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声四起。他们承认这孩子或许有些才名,但治水,那可是经世济国的大本事,是水利、算学、人力调度的综合之学,岂是一个六岁的孩子能懂的?
楚峰没有理会那些质疑的目光,他只是挣脱王中-贤的手,径直走到了那巨大的沙盘前。
他个子太矮,只能踮起脚尖,仔细地观察着沙盘上的每一处细节。
他的目光,从那条代表着龙须河的浑浊水道上扫过,最终,落在了那段被标记为“危急”的南岸大堤上。
许久,他才抬起头,看向王中-贤,平静地问出了第一个问题:“大人,这龙须河,多久没有清过淤了?”
这个问题,问得没头没脑,让在场所有官员都愣住了。
清淤?现在火烧眉毛了,谁还管得了河底的烂泥?
王中-贤也是一怔,他求助似的看向县丞。
县丞想了想,才迟疑地回答:“回……回楚先生的话,县志记载,龙须河大规模的清淤,还是在二十年前了。这些年,朝廷拨款有限,县里财政也紧张,只是对堤坝做一些修修补补,至于河道……实在是无力顾及。”
“这便是了。”楚峰点了点头,他拿起指挥用的小木棍,指向了沙盘中的河道。
“诸位大人只知堵堤,却不知堵堤如扬汤止沸。河道二十年未清,河床早已抬高了数尺,行洪之能,怕是连过去的一半都不到。如今暴雨连绵,水量倍增,河道装不下,水自然要漫出来。这堤坝修得再高,也只是个摆设,迟早要被冲垮。”
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所有官员的心上。
是啊!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
他们只看到了洪水滔天,却没去想,为什么今年的雨水,会造成如此大的灾祸!根子,竟然是在这里!
一个所有人都忽略了的,最根本的问题,却被一个六岁的孩子,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
“那……那依先生之见,该当如何?”王中-贤的声音,已经带上了一丝颤抖的敬畏。
楚峰的小木棍,在沙盘上轻轻一点。
“治水之道,堵不如疏。眼下之策,当分三步走。”
“第一,清淤!”
他话音刚落,一个主簿就忍不住反驳道:“先生此言差矣!清淤乃是百年大计,耗时耗力,如今洪水就在眼前,哪里来得及?”
“我说的清淤,非是现在。”楚峰看都没看他一眼,继续说道,“此乃长久之策,待水退之后,必须立刻施行,否则今日之灾,来年必会重演。此为治本。”
“第二,固堤!”
楚峰的小木棍,指向了那段岌岌可危的南岸大堤。
“如今填土之法,事倍功半。需立刻征调全城所有竹子、麻绳,编成巨大的竹笼,沉入决口之处,再命人将石块投入笼中。以竹笼为基,以石块为骨,方能抵挡洪水冲刷。此为应急。”
竹笼填石!
在场的官员们,脑中轰然一响!这个法子,他们闻所未闻,但稍一思索,便觉其中大有道理!竹笼结构坚韧,又能透水,不易被整个冲走,投入石块后,重量激增,自然稳固!比单纯地倒土方,高明了不知多少倍!
“妙!此法甚妙!”县丞忍不住抚掌赞叹。
然而,楚峰接下来的话,才真正让他们感到了什么叫石破天惊。
“这第二步,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能救安平的,是第三步。”
他的小木棍,离开了龙须河,指向了县城西南方,一片被标记为“乱葬岗”的低洼荒地。
“开新渠!”
楚峰的声音,陡然变得铿锵有力!
他用木棍,从龙须河南岸一个拐弯处,一路划向那片荒地,最终,连接上了一片小小的湖泊。
“龙须河在此处拐弯,水流最是湍急,对南岸的冲击也最大。我等只需在此处,开凿一条新的分洪渠,将至少三成的水量,引向西南的洼地与野马湖。如此一来,龙须河下游的水位,必将大降!南岸之危,可迎刃而解!”
“此,方为破局之道!”
轰!
整个后堂,安静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楚峰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震得头皮发麻,心神俱裂!
清淤,是为治本!
固堤,是为应急!
开渠,是为破局!
三策并举,环环相扣!既有长远规划,又有应急之法,更有破局的雷霆手段!
这哪里是一个六岁孩童的见解?这分明是一套足以写进水利教科书,让天下所有官员都顶礼膜拜的治水方略!
“可是……开凿新渠,工程浩大,怕是需要数万民夫,数月之功啊!”县丞颤声说道,他说出了所有人的担忧。
楚峰却只是淡淡一笑。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此刻,全县百姓皆在生死边缘,何愁无人可用?大人只需登高一呼,告之百姓,此渠乃是救命之渠!挖渠者,可活!不挖者,皆死!再许以重赏,凡参与挖渠者,赈灾粮加倍,免徭役三年!”
“生死之前,百姓的力气,会超乎你们的想象!这条渠,不需要精雕细琢,只需挖通,让水能过去即可!我料,三日之内,必成!”
王中贤死死地盯着沙盘上那条由楚峰画出的救命之渠,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猛地一拍桌案,那巨大的声响,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传我将令!”
“所有官吏,分头行事!县丞,你负责组织人手,按楚先生之法,制作竹笼,加固大堤!主簿,你立刻张贴告示,发动全城百姓,青壮自带锄头铁锹,去西南乱葬岗集合!典史,你立刻打开官仓,凡参与挖渠者,管饱!顿顿有肉!”
他转过身,面向那个依旧站在沙盘前,神情淡然的六岁孩童。
在满堂官吏震惊的目光中,王中-贤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袍,对着楚峰,深深地,深深地鞠下了一躬。
“楚先生,请受王中贤一拜!此非为我,乃为这安平县数十万生民而拜!”
王中贤这一拜,拜得石破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