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因是科室成立首日,何裕柱在研究所忙到很晚,回到家时已近八点。
陈姨仍在医院照顾颖琪母子,何裕柱因工作原因没去探望。
回家途中经过前院,街坊邻居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柱子,恭喜呀,家里添了个大胖小子!"
"是啊,恭喜恭喜!”
何家添丁的消息很快传遍四合院,大家都赶来道贺。
何裕柱一一回应着周围的事。
路过三大爷家门口时,他注意到一位陌生女子。
她穿蓝布衫,扎马尾辫,洋溢着青春活力,显然是刚毕业的学生模样。
旁边站着的,是开始分配工作的阎解成。
何裕柱心里一惊,“这不就是于莉吗?”
看她年纪,阎解成大概也快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
于莉确实漂亮,但何裕柱并未多想她的外貌。
他记得于莉最吸引人的是后来做生意时的机智,是个不错的帮手。
至于现在的于莉,不过是初次登门,未来如何还未可知。
因家中来了客人,阎老三没立即出来打招呼,但在屋内远远看见何裕柱后,两人互点了点头。
进入中院时,何裕柱又见到一位医生从贾家走出。
易忠嗨礼貌地致谢并送走了医生。
贾家传来贾张氏兴奋的声音:“太好了,我们家要添新成员了!”
敏锐的何裕柱捕捉到了这句话。
秦淮茹再次怀孕了?
何裕柱表情复杂……
前有棒梗和小当,秦淮茹的第三个孩子槐花出生。
既然她怀孕了,意味着贾东旭的日子也不多了。
送走医生后,易忠嗨返回中院。
贾张氏一家笑容满面,似乎有了新的希望。
贾母今日满心欢喜,连声说道:"家里今日真是双喜临门,东旭顺利通过工厂考核,成了钳工。
咱们家又有新成员了。
要不咱们破例一次,全家一起去吃饭庆祝吧?"
秦淮茹怀孕的消息让她格外开心,特别是听说贾东旭不仅通过了考核,工资还涨了不少。
屋内听到消息的小辈们更是兴奋得直蹦跶:"好呀,去吃饭!""奶奶,我们去馆子!"
贾张氏听后难得没有板着脸,她觉得女儿说得对,这样的好事确实值得庆祝。
站在一旁的何裕柱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目光始终停留在贾东旭身上。
他发现贾东旭的脸色比往常更显苍白,尽管贾家人早已习惯,但何裕柱却一眼看出,贾东旭的身体已经被严重透支,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营养补充,身体状况十分堪忧。
他甚至怀疑,以贾东旭现在的状态,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另一边,贾母邀请易忠嗨一同前往,却被婉拒。
易忠嗨并非不想去,只是深知贾母的性格,这种场合请人吃饭多半是为了面子,最终买单的往往是自己。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贾东旭察觉到这一点,便主动提出:"师父,这次请您带上师娘一起,我们全家一起吃饭。
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您的教导,这顿饭也是我们对您的感激。"这话既表达了诚意,也暗示了请客的意思。
易忠嗨听后颇为满意。
他一直将贾东旭视为自己的徒弟,如今听到对方如此真诚的邀请,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不过,他仍然选择不去,理由很简单——他并不想让自己成为额外的负担。
最后,贾东旭在邀请未果后便不再坚持,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外出吃饭。
或许是因为心情愉快,贾张氏经过何裕柱身旁时,难得地跟他打了几声招呼。
巧合的是,他们出门的时候正好碰见了刚回来的许大茂和娄晓娥。
看到这一家人兴冲冲的样子,娄晓娥也和他们聊了几句。
当得知秦淮茹又怀上第三胎时,娄晓娥的脸色明显变得不好看。"又怀孕了?”
许大茂听到这话,也不禁皱眉。
他下意识地看向娄晓娥的肚子。"许大茂,你瞎看什么!”
娄晓娥正处于敏感期,立刻察觉到他的小动作,声音也提高了不少。"没、没什么,蛾子,咱们回家吧。
今天不是有老乡送野生蘑菇吗?咱们炖着吃,有营养。”
自家媳妇这么长时间没有动静,在那个年代,生不出孩子的女人会被认为有问题。
但由于许家的地位,许大茂也不敢对娄晓娥发火。
不过,秦淮茹的第三胎显然让娄晓娥很不开心。
听许大茂说完后,她冷哼一声,转身去了后院。
许大茂见状,也跟着追了过去。
何裕柱看着这一幕,心里觉得好笑。
当许大茂经过他身边时,何裕柱说道:“大茂,过段时间我儿子满月,记得来喝喜酒。”
“何裕柱!你这不是找碴儿吗?你……你等着!咱们的事还没完!”
