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雅加达的工厂里,威廉扯着领带,额头上的汗珠不断往下淌。他面前站着十几个印尼工人,个个面带不满,旁边还有个当地翻译在焦急地比画。
"我已经解释第三遍了!“威廉用英语大声说,”质量检查是为了你们好!"
工人们无动于衷,其中一个年长的干脆盘腿坐在地上,闭上眼睛开始祈祷。
"他们在做午祷。"翻译小声对威廉说,"这个时候不能打扰。"
威廉气得直跺脚,掏出手机给陈凡打电话:"陈生,这边完全进行不下去!工人们根本不听指挥!"
电话那头的陈凡正在越南机场准备飞往印尼:"具体什么情况?"
"就是...就是..."威廉语无伦次,"让他们按标准流程操作,他们说这样不舒服!让他们准时上班,他们说要看心情!今天更离谱,突然全都坐在地上祈祷!"
陈凡在电话里笑了:"威廉,你忘了我们当初在越南的教训了?"
"这不一样!“威廉几乎在吼,”越南人至少还讲道理,这里的人完全没法沟通!"
陈凡抵达雅加达时,威廉已经在机场等了两个小时,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
"陈生,我真的尽力了。"威廉哭丧着脸,"但是这里的情况太复杂了..."
陈凡拍拍他的肩膀:"走,带我去工厂看看。"
工厂里的情形比威廉描述的还要糟糕。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机器有一搭没一搭地运转着,地上散落着各种零件。
"看到没有?"威廉指着生产线,"效率只有国内的百分之四十!质量合格率才百分之六十!"
陈凡没说话,在车间里慢慢转悠。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工人们虽然看起来散漫,但彼此之间经常有说有笑,关系似乎很融洽。
中午休息时,陈凡让威廉去买了几大箱水果和点心,在车间空地上摆开。
"来,大家都来吃点东西。"陈凡用刚学的印尼语招呼工人们。
工人们迟疑地围过来,眼神中带着警惕。
"别紧张,"陈凡笑着比划,"我就是想跟大家聊聊天。"
通过翻译,陈凡了解到,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同一个村庄,很多人还是亲戚。在他们的观念里,工作不只是赚钱,更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那个总对我们吼的洋人,“一个工人指着威廉,”他根本不懂我们。"
威廉刚要发作,被陈凡用眼神制止了。
下午,陈凡做了一个让威廉大跌眼镜的决定:停产半天,开茶话会。
"陈生!你疯了吗?"威廉急得跳脚,"现在产能已经跟不上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陈凡淡定地说。
茶话会上,工人们起初还很拘谨。但当陈凡让马师傅展示他那些"土发明"时,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这个是用摩托车链条改的传送带,"马师傅比划着,"坏了特别好修。"
工人们好奇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甚至提出改进建议,说可以用当地特有的藤条代替某些金属部件。
"看见没有?"陈凡对威廉说,"他们不是不认真,只是需要被尊重,需要参与感。"
第二天,陈凡宣布成立"改进小组",让工人们自己选举代表,参与生产流程的优化。
"可是..."威廉还想反对。
"试试看。"陈凡说,"给他们一点信任。"
令人意外的是,改进小组提出的第一个建议竟然是改变工作时间。
"我们习惯早起,"工人代表说,"能不能把上班时间提前一小时?这样中午最热的时候可以多休息一会。"
威廉刚要反驳"这不符合标准化管理",陈凡已经点头同意了:"好,就按你们说的办。"
更让威廉吃惊的是,调整工作时间后,工人们的出勤率反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明显提升。
但这只是开始。随着深入了解,陈凡发现印尼工厂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管理,而是供应链。
"这些原材料质量太差了。"马师傅拿着一批刚到的零件直摇头,“比越南的还差。"
阮文雄正好来印尼考察,看到这情况说:”我们越南的供应商还不错,要不要试试?"
"远水不解近渴。“陈凡摇头,”我们要在当地培养供应商。"
说干就干。陈凡带着技术团队,开始走访当地的零部件厂。情况比想象的还糟糕:设备老旧,工艺落后,最重要的是,厂主们都安于现状,不愿意改进。
"这样不行。“跑了三天后,马师傅累得直喘气,”得想个办法让他们看到好处。"
陈凡想了想,决定来个"现身说法"。他邀请这些当地厂主来参观启明的印尼工厂。
当看到工人们改进后的工作效率,看到高质量产品带来的溢价,几个年轻厂主动心了。
"我们...我们也能这样吗?“一个橡胶件厂老板怯生生地问。
"当然能!"陈凡立即派马师傅去他的工厂指导。
马师傅在橡胶厂待了一周,只做了些小改进:调整了硫化时间,改进了模具设计。结果成本降了百分之十,质量却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消息传开,来找启明帮忙的当地供应商越来越多。陈凡来者不拒,全部免费指导。
威廉看着不断增加的支出,心疼得直抽冷气:"陈生,这些都是成本啊!"
"这是投资。"陈凡说,"等整个产业链水平提高了,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果然,两个月后效果开始显现。当地供应商提供的零件质量明显改善,成本还下降了。印尼工厂的产能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个意外。一天深夜,工厂突然停电。威廉急得团团转:“完了!这批货明天就要发走!"
工人们却一点都不着急,有人甚至点起蜡烛唱起歌来。
"你们...你们不着急吗?”威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急有什么用?"一个老工人笑呵呵地说,"停电是常事。我们习惯了。"
正当威廉快要崩溃时,几个工人拿着工具往外走。威廉以为他们要下班,结果发现他们是去检修电路。
"你们会修电?"威廉惊讶地问。
"当然,"工人得意地说,"这里经常停电,我们都练出来了。"
一小时后,电来了。工人们自发留下来加班,愣是在天亮前把耽误的产量补了回来。
这件事让威廉深受触动。第二天,他找到陈凡:"陈生,我想我明白你的用意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它,而是理解它,利用它。"
陈凡欣慰地笑了:"你终于开窍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工人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应急小组",专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他们还把经验编成手册,供新员工学习。
印尼工厂渐渐步入正轨,但陈凡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他们要学习的不只是技术和市场,更是如何与不同文化共处。
这天,陈凡收到一封邮件,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来的,邀请他去非洲指导项目。
威廉看到后直摇头:"非洲?那里的情况比印尼还复杂!"
"所以更要去。“陈凡眼神坚定,”我们要把在中国、在越南、在印尼积累的经验,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回国的飞机上,陈凡看着舷窗外的云海,心里感慨万千。从北京到纽约,从河内到雅加达,启明的足迹越来越远。
但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成功的钥匙都是一样的:尊重、信任、因地制宜。
而这把钥匙,正在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