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副使、开封府尹蔡攸出班:“官家,太子现在正与辽军对峙,耶律宝光乃是辽国名将,虽然不敌太子战败,但是实力犹存,这时如果将太子调走,何人能挡耶律宝光?
何况中山距离太子之处四五百里,让太子率兵援助,是万万不能,臣以为应派重臣前去传旨,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然后将中山、太原周围的禁军、厢军、乡军全部组织起来,全力阻击辽人。
然后再选良将率军远征中山与太原。王大人所奏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请官家三思。”
徽宗皇帝眨巴眨巴眼睛心说:把太子调走何人挡耶律宝光确实是个问题,那谁去中山和太原呢?
“何人可去中山与太原?”
蔡攸道:“童贯大人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可以去太原,臣在保举吏部尚书杨龙杨大人领兵前往中山,中山与太原两地各有禁军、乡军、厢军数万,实力雄厚,坚守一个月不成问题,可给大军前往二地助战赢得战略时间。”
徽宗皇帝心头一松:“嗯,很好很好,就依爱卿之奏,童贯、杨龙。”
这两人正支楞着耳朵听着呢,心里正暗骂蔡攸,忽听到皇帝召唤,不得不硬着头皮出班。
相比较而言,童贯那还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心里还有些底气,而杨龙杨尚书就是一个文官,从来没带过兵打过仗,现在让他去中山,想起来,这位老尚书腿肚子就转筋。
徽宗皇帝不管两人心里想什么,食君之禄,忠军之事,现在就是你们出力之时。
“两位爱卿意下如何?”
童贯道:“启禀官家,救兵如救火,臣以为不如由臣直接带领大军赶往太原,与辽军拼个你死我活。”
童贯什么意思?这么的忠君爱国?
拿着皇帝的圣旨前往太原,属于是轻车熟路,用不了几天就到地头,而带领大军前往,那可就不是几天的事儿。童贯这是变相的不想去,但是说的却是忠肝义胆,这就让徽宗皇帝很满意。
而那杨尚书却心中大骂:童贯!老贼!既然如此,老夫就不行吗?
杨尚书道:“官家,臣以为童大人所言极是,臣也愿率领禁军直接赶往中山,与辽军拼个你死我活,绝对不让辽军占领我大宋一寸土地。”
徽宗龙颜大悦:“好好好,两位爱卿真乃国之栋梁也,兵部、枢密院,你等速速准备,明日一早登台摆帅,两位卿家各领十万进军赶奔中山、太原。”
谁领兵定下了,谁先期带着圣旨赶奔二地稳定军心给二路大军争取时间,这回文武大臣都成了哑巴。
谁都明白,这跟带兵去不同,带兵过去需要时间,去传旨属于直接跟辽军开战,太子能打胜击溃辽军,别人也有这样的好运气?
大殿上鸦雀无声,人人都当金佛。
没人说不行,徽宗再次点名:“枢密院?”
王黼心说:当个枢密院使容易吗?
皇帝叫不敢不现身啊,一边挪动脚步一边想办法,一分神,脚下一个没注意,扑通一声就摔倒在地,顿时昏死过去。
金殿上顿时大乱。
徽宗气急败坏的喊道:“抬下去,传御医。”
别管王黼是真昏还是假昏,眼前这一关都过去了。
王黼这个枢密院正使昏遁不怕,还有枢密院副使啊。
谁是副使?
蔡攸。
蔡攸迈着八字步上场,要是再有两撇狗油胡,就跟狗头师爷没两样。
蔡攸道:“陛下,臣以为这先期赶去中山与太原之人,熟悉辽人作战技法之人为最佳加首选,再手持官家圣旨,必能调动所有人,成功阻击辽人的进攻。”
徽宗道:“爱卿可有人选?”
蔡攸道:“洺州防御使种师道可去太原。”
徽宗略略一想:“准奏。何人去中山?”
蔡攸道:“请太子殿下命兵部侍郎,此战的行军司马、临时先锋官武值前往中山督战,必可保中山无恙。”
一人出班:“官家,太子与辽人大将耶律宝光对峙之中,将武值调去中山只怕不妥。”
说话之人非是旁人,正是威远节度使朱勔。
这位可是徽宗皇帝的宠臣,花石纲就是这家伙搞出来的,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并逐年增加。政和年间,在苏州设置应奉局,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
蔡攸立即正色道:“朱大人此言差矣。”
朱勔没想到蔡攸会这么不给面子,干脆板着脸道:“蔡副使有何高见?”
蔡攸道:“太子击溃二十万辽军,斩杀辽军十万精锐,大大打击了辽人的气焰,辽人战不胜太子,才搞出一个兵出太原与中山,其目的还是要对付太子。
所以,中山、太原打的越好,守得越稳,太子那边就会更加牢不可摧。
兵部侍郎武值的战绩无需本官再多讲,最重要的是他与辽军大战,熟知辽军的底细,他去到中山,还可与太子遥相呼应,坚守到杨尚书率领大军到达中山绝无问题。
本官以为,稳住中山,对太子而来,有百利而无一害。
何况,只是临时调武侍郎前往,只要杨尚书准时到达,武侍郎自可再次前往太子处,他已经了解中山的战况,对于如何击溃辽人的狼子野心,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转身面向官家行礼:“请官家三思。”
一老臣出列:“臣李刚复议。”
一官员出列:“臣张所复议。”
••••••
稀里哗啦出来十几位大臣支持蔡攸的提议,就让徽宗龙颜大悦:“好,就依众卿家所奏。”
一锤定音,几家欢喜几家忧。
吏部尚书杨龙回到自己的府邸,唉声叹气啊。
大娘子就急忙上前:“老爷因何唉声叹气?”
杨龙道:“官家命老夫领兵出战中山,对抗辽军。”
大娘子脸色大变:“老爷,你何时带过兵啊?”
杨龙郁闷道:“国难当头,老夫不得不去,只是老夫何时领过兵?这蔡攸实在是令人生气。”
大娘子恼怒道:“这个蔡攸真不是个东西?老身这就去他府上训斥与他。”
杨龙一摆手:“骂他何用?你骂他,这岂不让所有人都知道老夫不愿意领兵出战吗?传到官家耳中,岂不是祸事。”
大娘子急得团团转:“老爷,你就是个文官,怎么会打仗啊?这一去岂不是去送死?”
此时在家的几个儿子都听说了,急忙跑出来,听说自己老子要领兵打仗,那都是惊得目瞪口呆。
杨四公子道:“爹,您带兵打仗,这不是给辽人去送菜吗?”
气得杨龙抡起拐杖就打:“你这个不孝逆子,赶快滚。”
杨四公子急忙闪一边:“爹,我给你出个主意吧,你不是说那左右侍郎是爹的左膀右臂吗?现在正是他们出力之时,看他们谁才是你真正的左膀右臂,你也正好选一个接班人。”
杨龙手中的拐杖就在地上重重一顿:“嗯,你这小子这回倒说了回人话,好!你拿我的帖子速速到左右侍郎府,把李千山和王德找来商议。”
再说吏部左侍郎李千山回到自己府中,也是双眉紧皱啊,侍郎大娘子就奇怪了。
“发生何事?您为何如此紧锁双眉?”
李千山道:“辽军派遣两路大军攻取中山与太原,蔡攸大人上奏,让童贯和杨龙二位大人领兵出战。
那童贯大人也就罢了,曾多次领兵经验丰富,而杨龙大人可是从来没领过兵啊。杨大人领兵出战岂不是羊入虎口?”
侍郎大娘子很是震惊:“这未免太儿戏了吧?”
说话间,李大少和李大小姐并肩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