
曹仁在想,当年的周瑜怎么样,在荆州还不是被自己打了个屁滚尿流。但是关羽不是周瑜,曹仁想破了脑袋都无法理解,关羽,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当初可以抛弃高官厚禄,跟着刘备到处逃窜而没有怨言,他这时还是为了刘备,几近搏命似的进攻樊城,片刻也不停歇。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
这个问题挺深,很有人性哲学的深度,但是这是战场,曹仁可以继续思考问题,但是战场上的战局确是刻不容缓了。曹仁没有办法,即便曹操再烦,也要向他求救了。
曹操接到了曹仁的书信,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不到情况万分危及的时候是不会跟自己求援的,曹操意识到襄樊的形势可能比曹仁这封救援书中描述的还要凶险百倍。但是摆在曹操面前的问题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汉中大战,刘备大获全胜,曹操不仅损兵折将,就连自己的门牙都被黄忠给射掉了。这个时候,不仅军队需要休整,他自己何尝不需要静养休息?
但襄樊不能不救!
此时,曹操想到了左将军于禁。
于禁,字文则,泰山郡钜平人(今山东泰安南),实际上于禁和关羽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简单总结一下,首先,关羽最早跟随刘备,而于禁在曹操还在兖州时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他们两个人都是属于各自政权的元老人物。
第二,关羽是刘备“五虎”上将之首,而于禁和乐进、张辽、张郃、徐晃并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而且他的名望超过了后边几位。
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于禁在曹营将领中的人气指数上被排在了张辽、张郃、徐晃等名将之后,如果前三位是五星上将的话,于禁只能算是四星。但是,历史上排位却不是这么回事,他被曹操授予为左将军时,张辽、张郃、徐晃跟赵云相似都还是杂牌将军(左将军乐进当时已死)。
第三,关羽是刘备最信任的武将,可以说于禁也是当时曹操最为信任的武将,他也被曹操授予了“假节钺”的待遇。
同样的待遇,几乎相同的人生轨迹,也就是说于禁有可能成为曹军里的关羽,但是,历史却跟这位名将开了一个玩笑,他跟关羽虽然在结局上非常相似,但是他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让他和一位忠义之士的形象失之交臂,而变成了一个淡漠在历史烟云中的悲情人物。
曹操亲自把自最后的预备役部队-——七军,交到了于禁的手中。
人到一万无边无沿,当于禁看着这支部队出发时,脸上充满了复杂的表情,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三国第一名将关羽,胜则青史留名,败则遗臭万年!
但是,于禁没有想到,这败来的也太快了,准确的说他连关羽的面都还没见到,就败了!就像是玩CS游戏,还没见到敌人就被几颗炸弹硬生生的给炸死了。
八月,于禁刚刚扎好了大营,天公就开始下雨,想打仗也打不了,于禁只好等,等天晴了就去跟关羽决一死战,但是他左等右等,等来的不是关羽,而是一场大洪水。
洪水来的太急了,营地立即被冲成了一片汪洋,士兵被冲走了不计其数。而于禁领着部分官兵,往山丘上冲。站在山坡上,于禁这才意识到,汉水决堤了。
至于这场洪水有多大,《三国志.庞德传》记载“平地五六丈”,相当于今天十米多高。后来曹丕分析于禁战败的原因时说,是洪水突入袭来所致,所以不能埋怨于禁。
但是,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场雨完全是有组织、有预谋,由关羽一手导演的军事打击,并非只是单纯的灾害。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洪水发生后不久,关羽带着船队去“巡视”于禁大营了。虽然关羽曾经长期负责荆州水师。但是他不可能在陆地上打仗还带着众多的战船,那时又没有皮划艇这种轻便的船艇装备,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关羽提前就预备或打造好了这些战船,为的就是现在这种局面。
关羽站在战船之上,得意洋洋,结束了!襄樊之战结束了,不仅于禁的七军被淹,大将庞德的城前阵地也失守了。襄阳和樊城彻底变为了一座孤城,没有任何的游击力量可以给关羽造成威胁了。况且两座城池都泡在水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城墙就会被泡塌了!
