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棍棒出孝子
嘟嘟嘟6332025-09-25 09:213,831

一个月转眼过去,到了1955年11月。

四合院里,阎富贵的大儿子阎解成与于莉喜结良缘,刘海忠的大儿子刘光齐也紧接着结婚。

然而,刘光齐如剧中情节一样,在婚后耗尽父母积蓄后,次日携妻悄然离开,音讯全无。

这段时间,刘海忠一家闹得沸沸扬扬。

起初,刘海忠夫妇并不清楚状况,还动员邻居帮忙寻找儿子刘光齐。

刘海忠被提醒后,当晚就发现大儿子刘光齐带着儿媳搬走东西离开了大院。

这对夫妻终于意识到,他们一直宠爱的大儿子竟然离家出走了。

这一消息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刘海忠夫妇一向对儿子十分严格,尤其是对二儿子和三儿子,更是采用“棍棒出孝子”

的教育方式。

然而,对于大儿子,他们自认为无愧于心。

好吃好喝的都优先给老大,从未亏待过他。

这样被宠大的儿子,却在新婚第二天就选择了逃跑?

当刘海忠夫妇接受了这个事实后,每天都显得心神不定。

毕竟这样的结果,任谁都会难以接受。

刘光天和刘光福兄弟目睹了这一切,虽然表面上不敢表现出来,但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毕竟,这两个孩子从小就被父亲打得怕怕的,对刘海忠充满了怨恨。

更何况,大哥刘光齐结婚时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几乎一无所有。

这让两兄弟如何能够保持心态平衡?

当然,他们也不是愚蠢的人,目前还未毕业也未工作,所以即使心中有想法也不敢表现出来。

毕竟他们还依赖家中供给生活,用俗话来说就是翅膀还没硬。

但内心的不满却日益增长。

院中发生的事情,何裕柱并没有太关注。

经过一个月的休养,谢颖琪的状态已经很好了。

不仅恢复到了怀孕前的体型,气质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不再是以前那个青涩的小姑娘。

这自然离不开何裕柱一家的悉心照顾。

谢颖琪在感觉身体恢复得差不多时,便和何裕柱商量,打算回到卫生所上班。

何裕柱对此没有反对,只是叮嘱她要注意身体。

要是放在别的时代,何裕柱凭借穿越带来的优势,肯定会让她在家安心当个阔太太。

不过显然现在的生活方式更适合她。

那个时代特殊,没有工作会被视为盲流,再晚些甚至可能被迫去当知青。

因此,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种保障。

304研究所。

何裕柱刚踏入研究所的大门,便遇到了几位熟悉的同事。

如今,他在304研究所的地位颇高,原因之一是他年轻时就被任命为十四科科长,另一个原因则是十四科近期在研究所的表现引人注目。

起初,何裕柱提出十四科室将专注于重型机械和相关研究的方向时,只是引起了一些注意,但并未引起太多重视。

毕竟,十四科室是新成立的部门,而他年纪尚轻,资历较浅,与其他老牌科室相比,人们认为短期内很难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当十四科室公开其研究目标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他们计划攻克的是大口径无缝钢管,尤其是超过100毫米口径的产品。

这种技术一旦实现,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尽管十四科室表现出雄心壮志,外界对此仍持怀疑态度。

毕竟,科研并非靠热情就能成功,它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国家的支持。

如果真的那么容易突破,其他国家不会一直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不过,近一个月以来,十四科室定期发布关于无缝钢管的研究进展报告,这些信息在研究所内部都可以公开查阅。

随着一次次报告的发布,所有人都逐渐意识到十四科室的潜力。

就在几天前,他们竟然已经能够稳定生产80毫米口径的无缝钢管!

这一消息如一枚重磅炸弹,震撼了整个研究所,所有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众所周知,自1953年国内攻克技术难关,成功自主研发出首根76毫米无缝钢管后,多年来国家虽已将生产直径扩展至80毫米左右,但无论是生产精度还是效率,仍未超越十四科室公开的数据。

这一成果怎能不令人震惊?

正因如此,人们不由想起了十四科室当年立下的目标——突破国外封锁,实现100毫米无缝钢管的生产。

如今看来,这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作为十四科室现任科长,何裕柱也因此再度成为304研究所备受瞩目的人物。

走在研究所内,许多熟悉的研究员见到他都会主动问好,同时对十四科室的技术进展充满好奇。

随着十四科室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他们确实有能力研发出媲美国际水平的无缝钢管。

面对同事们的疑问,何裕柱只说了一句:“等研究报告出来就知道了。”

很快,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耳中。"张兰教授。”

听到脚步声,何裕柱转头一看,忙迎上前去。"柱子,不用回科室了,跟我去趟所长办公室,有事要商量。”

张兰教授点头示意,目光中流露出赞赏之色,显然此次会议与何裕柱密切相关。

一号研究大楼,所长办公室。

当何裕柱和张兰教授走进来时,陈兴业正与几名高级研究员讨论着某项议题。

看到二人到来,众人的谈话戛然而止,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其中大部分聚焦在何裕柱身上。"老张,柱子,来了啊。”

陈兴业朝着两人微微一笑,目光却在何裕柱身上停留许久。

最终,他冲着何裕柱点点头,语气带着笑意说道:“柱子,你们十四科室近来在厂里的名声可不小啊。”

听罢陈所长的话,何裕柱也笑了:“所长,这不能怪我们积极性高,大家都关注我们的研究,我们自然也要全力以赴,对吧?”

