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一个以铁路为核心的城市。甚至在一段时期里,这里曾被称为“中东铁路独立王国”。
哈尔滨火车站就是这座城市的核心。
这是一座很新的建筑。刚刚建成没有几年的时间。纯粹的俄式建筑,即便是放在哈尔滨这样一个充满了异国风情的城市,也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突兀。因为它太时髦,甚至可以说是前卫。
很多从俄国来到这里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回家”的感觉。而更多的中国人在走过这里时,则会有出了趟国的错觉。
俄式建筑,宽阔的广场,雕塑,身穿俄国军服的士兵,都在加深这种错觉。
施肇基很欣赏这座建筑。这绝对不会比他在圣彼得堡见到的那些俄式建筑差,甚至某些方面还要更好。
但他不喜欢做换个地方。跟很多国人一样,每次走到这里都会有种踩到了异国土地的感觉。不论是作为一个朝廷的官员,又或者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他都不喜欢这种感觉。
施肇基带队来到哈尔滨火车站的站台时,已经是上午八点多。天已经彻底了亮了,而这里也已聚集了很多的人。
有俄国人,有日本人,有穿着军服并携带武器的俄国军人,也有穿着平民衣服但同样也携带武器的所谓日本武士。
双方泾渭分明的分成两边对峙。任谁都能看的出,这辆群人互相看向对方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友善。所以除了一些勇气可嘉的记者之外,没有人敢靠近他们。
施肇基的出现,最高兴的人莫过于车站站长赵宏辉。站台上的这些位,他可是一个都惹不起。从两帮人冲进火车站,到在站台上对峙,他都只敢远远的看着。现在施肇基来了,总算能有个“个子”比他高的人,帮他顶着那可能塌下来的天了。
但严格算来,哈尔滨火车站站长并不是一个有品级的官员。所以他不能不能算是施肇基的下属。
赵宏辉这个站长是中东铁路公司的高级雇员。根据清政府与俄国及中东铁路公司的协议。施肇基这个哈尔滨的地方官儿,在这个建筑里的权利其实非常有限。
其实也不怪赵宏辉紧张兮兮。今天这个阵仗着实有些大。黑龙会的会长和俄国的骑兵团长,平日里可都是很难见到的大人物。就更不要说还有两国的领事亲临。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就能猜到,这些人聚拢在一起,肯定不是什么小事儿。
事关双方几十条人命,这事儿当然也小不了。
对峙的双方在看到施肇基出现之后并不意外。
电话线路修好之后,双方都分别与施肇基通过话。也正式因为这两个电话,施肇基才会“匆匆”赶来火车站。尝试阻止可能发生的冲突。
施肇基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的消息是,俄国哨所被袭击,反击之后抓到俘虏若干,经过简单审讯后发现竟然是日本人。
于是他们放弃了立刻处决所有俘虏的想法,并通过总领馆向日方提出严正抗议。
而日方的反应则是愤怒,比名义上被袭击的俄方更加愤怒。
这些大人物之所以聚集在这里,则是因为被袭击的俄军,俘虏以及部分尸体就在马上将要到站的这列火车上。
他们会在火车上,则是因为哨所本来就在铁路附近,而俄国人也的确有能力让火车临时停上一会儿。
施肇基刻意跑了几步,跑到有些微喘:“狩野治先生,特列恰科夫大校。二位还能保持克制真的是太好了。”
穿着华丽军服的特列恰科夫大校手扶着腰间佩剑,哼了一声算是回应。
大校对面的那个发须梳理得非常整齐的老者,倒是多说了几个字。至少他愿意称呼他一句“施道台”。
但这也就是到此为止。在这种气氛中,大家都连基本的寒暄也都省了。
施肇基虽然看起来有话想说,但他其实很喜欢当下的这种气氛。
作为朝廷委派此地的地方官,施肇基从上任之初就很清楚,自己将要面对的最大两股压力,就是俄国和日本在哈尔滨的势力。
而从逻辑上来讲,最糟糕的局面就是俄国人和日本人同时站在道署衙门的对面。这个逻辑并不复杂,所以这种局面也是历任地方官都在极力避免的。施肇基自然也不例外。
各怀心思的沉默并没有持续太久。伴随着高亢的汽笛声,晚点了半个多小时的火车终于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随着火车的出现,对峙的气氛陡然升了几级。很多人的手都摸上自己随身的武器。
在大片白色氤氲的包围中,黑色的火车头缓缓停下。没等这些水汽散开,荷枪实弹的俄国士兵就迅速冲到火车旁边。
所有乘客被禁止下车,只有最后一节货车车厢被允许打开门。一众俄国士兵踩着踏板冲进了车厢。而更多的士兵则是面向日本人的方向。
哈尔滨火车站是俄国人的主场,虽然充分的用语言和表情表达了愤怒,但日本人总归还是保持了最后的克制。
此时施肇基已经不动声色的退到了稍远的地方,跟道署的警卫队站在了一起。
很快活人和死人都到了站台上。
活的还有二十几个,俄国人和日本人差不多各占一半。死人只有八个,全都是穿着俄国军服的。
通过翻译的转述,施肇基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日本那边没死人,而是死的太多俄国人愿意搬,让日本人自己去俄国人的哨所收尸。
面对这种行为,日本人当然要愤怒的表达抗议。施肇基也在一旁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对日方的愤怒表达了些许的支持。同时还表态,可以为收尸提供必要的帮助。并再次劝说双方一定要冷静克制,这里面肯定有误会。
“我相信日本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袭击俄国人,同样俄国人也不会无缘无故的袭击日本人。毕竟俄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还是尽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