曹军的两员大将,同时看着战船上的关羽,他们知道,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生或死,投降或死节。
有很多人会说,投降无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我认为投降不应该是军人应该选择的方式。如果你看过刘猛的小说《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你就会知道,属于中国军人的大义就是在任何时候,时刻准备着为自己的国家、信仰献出自己的生命。军人就应该时刻准备着牺牲,这是一种忠义的信仰。
庞德就是这么做的,他曾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用弓箭射伤了已经略显老迈的关羽,前边说过关羽是个认死理的人,他只承认有真本事的人。庞德这样的人物他佩服。
而庞德曾经是马超的部将,自己跟当年在曹营中的关羽一样,在曹营中已经做到了自己该做的,而这时投降关羽,去和马超再续前缘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投降对于庞德来说,是个莫大的耻辱,当年在汉中找不到马超了,才会降了曹操。到了曹操的阵营中,曹操竟然给他了一个“立义将军”的封号。
义这个字在庞德的心中很重,他对这个字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能像吕布那样做反复无常的小人,他率先斩杀了劝自己投降的部将,然后率众继续抵抗。
但是,绝境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有着像庞德那样的觉悟。庞德边打边退,但身边的忠义勇士却越来越少,他们大多数放下了武器。据史料记载,关羽此役送到后方俘虏超过了三万多人。
当庞德坐着一条小船,向樊城的方向行进时,关羽的大船队来了,庞德仍旧力战,最终落水被俘。其实即便庞德到达樊城,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曹仁不会打开城门的,因为洪水太大了,他打开了城门就意味着洪水会冲进城中。
庞德被捕了,关羽敬重这条好汉,不计前嫌劝他投降。但,庞德也很坚决,只求一死。
关羽在想,如果站在对面的是自己,他会有怎样的选择呢?会和庞德一样的,这就是忠义!大义凛然!站在关羽对面的庞德恐怕也在想,不能在这个被曹操称为义士的关羽面前丢份!只有死才能成全曹公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两个惺惺相惜的人就这样明白了彼此的心意。关羽成全了庞德的名声,成全了他的忠义。
但于禁呢?那个和曹操有着三十年感情的于禁,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投降!忠义在他的眼里和自己的生命相比显得渺小了很多。
忠义这个词在他那里不过是一种写在书上的道德符号,而并非是深入在心中的标尺。
于禁并没有被列入刘备的将军阵营中,谁会重用这种背信弃义的人呢,况且曹操对他委实不薄!
他被关押在江陵,后来于禁获释而到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曹丕的年号,公元221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了曹丕泪流满面。
但愧疚弥补不了他的不义之举,曹丕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他却预先在陵中画有于禁战败降敌,而庞德不屈而死的图画。于禁见到后,惭愧发病而死,谥为厉侯。
忠诚和公义自在人心,人在生死关头选择了义有时是短暂的痛苦,但比起不义之人日后的身心折磨来说不知道要痛快多少倍。
忠义只在人们的心中,无论在何时,都有忠义的存在,这种忠义不仅存在于庞德身上,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于禁投降,庞德被斩,关羽的人生到达了最高点。
当时的形势是这个样子的,襄樊彻底变成了两座孤城,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人造反,远在邺城的魏讽也准备发动一场叛乱,里应外合,形势一片大好。
曹操更烦了,他真的没有想到跟随自己这么多年的于禁竟然会变节!他同时也感慨原来自己的阵营中也有跟关羽一样的义士,他马上封了庞德的两个儿子做了列侯。
现在到底怎么办?回归邺城,避开关羽的锋芒?曹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神话的终点
襄樊之战是很多人的终点,于禁的、庞德的、曹操的、刘备的,也是关羽的。
先顶不住的是曹仁,他一边在前线鼓舞将士们的士气,甚至不惜杀了自己骑了多年的白马,与将士们盟约,同生共死。在给将士们做完思想政治工作后,曹仁回到自己府邸,一阵的悲观,他此时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援军还会不会有?这是他心中的一个疑问!
曹操在蒋济和司马懿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他不准备迁都了,而是要跟关羽顽抗到底!因为他知道现在服软,很可能自己的时代就结束了!他不想让襄樊之战变成自己人生的终点!