被何裕柱这么一激,许大茂顿时恼怒起来。
但考虑到何裕柱的体格,他也不敢动手,只是指着对方,最终还是因为害怕老婆,匆匆赶到后院。"好心请你喝酒,怎么还跟我急了。”
何裕柱见到这一幕,笑着调侃了几句。
何裕柱心里清楚,不下蛋未必是母鸡的问题,或许公鸡的能力不足才是关键。
不过,这类事情他实在没兴趣过问。
许大茂自从媳妇怀孕后,每天在院子里进进出出,眼神总显得怪异。
今天正好借机敲打敲打他。
回到家中,何裕柱并未休息。
他从研究所带回了不少专业书籍,其中一部分涉及国内无缝钢管的研究,另一些则是国外原版著作。
可惜这些外国书籍没有中文译本,许多关键内容甚至缺失知识点,显然这是别国对技术封锁的表现。
然而,这难不倒何裕柱,凭借他的外语能力,即便面对真正的外国人也毫不逊色。
这一夜平静无波。
何裕柱一直读到凌晨三点才躺下,如今他的身体已达到宗师级别,对睡眠需求不高,睡几小时便能恢复充沛精力。
清晨,洗漱完毕的何裕柱神采奕奕地赶往研究所。
位于304研究所的十四科室刚刚成立,由于房间还未完工,暂时借用二号研究楼的五间办公室办公。
近四十名研究员暂且挤在这狭小的空间里。
到了科室后,何裕柱立即召集十四科全体成员开会。
开场简洁明了,成员到齐后,他直接拿出昨晚整理好的笔记本,并将麦克风放置桌上。"各位同事,我向来不喜欢啰嗦,所以,我们科室接下来的任务我都已经写成文件。
大家看看这些数据,如果没有异议,我们十四科室的第一个项目就正式启动!”
话音刚落,文件便分发到每位研究员手中。
当众人看清文件上的内容时,无不露出震惊之色!
文件明确指出了十四科室首个研究项目的方向:
“突破100毫米无缝钢管的技术难关”
看完文件中有关无缝钢管的内容后,所有人感到十分惊讶。
当前国内的无缝钢管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仅能达到76毫米的标准。
然而,这种钢管的生产并非易事,每一项指标的提升都需要大量专业数据的支持。
这份文件列出的第一个研究项目竟是以100毫米的无缝钢管为目标。
这一目标令人震惊,因为如果能成功制造出这样的钢管,其意义将极为深远。
其他暂且不论,仅就应用于**领域而言,国内的**武器,尤其是大炮性能有望提升一个档次
这对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场的研究人员深知这一目标的难度。
一时间,室内陷入沉寂。
他们看向何裕柱时,虽有话想说却未出口。
尽管他们对十四科室的任务充满期待,但这个起步目标似乎过于大胆。
何裕柱坦然面对众人的目光,表情并无太多变化。
他早已预见这样的反应,待众人看完文件后,才开口说道:“大家应该都已经注意到我们首个研究项目的内容了。
无缝钢管关系到国家重工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国际地位。
第一代产品直径为76毫米,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
因此,我将目标设定为100毫米,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质的飞跃。”
何裕柱的话坚定有力,但他清楚,光靠言语无法赢得所有人的认同。
于是,在说完后,他又拿出一份设计图纸。
他要求众人围过来仔细查看,由于时间紧迫且图纸至关重要,没有准备副本。
当大家看到图纸内容时,无不感到震撼。
这是……无缝钢管的设计图吗?
不,这是改良版?
仔细检查后,大家发现何裕柱拿出的图纸都与无缝钢管相关。
然而,这些图纸上的材料和数据与国内现有的76毫米无缝钢管完全不同。"这些是什么?”
看完图纸后,大家心中浮现出疑问。
难道是何科长提前准备好的无缝钢管图纸?
何裕柱看到众人犹豫的表情,笑着说:“为了研究无缝钢管,我提前在家阅读了一些专业书籍。
这些图纸是我个人的一些设想和研究结果,当然还不完善,离科室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众人听完这话,感觉何科长非常谦虚。
毕竟,大家都很专业,看了何科长的图纸后,都觉得绝非随意画出,上面的数据、生产步骤以及材料似乎真有可能带来新成果。
也就是说,还没正式开始研究,何科长就已经给大家提供了基本框架。
这样一来,难度立刻降低了。
有了框架,研究的方向就明确了,至少能取得一定进展。
科研的本质就是找到正确路径,虽然很多方向最终可能被证明不可行,但这仍是必要的探索,因为技术的进步就是在未知领域寻找可用的方法。
当然,即便如此,超过100毫米口径的无缝钢管也不是轻易就能研究成功的。
即使国外的技术先进,目前无缝钢管的口径也才刚刚突破100毫米,国内的水平比国外落后不少,难度可想而知。
在何裕柱展示这些图纸前,大家对这个目标连想都不敢想。
何裕柱一番讲解和实际行动,让十四科室的三十多位研究员受到激励,原本看似不切实际的目标也让他们产生了干劲。"何科长,您怎么安排,我们都听您的!”
“对啊,何科长,这些图纸已经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了,我们会跟着您一起努力。”
众人相继发言时,都将目光投向了何裕柱。
感受到大家的支持,何裕柱点点头,他知道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作为科长,他深知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研究重任,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工程的重工领域,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即便他有先进的理念和视野,也需要自下而上的配合才能实现目标。
于是,他立即明确了研究方向,重点放在研发超过100毫米的无缝钢管上,主要集中在材料和技术两大方向。
十四科室随之分为两组,一级研究员负责材料攻关,何裕柱则亲自带领另一组攻克技术难关。
任务分配后,科室立刻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
每位成员都全力以赴,以何裕柱的带头作用为榜样,充满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