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榆钱儿2021-10-31 15:554,880

  适冬雪恰来

  ? “我不知道你听未听过这个故事,你若听过,便重新听一遍,你若未听过,那真好,由我来给你讲这个故事。做局外人也好,戏中人也罢,故事听下去便好。”

  ? 她姓江,名冬秀,是裹着小脚的一位民国女性,也是一位妻子,而她的丈夫就是享誉文坛的大家胡适。

  ? 在她15岁时,母亲便为她定下了一门婚约,男方便是适之。她从前未见过他,问母亲为何订这门婚事,母亲江吕氏说:“适之眉清目秀,丰神俊朗,想来是个能有成就的孩子,何况这孩子面善,定不会负你。”她信了,信的无可救药,信的从未怀疑,信的忘记了时间,等他13年,从及笄之年等到28岁老姑娘。

  世人皆认为他俩从未相见。其实,她是见过适之的。日子已记不清,只记得那日阳光正好,他手持书卷,一身长衫。从此,管乱世如何,她深情如海。

  ??在她22岁时,邻村的小媳妇总在她面前嚼舌根,说她的适之不会归来,在美国已有了媳妇。她不相信,也不敢相信,只能愈加勤快去胡家,照顾胡母。阿婆总对她说:“阿秀,我害苦了你啊,你是个好姑娘。”她不发一言,只是更温柔的帮胡母梳头。她自认为脾气不是个好的,却在胡母这用尽了半生的好脾气。

  ? 而她确实不知道,适之在美国已有了恋爱对象,旧时婚约也曾想悔过,后来胡母一番书信终让他回头。

  ? “三十晚上大月亮,二十七岁老新郎。”胡适自写一幅结婚对联,意在玩笑矣,却留在她心中至死未散。

  结婚后,她一直照顾胡母,直到1918年他才跟随胡适去了北京,一口安徽方言的她无人诉说,只能读武侠小说和打麻将,适之带她出去走走,可她却因为语言问题鲜少出去。

  ? 直至那日她为适之送伞,发现他与旗袍女子相谈甚欢,眉眼里有她看不清的情绪,她走上前去,适之眼中满是惊愕,而那女子只是微微一笑,“胡夫人好,我姓曹……”他打量着眼前自我介绍的女人,眉眼温婉,似乎他与适之站在一起更相宜。

  ??心里浮起一丝悲凉,她将伞递给适之,便未回头的走掉。

  ? 晚上回家,她跟适之说:“那曹小姐的性子想必是好的,文化也有。”胡适望着眼前的女人,说道:“阿秀,你懂得,我是一位大学老师……”适之话还没说完她便打断,:“行了,别说了。”语罢拿出一把菜刀,架在自己脖子上,“你若敢离婚,我今日便死这。”

  ? 一连折腾几天,胡适便与那曹小姐了断了。

  ? 在若干年后,胡适问她:“阿秀,那是你如何敢把菜刀架在脖子上的。”她满眼深情,“我只想若无你的日子与死一般,便敢了。”

  ? 中日战争爆发,胡适携她逃亡美国,在那时,大使馆邀胡适去参政。她对适之说:“我本希望你好好研究学问,做官这种事不适合。”“你不希望做官太太?”“那有何好?”

  ? 适之最终还是当了官,而她只每日擦拭书架,友人问“为何?”她回答:“他终究还会回来。”果不其然,被诬陷的适之,回了公寓,潜心研究学问,誓不做官,她一笑泯之,适之无论如何在她心中是好的。适之身体不好,她一直想要他戒酒“阿秀,你给我这戒指?”适之一脸茫然,“戒酒”。她语气生硬说。“可是……”“没有可是……”

  ? 从此文化圈中有一怪事,胡适每赴宴,便戴一枚戒指,声称妻所刻,上书“戒酒”二字。每必穿席观之,知道他惧妻,众人也不好想为难。

  ? 那日下雪,她与他一同赏雪,谈起往事。“阿秀,你说我当年若是没回来,是不是结局就不同。”胡适望着眼前的妻子“你还记得我回来见你而你却不肯见我的笑话了吗?”她眉目含笑,“记得,害羞不好意思。”你也有不好意思?“适之,我其实怕过你不回来,可我信你。”信那日阳光下执卷穿长衫的你。

  ? 若干年后,一处公寓内梨花纷落,摇椅的老人眉目温柔,她抬目凝视远方,仿佛在思念故人。她目光所及之处,捡起了整个民国。

  ? 适之在一场宴会演讲时突然晕倒,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从此她一人生活在美国,以后万水千山,山河故里,再也寻不见一个总喜欢叫她阿秀的温润男子。

  ?