曹仁看到曹操果然又派军队来了,这次带队的是徐晃,不过他带来的兵有点寒酸,不仅数量少,而且还都是些刚刚招募的新兵,这帮人别说是打仗,估计连杀人都还没见过呢!但是,实在是没兵了,你不能让徐晃把洛阳的禁卫军都带去吧?
曹仁给徐晃派了任务,城外的水退了,老兄你还给在城外打游击!
徐晃出发了,前途未卜,于禁、庞德的例子就在眼前。为了给徐晃吃一颗定心丸,曹操给镇守在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张辽也下达了命令,让他务必抽派援兵,支援襄樊。这种姿态明显是做给徐晃和关羽看的,目的相同,曹操是要表态自己没有放弃襄樊,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里!
曹操那头在积极的准备,关羽也是一样,他正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发动对曹操的最后一战。其实,这一战,完全可以稳扎稳打,向刘备请求支援,派蜀中和汉中的两路大军同时出击,如果是那样的话,曹操就真的完蛋了。
但是,关羽没有,因为他已经不复当年的精力了,而且庞德所赐的箭疮还在不停的发作,而且间隔越来越短。关羽其实也已经被眼前的这两座坚城折磨的身心俱疲了。他恐怕也预感到,无论此仗成败,乱世留给他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蜀道来回一趟很费时间,援兵的成本也实在是太大。襄樊,近在眼前的襄樊就让我关羽一人解决吧!
关羽此时抽调了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快速开往了襄樊前线。这无疑是一次豪赌!
因为三国纷争不是下象棋,只有注意对面的对手就行了。三国是魏、蜀、吴,两国交战的同时,你必须时刻防备着第三国的任何动作。而且在这里没有人跟你讲马走日,象走田那样的规则的!
关羽知道,这时候主张孙刘联合的大都督鲁肃已经去世了。而新上任的吕蒙,是个非常不喜欢关羽的强势派,他一直主张用强硬的态度对付刘备。但是,关羽很快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吕蒙病了,而且也病的快要死了!上任的是周瑜的女婿陆逊。
关羽一边在感慨,是不是东吴大都督这个位置被人诅咒了啊?一边也在感慨,东吴真的无人可用了,弄了个裙带关系的小子上来混事!
陆逊给关羽写信,一边赞颂他的英明神武,一边说自己是个小辈,根本不懂事,以后还要多让关将军帮助!明显是个小粉丝对大英雄崇拜的态度。
关羽听了很受用,完全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也可以说他想利用这个空隙,一举拿下襄樊。所以关羽调走了防备东吴的士兵,这些人全部被开往前线,对襄樊发动最后的攻击。
但是,关羽受骗了,结结实实的受骗了,因为不只是陆逊在满嘴跑火车!就连吕蒙的病都是假的。
前线的对战还在继续,但是后方却出现了大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关羽的人生悲剧源于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很多人都在说,关羽骄于士大夫是他人生的最大悲剧。
没错,关羽在这方面是有他的缺陷的,比如,孙权很早就联系关羽想为他的长子孙登求一门亲事,但是关羽闻听后却大骂了使者!这事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更是让关羽说出了“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的伤人的话来,这事搁谁都受不了!
而对外人是这样还好说,对待自己人也是这样就有问题了,关羽和后方的糜芳和傅士仁有着很深的矛盾。在粮草供给问题上,关羽就曾经狠狠的批评了这两个人。而且还对他们说攻下襄樊后就要治他们的罪。(《三国志》:“还而治之!”)
关羽先是抽走了糜芳和傅士仁的兵马,然后又说要治他们的罪,这样整天人心惶惶的,在东吴攻来后,他们投降叛国那就再所难免了!
不过以上只是一些专家的比较传统的看法,就我看来,关羽人生的悲剧的焦点还是在于他的义!
刘备当年携民渡江,而曹操当年徐州屠城!