陈兴业点头表示认可。

作为所长,他对十四科室研究无缝钢管的情况再清楚不过。

这项研究早已成为研究所的焦点,他每一份报告都仔细审阅。

如今,十四科室的这项研究几乎吸引了全所的目光。

毕竟,要是他们真能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口径超过100毫米的无缝钢管,那可是一项足以震惊全国的重大成果!

即便到现在,十四科室的每份报告都在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面对尚未正式问世的100毫米口径无缝钢管,大多数人仍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毕竟,这项技术的难度实在太大,连科技领先的美国和苏联都没能完全掌握,其他追赶中的国家真能突破吗?

随后,众人在办公室坐下。

陈兴业总结了近期所里的工作情况,并让各科室分享了各自的工作进展。

重点依旧聚焦在何裕柱和他的十四科室身上。

陈兴业注视着何裕柱,语重心长地说:“柱子,十四科室刚成立,团队间的协作还需磨合,所以别着急,稳扎稳打就好。

即使最后未能成功,也不必有太大压力,毕竟无缝钢管不是白菜,谁也没要求一次就成功。”

陈兴业身为所长,经历了不少风浪,经验丰富。

他察觉到十四科室当前的情况,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急于求成。

科研容不得半点疏忽,他担心柱子年轻,容易因不够稳重而吃亏。

尽管何裕柱明白所长的用心,依然谦逊地接受了教导。

他知道这是所长为十四科室着想。"所长请放心,我们科室绝不会让大家失望。”

一个科室的研究得到全所的关注,何裕柱对此虽不意外,但也感到责任重大。

他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证明十四科室的实力,不负众望。

小会结束后,何裕柱与所长、张兰教授等人简单交谈后回到科室。

目前,十四科室已成功研发出几代无缝钢管技术,能够稳定生产80毫米口径的产品,且合格率极高。

这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极为难得,因为许多国产机械和零部件的精度和质量尚有不足,常需返厂改进。

而十四科室的80毫米无缝钢管堪称顶尖。

然而,科室成员已不再沉醉于这一成果,所有人都投入到更高口径无缝钢管的研发中。

刚到科室,何裕柱就被研究人员围住,手中拿着各种文件和图纸,记录着研发中的难点。

作为科长,他在这些方面总能提供独到见解,即便有些问题他一时难以解决,经过讨论后大家往往会有新收获。

因此,在80毫米无缝钢管的研究中,何裕柱贡献了大部分进展。

随着研究深入,挑战也越来越多。

在与众人逐一解答问题并深入讨论后,大家重新投入到图纸、零件及数据的研究工作中。

直到下午五点多,十四科室的几位研究员满怀热情地来到何裕柱的办公室。"何科长,成功了!88毫米设计图纸,我们现在可以开始生产和测试了!"

研究员们的声音虽显疲惫嘶哑,但从他们炽热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内心的激动。

在这个年代,科研工作者怀着无比的热情,为国家的进步无私奉献。

突破性的进展让所有人振奋不已。

何裕柱立刻站起身来:“好,今天大家加把劲,进行生产测试!”他率先拿起图纸,带领团队前往实验楼。

晚上八点半,304研究所除了值班人员外,只剩少数几间办公室仍有灯光。

其中一间属于十四科室的专属实验室。

机械轰鸣声停止,几个人安静而熟练地操作着,迅速将一根漆黑的圆柱形钢管抬出。

无缝钢管放置在测量仪器上,对准刻度时,众人眼前一亮,轻声欢呼。

然而,声音并不大,带头的研究员面露疑虑。

这次钢管口径为83毫米,虽然比之前的80毫米有所提升,但距离目标的88毫米还有差距。

一时间,许多研究员不自觉地望向何裕柱。

作为十四科室的科长,他在大家心中已成支柱。

无论办事能力还是科研水平,都令人信服。

如果没有他的出色表现,别说83毫米,就连已达成的80毫米成果,恐怕也不会如此顺利实现。

何裕柱看到数据后并不在意,科学研究难免会遇到波折,出现问题时只需仔细检查、修正即可。

于是,他迅速带领几位同事,对实验钢管的各项参数进行核查与调整。

时间过得很快,几个小时眨眼即逝。

经过新一轮的检测、讨论及优化,何裕柱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新方向并制定了实验方案。

不少研究员顿时士气高涨,准备投入下一轮设计实验。

然而,何裕柱笑着制止了大家。"今天就到这里吧。

科研固然重要,健康同样不可忽视。

不是说身体是**的根本吗?有了好体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听到这话,众人哈哈一笑,“明白!何科长!”

通过这样的交流,何裕柱在十四科室的同事们心中的形象愈发亲和。

一个月转瞬即逝,到了1955年12月中旬。

月初,由于儿子出生,加上谢颖琪产后恢复良好,一家人搬回了原先的院子。

虽然已近一年未住,但大院依旧整洁如初,经陈娟帮忙清扫后,更是焕然一新。

在这里,家人一起活动、用餐都更加自在。

当然,何裕柱因忙于单位的项目,这段时间非常忙碌,差点错过了儿子满月宴。

说到满月宴,柱子并不张扬,只请了几位亲戚,没对外人发出邀请。

谢颖琪产后顺利返回卫生所工作。

继续阅读:第200章 开始实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