  我这十几年,贪嘴,吃过家常的玩意,也吃过那些昂贵的食物,吃到最后,发现最贪恋的不过是那记忆里的味道。

  来安徽上学,多多少少是有些吃不惯的,吃惯了北方面食的胃因为这里生硬的米饭不断跟我叫嚣,怨我为什么跑如此远的地方来折磨它。

  倒也无伤大雅,只是每晚出去寻觅食物的我可能也是赞同它的怪罪。学校对面有一条街,二楼,闭塞,狭窄,一家一家小店挤在一起,当我发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会是这里的熟客,果不其然,一有空便往那里去,钱包一天天的瘦下去,而脸也是一天天的圆润起来,感叹道:还是我北方的菜养人啊。

  我最喜欢往卖饺子那里去,倒也不是多好吃,只是喜欢那有一点北方的味道,自然跟北方自家包的饺子那是没法比的,自家包的饺子,厚实,像北方人一样实在,我家包的饺子又比外面的大许多,说是小包子也不为过。

  所以来外面吃饺子那就是缓解一下胃的空虚吧,我是不肯承认我想家了。当纠结吃什么的时候,

  饺子二字便蹦上了心头,三鲜的,猪肉白菜,韭菜鸡蛋,全是喜欢的馅。

  白菜剁碎,加盐,挤出水,晾在一起,猪肉剁碎,加入各种调味料,两种馅混在一起,那就是过年常用的馅。

  奶奶不让我包过年的饺子,我手笨,包的饺子很多是破肚,过年的时候我如果说破了,定会被那些伯母们凶一顿,臭闺女,中了 是中了,我会偷偷的伸舌头,毫不在意的听着那些训诫,只是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刚出锅的饺子,仿佛一个不在意它们就被吃光了。而有的就是干干瘪瘪的像一个木乃伊一样,没有馅,只有一张皮晃晃悠悠的挂在上面,不过我觉得我包的饺子在安徽应该不被嫌弃,因为这里的饺子都是干干瘪瘪的。

  当我羡慕的看着奶奶苍老如枯木的手,却能灵活的包出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再看看自己的手,那馅,那皮,都不知道往哪搁,像极了刚刚相亲的男女,这手足无措的模样。

  曾经看过一个科普,说是人会通过某些味道来唤醒记忆,我是深信不疑的,我能闻出北方过年的味道,空气里弥漫爆炸后鞭炮的味道,是带着硫磺的刺鼻,和纸烧后的味道,当闻到这个味道,记忆便会翻涌。家的味道,就像是饺子的味道,香气逼人,肚子会不自觉的叫起来,而嘴里也会带着口水咽下去。

  现在的我只是期盼着一个年,去闻闻那家乡里的烟火气。

  草堂百年不倒,先生遗风犹在。这几百年前的一个人,妄想用自己一己之力来改变整个王朝的败落,然后,梦想还是要有的,实不实现这是后话。

  他的理想没实现,却让整个唐王朝铭记了一个时代,他的苦闷无处发泄,却让往后青史都有了“杜甫”两个大字。

  若是杨贵妃和李白代表着大唐的荣耀,大唐的兴盛,那么这个叫杜甫的男人就代表了大唐的转折点。

  他也曾年少轻狂,打马游街,见公孙之舞,听龟年之曲,无双的才华,停在那应试落第的一刻。

  那时候的洛阳是最繁华的,衣香鬓影,笙歌不息。落在杜甫的耳边,应是极端痛苦的,七岁吟诗,少年天才,偏生停在这一刻。我在猜想,他是不是在灯花结了一朵又一朵的深夜,思虑往后。

  可那时的他哪需要忧虑如此久,父亲是兖州司马,他还年轻,他还有梦想。“裘马轻狂”不过如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时候的杜甫是不需要我们哀叹的,他的诗句全是壮志,他有一个梦想,周公之才,管仲之治。

  其实……落第未尝不好。他遇到了自己一辈子的偶像,李白。他佩服着李白,他夸赞着李白,他向往着李白。

  可他与李白完全不同,杜甫,太苦了。

  诗苦。

  人苦。

  生平苦。

  “苦之一字”,贯穿一生。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这时候的杜甫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光辉时刻。

  乱了,天下乱了。天下乱了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小官,“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向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征兵的苦楚,老妇为了家人的牺牲。

  一幕幕鲜活的呈现在杜甫面前。

  他有一个梦想。

  他拿起了笔,记录了王朝动荡,记录了这些平凡百姓的悲伤。

  苍天可能还没戏弄够他,觉得伟大的诗人需要苦难来铸造,押去长城,做了伪官。“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他还是有一个梦想,他想做一个好官,他想给这些贫苦百姓体面,要是那时候有“初心”这一个词,杜甫就是代言人。

