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紫桐一开完中药,淑妃忙让侍女去御药房抓药了,殷勤的很,对待她的态度也柔和不少。
侍奉在帝王身边的,惯是会察言观色,慕容鸿尚且都信任了江紫桐,且手术效果摆在眼前,她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江紫桐又道:“今日刚动完手术,需要修养一天,从明日起民女就要给公主施针灸了,连续四天,之后就是每月一次即可。”
江紫桐在方才的解说中,也提到过针灸的用处,慕容鸿等人也都知晓了,便没再细细过问。
恰巧今日是限定七日的第三天,针灸四天后,七日治疗行程就结束了。
江紫桐也算是兑现了她的承诺。
慕容鸿更是认定了江紫桐不一般,缓了缓,开口道:
“你既救治千怡公主有功,朕一定会亏待你,四日后朕定会给你一个大大的奖赏。”
“民女叩谢陛下。”
江紫桐毕恭毕敬地磕头,心中想的却是那黄金千两,陛下一定是一诺千金,这银子跑不了。
一抬头,不小心又对上来了苏璃的目光,苏璃面无表情,目光虽是瞥向她这边,却没有焦距,根本没有看她。
江紫桐微微一楞,很不习惯苏璃这么冷漠,究竟怎么回事?
慕容鸿又叮嘱了几句后,便要起驾回宫。
苏璃恭敬给淑妃行礼:“母妃,孩儿告退。”
“去吧。”淑妃脸上带着笑意。
淑妃带着众人恭送圣驾,江紫桐在人群中躬身行礼,虽然她低垂着眼眸,却能感受到别人的目光,尤其是苏璃的。
可苏璃自始至终都没有再看她一眼,便随着慕容鸿的圣驾离开了。
皇帝老儿的圣驾离开后,淑妃又和千怡说了几句话,顾及她刚动完手术,身子虚弱,也准备带着婢女们离开。
临走时,又千叮咛万嘱咐江紫桐,让她好生照顾千怡。
看着淑妃絮絮叨叨,蓦地,江紫桐就像开了窍一样,她终于知道了苏璃为何冷淡。
定是顾忌淑妃,怕淑妃注意到他的‘小动作’。
看来,淑妃早就怀疑自己和苏璃的关系了,怪不得淑妃对她总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厌烦的很,原因在这儿。
江紫桐不动声色的应是,恭送完淑妃后,一个小侍女便进来通报,说是乐娇郡主和乐贤世子求见。
原来兄妹俩人早来了,见陛下还未走,就在一直在偏殿候着,待陛下和淑妃离开后,才让侍女去通报。
千怡一听两兄妹来了,本来平躺在榻上她的,微微挣扎,“快,扶本公主起来。”
“公主,您身子还虚着呢……”侍女有些不敢,虚弱的病人似乎要躺着更好。
江紫桐见千怡漂亮的五官瞬间扭曲起来,神色有些烦躁,像是要发怒,电光火时之间,仿佛明白了什么。
忙上前去,把千怡轻轻扶起,“公主小心,可不要碰到伤口了。”
又唤侍女拿来软垫,搁放在她的后背上,用手捋了捋千怡有些凌乱的发丝,轻声道:
“公主这样子挺美,况且乐娇郡主与公主情同手足,世子殿下也颇善解人意,他们定不想看到公主下榻见客的。”
千怡沉默了数秒,不知想什么?
顷刻,她缓缓颔首:“去把他们唤进来吧。”
侍女领命躬身退出。
须臾,唐乐娇与唐乐贤俩兄妹便进了千怡的寝殿。
虽说有唐乐娇的陪伴,俩人也是表兄妹,可到底唐乐贤是男儿身,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千怡的寝殿总是不太妥当。
于是,江紫桐让婢女摆放了一个屏风,把里间隔出来,又把帐帘给放下了。
千怡没有阻拦她。
唐乐贤很自觉的就待在屏风外,唐乐娇便越过屏风进了里间。
“千怡,你怎么样,身子痊愈了吗?”唐乐娇一进来,就冲进帐帘中抓住千怡的手腕关心起来,也没行礼。
“乐娇,我没事了……”
俩人低声地交谈起来,千怡公主在唐乐娇面前,都没有自称‘本公主’。
江紫桐看得出来,俩人表姐妹感情是十分要好的,如同真正的手足。
江紫桐见状,一挥手,示意婢女都退下。
她现在不仅是千怡公主身边的大红人,就连陛下都对她刮目相看,没有婢女敢忤逆她,纷纷躬身退出。
里间便留给了俩姐妹。
江紫桐退到屏风外,见唐乐贤神色有些焦急,负手站立,身姿如松。
她轻轻福了福身,用口型说道:“世子殿下请跟民女倒外面一叙。”
唐乐贤踌躇了数秒,便抬脚随江紫桐出了寝殿。
脚步虽轻,可轻微的窸窣声还是惊动了里间的千怡。
她虽和唐乐娇在谈心,却是一心二用,正竖着耳朵聆听屏风外的动静。
不由得把话题扯到这上面来,“娇娇,你听外面是什么动静?”
唐乐娇瞥了一眼屏风,顿时有些不悦,气愤道:
“还能有谁,我哥呗,我说不让他来,他偏要跟来,还在我爹娘面前告状。”
“哦,竟有这等事?”千怡歪着脑袋,一脸好奇。
其实,她早知晓屏风外面是唐乐贤,婢女进来通报说过嘛。
唐乐娇并没有注意到千怡的敏感,而是自顾自地抱怨着唐乐贤的‘罪行’。
从唐乐贤取代她进宫见千怡开始,到他回府后,威胁她,与之谈不公平交易,最后和她一起进宫。
唐乐娇可谓是愤愤不平,把唐乐贤的各种‘罪状’都数落了一遍。
末了,还要摇着千怡的纤细胳膊,问道:“千怡,你说我哥是不是特讨厌,太可恶了。”
千怡楞了楞,不知如何答话,小声地嘀咕一句:“不讨厌。”
唐乐娇没有听清,只听到后面两个字,想当然的认为千怡是和她站一边。
话题不知不觉,就偏到了唐乐贤身上,当然多半是唐乐娇说,唐乐贤在听。
唐乐娇口口声声,对哥哥充满了抱怨,可是提起唐乐贤时,言语中又有掩盖不住的骄傲与自豪。
她这个胞兄,确实令她自豪,明明俩人流着相同的血液,却基因相差甚远。
别的孩子五岁才开始启蒙,哥哥三岁便能识得百字,六岁便可做诗,货物不用过秤,就能估出精准斤量。
笔墨字迹,看一眼便能模仿十成,听脚步,便知对方行了多少步,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