这就是两个人的差别,刘备高举义旗,是道德模范。而曹操是个地道的政治怪兽,他靠的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模式管理他的团队。所以,当年关羽才会义无反顾的离开曹操,不是因为他不稀罕高官厚禄,也不是因为他和刘备的哥们义气。因为关羽知道他和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信奉的是刘备的仁义治国的方针,而不是曹操的王霸之业。
而可惜的是陈寿的那句话,很多史学家只关注了后一部分,而忽视了前一部分。善待卒伍其实也是关羽人生悲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前文提到的关羽俘虏的三万多于禁的部队,都被关羽押到了后方,那时没有日内瓦公约,关羽对待俘虏的态度完全可以简单明了,杀人了事!
而且这事挺常见,远的楚霸王项羽干过,坑杀秦卒二十万,只留下章邯等三员秦国的将领。近的曹操也干过,把徐州附近的百姓和士兵杀了个精光!
但是,信奉仁义路线的关羽没有这么干,这些人被他送到了后方。关羽并不能奢望让这些人马上变成自己人,更不能杀了他们,毁了刘皇叔仁义治国的金字招牌!但要让这三万多人活着,就必须要管他们的饭。
但是,在那个三国乱世里,每一粒粮食都不是白来的。管这些俘虏的饭,就必然会影响到前线将士的军粮。所以,关羽才会和负责后勤粮草的糜芳和傅士仁产生矛盾。但是,选择忠义就会和其他人的利益相冲突。
关羽终于知道了东吴的异动,蜀军的间谍们得到了曹操和孙权已经开始秘密来往的重要情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关羽随时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
这时,关羽仍旧面临着抉择!退守还是继续进攻?
其实,我也一直在家中思考着这个问题,如果我是关羽,我会如何抉择!在短暂的思考后,我觉得继续进攻樊城其实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要快,而且要坚决!
因为如果此时撤退,襄樊大兵很可能尾随而来,那样关羽会非常危险。但是如果襄樊被攻破,那么以襄阳为中心,就可以展开对曹军或东吴的攻击,退一步说即便是荆州丢了,换了襄阳和樊城也值了。因为以襄樊为基地可以进攻任何想进攻的地方。
当然,我不知道关羽有没有经过我这样的“技术分析”,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肯定,关羽犹豫了,他放缓了进攻的节奏!他的攻势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凌厉了。不是关羽不想进攻,而是他的战斗意志正在消退,而徐晃的援兵到了,也极大的消磨了关羽的锐气。
《蜀记》中称,徐晃和关羽是好朋友,徐晃出城迎战关羽,两个人在队伍的前边寒暄了好一阵子,谈人生,说理想,就是没说眼前的战事。说着说着,突然徐晃对身后的士兵下令道:“一会打起来,谁能砍了关羽的脑袋,赏赐千金。”刚才还满面笑容的好友,翻脸这么快,关羽实在没有想到。他对徐晃说:“老兄何出此言?”徐晃义正言辞:“这是国事!”
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徐晃的抵抗意志如此顽强。但更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那个“病秧子”吕蒙,换上了一身白衣服,化妆成了客商,干掉了长江上的烽火台的哨兵,神不知鬼不觉的到了江陵和公安城下。
这里是关羽经营多年的军事重镇,更为重要的是唯一可以攻击东吴的水军精锐都在这里,可是这里的守将糜芳和傅士仁的回应简单干脆,开城投降!
东吴吕蒙都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幸福来的太突然了吧?
所有的家底被赔的精光,豪赌输了,关羽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是摆在关羽面前的路仍然不是一条死路!
上策,向西撤退到房陵、上庸一带,然后经汉中回成都,保存实力,以图再战。
但是,关羽不是那样的人,在他的心里刘备的大业比什么都重要,此次出征不但没有夺取襄樊,还把刘备荆州大本营给丢了,他觉得对不起刘备!严重的心理负担必须要求他回师,夺回荆州。
其实这条路实际也是走的通的,但是还是因为关羽的仁义,造就了他的失败。关羽先派人到江陵去打探消息,但是使者却被吕蒙抓到,强迫他带来了很多将士的家书回去。
关羽完全可以烧毁家书,并对将士们说,吕蒙已经屠城,把你们的父母兄弟都杀了,大家跟我杀回去,给你们的家人报仇。那时候又没有手机,谁知道你说的是真还是假。士兵们肯定嗷嗷叫的跟着你回去夺回家园。
但是关羽却将这些家书都发给了士兵们,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在大难面前,要让将士们早一天得到亲人们的消息,又是善待士卒,又是仁义治军!但是这无疑葬送了关羽最后的希望。
家书中写的是什么?无非是我们很安全,吕蒙将军善待了我们,快投降吧!跟着关羽混只会死路一条!