  王朝的复还不过一瞬,做过伪官的她流落西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那伟大的蜀相成了他的梦想,可他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几间草屋,不时被风吹走茅草,孩童抢,孩童欺他,辱他。没人告诉这些孩子,站在她们面前的不是一个老人,而是一部史书。

  杜甫是一个倔强的人,即使到最后,呼喊的不过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斯蒂芬。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写道,理解别人远比审判别人更加快乐。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正在以一个审判者的目光来观察着这个世界,指出一些人的错误,从而获得内心审判者的虚荣。

  01。

  看见过一个视频,一辆救护车很急往前赶,车上应该是一个病人,这辆车拉载的是生命。

  周围的车辆纷纷让路,提现的是一个国民的素质,然而一辆白色的轿车却往前开了一下,挡住了救护车前面的路,看视频的人看在这里恐怕会破口大骂。

  然后视频继续拍,救护车拐弯了,那辆小轿车右边就是医院,它只是再给救护车让路而已。

  多么戏剧性的一个视频,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截取传到网络上,那又会引起轩然大波。

  “国人素质还是这么差,中国什么时候能更好一点。”愤青如此说。

  “这个人的爸妈是不是没有教好他——”这是普通人的心思。

  但是事情好像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在我们批判别人的时刻或许可以理解一下别人。

  我们都不是上帝,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记得人生又不是只有黑白两色,何必去不关注背后带来的影响就去恶意批判。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痛点,无论承认与否,你都在做,当一个事情出来的时候,你先想的绝对是批判而不是理解。

  02

  造成这个事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一部分来自家庭,为什么总说中国式家长呢?

  我先以我来举一个例子,我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我的要求不算很高,但也不是没有要求。

  母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父亲总是不作为,当我做了错事的时候,第一想到不是问清楚原因而是责骂,也就是批判。

  那时相比较同龄的儿童我没有零花钱,并且处于长身体的年纪在学校住宿而且吃不饱。

  不敢同父母讲的我打起了父亲钱包的注意,偷偷摸摸拿了五十块钱胆战心惊的买点别的吃。

  事情败露后母亲拿出了刀说要砍掉我的手,她认为我是错误的,但却没有询问我为什么偷拿钱。

  没有理解,只是一味的责怪。

  我后面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变成了什么事情都往心里装的人。我不再去和亲人交流我在干什么。

  我的所有他们一无所知,就比如我一直抱着手机不撒手,其实我是在码我几千字的小说,或者经营我的电子手帐。

  在他们看来就是单纯的玩手机,而我却在学医之后想经营另一份爱好和副业。

  这种只批判不理解的家庭氛围,让我造成了在家里沉默寡言的性格。

  在沉默寡言的背后,我也曾经模仿着我的父母来去批判别人,非黑即白,用自己思想去衡量别人的价值。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或者说是永久的教师,你的行为会折射在你的下一代,所以当你的孩子变成了你不喜欢的样子,其实更多的更应该想一下,是不是你让他变成了这个样子。

  03

  你听说过“投射效应”吗?就是人们经常性的出现一种错觉,习惯以内心所想,所见为标准,以此来去批判别人和分析别人,并以为别人也是这样。

  网络上有一部分“仇富族”,这些人过着普通的生活,眼界狭窄,格局太小。

  别人朋友圈分享的旅游,健身,以及昂贵的包包,分享的多了你就觉得人家在炫富。

  其实人家何尝不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难道非要和你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每日忙忙碌碌没有空闲这才是生活?只是你没有达到那种地步,你就怨恨诅咒人家,去批判人家的生活,批判人家的行为。

  这种行为很可怕,这种思想也很可怕。

  当你对一些事情的观点成为了固定的,形成的成见就像一座山难以撼动。

  每个人都像一座冰山,你所看见的只不过是表面一点,就因为这一点你就去批判他,对他抱有成见。

  你所批判小肚鸡肠的人,可能是正义满满的人。你所看不惯的事情,只是人家普通的生活。

  就像网络上发表的视频,“正能量的视频都是伪造的,都是装的。”然后就去批判这些视频,作秀,弄虚作假,却理解不了拍摄者背后的良苦用心,我们也只想把这些美好的事情带给大家。

  批判别人大多是因为你狭窄的目光。

  “她背着名牌包那她就很拜金。”

  “他忙着搞副业就是一个物质的人。”

  “他这一身的衣服一看就是个low货。”

  所以当你忙着去批判别人的时候不如去试着理解一下,即使你理解不了,那也不要随意的批判,毕竟这个也不能带给你快乐,反而会拉低你的格局。

继续阅读:第五百五十九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快穿之我逼系统改剧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