几万荆州军瞬间土崩瓦解,而这时关羽走到了一个给过他很多回忆的地方,当阳。
十一年前,当阳桥长坂坡,刘备也是大败,是关羽派水军接应了刘备,可以说刘备是从这里东山再起的。
现在关羽也在当阳,他向西而走,从汉水登陆,直奔麦城而去。
刘备会因为自己的这次失利得到什么呢?关羽不敢想,也不能想!
孙权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整个荆州,麦城附近的大将潘璋很快觅到了关羽的行踪,他派大将马忠布下天罗地网。
小说中称关羽中了绊马索,被生擒。有人说,关羽和儿子关平被俘后,东吴集团对如何处置关羽父子展开了大讨论,然后达成了统一意见,认为关羽活着始终是个威胁,孙权这才下令把他杀了的。
其实,历史的真相是关羽是力战而死的,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引用《吴书》上说的说法:“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
临沮到江陵二三百里,来回要好几天,潘璋如果活捉了关羽必须要请示才敢杀,而离得这么远怎么会容得孙权商议后才决定关羽的生死呢?
史实是这样的,关羽在麦城中了埋伏,跟吴军在临沮展开了一场大战,经历了多年的征战,关羽舞动手中长剑(青龙刀只是小说中产物)砍杀了最后一个敌人后,最终手臂的箭伤复发,而失去了战斗能力,最终被乱军所杀。这才符合关羽的性格!
关羽死前,他望了望蜀中的方向,他的哥哥在那里,与他奋斗过的一般兄弟都在那里!那里他从来没有到过,谁知道历史会这么的无情,作为蜀将,关羽却没有机会到蜀中去了!
关羽倒下了,身体越来越冷!
关羽死后,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很明显有嫁祸之意,曹操对孙权这种小儿科的政治把戏,根本不屑一顾。他没有中招,而是以王侯之礼安葬了关羽。
而奇怪的是曹操在收到关羽之头后不到一个月也归西了。而随后吕蒙也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
两个奸诈的人都在关羽死后不久,便魂归西天,不知道这要作何解释。罗贯中说是关羽的鬼魂索命,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但一代名将就此身首异处,让人唏嘘不已。关羽不是个完人,从来不是。但是他身上放射出来的那种人性的光芒,让人无法抵挡!关羽的死是一个终点,但也是一个起点,从此之后,无数人开始敬仰着他身上的那种忠义精神!那种为了大义不顾一切的精神!为道义而死的精神!
我一直在想一个奇怪的问题,外国人怎么理解“义”这个字,为此我查遍了汉英词典,却只找到了这么两条解释Justice(正义)、beloyaltoone‘sfriends(对朋友忠诚)。
难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这个义字的含义吗?我要对外国人郑重的说:“No!你们根本不懂什么才是义!”
中国人所讲究的义字,是一种隐含在人性中的关怀,是一种对弱者负责的态度,是一种对陌生人施以援手的冲动,是一种不畏强权的心理,还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崇拜。
关羽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道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仍旧拥有众多的粉丝。就是因为他一再坚信这种义的存在,而且也相信这种大义会是治国安邦的精神支柱。
但是他的悲剧也在于此,虽然中国社会自古推崇道义二字,但那是因为讲究这个的人太少了。宋襄公征战不乘人之危,就被后世当做是迂腐的反面教材!这就是中国人,时时满嘴说着仁义道德,却又在背后嘲笑着道义行为的愚蠢。
关羽之殇不在于他麦城之败,而在于他一直恪守的忠义的信念根本没有被中国社会普遍认同。
这种信仰高高在上却无人企及,才是关羽真正的悲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