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门射戟(历史典故)】
辕门射戟,读音:yuánménshèjǐ;是历史典故,最早出自《三国志·吕布传》,吕布为了阻止袁术击灭刘备所使的计谋。后来罗贯中将这个典故改编为脍炙人口的“吕奉先射戟辕门”,也就是《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是三国名将吕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战争。
【背景】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袁术率军攻打徐州,袁术写信给吕布,许诺送上二十万斛大米,诱使其袭击下邳,袁术因此打败了刘备,占领了徐州广陵等地。为了夺取徐州,袁术又煽动吕布部将郝萌发动兵变,但在吕布大将高顺及时平定了郝萌的叛乱,为此,袁术害怕吕布危害自己,就为儿子向吕布女儿求婚,吕布答应了,解除后顾之忧后,袁术再次将剑锋指向刘备。
【过程】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术派大将纪灵带领步骑共三万多人马征讨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手下将领说:“将军您一直想除掉刘备,如今可借袁术的手除掉他。”吕布说:“并非如此,袁术如果占据了小沛,就会联合北面泰山一带的部队,我们就会被袁术所包围,我不能不去救刘备啊。”于是领步兵千人、骑兵二百,飞速赶往小沛。纪灵等人听说吕布前来援救刘备,只好收兵,不敢轻举妄动。
吕布在离小沛西南一里的地方扎下营寨,派卫士去请纪灵等将领,纪灵等人也请吕布一起饮酒。吕布对纪灵等人说:“玄德,是我吕布的贤弟。如今他被诸位所围,我特意赶来救他。我吕布生性不爱看别人互相争斗,只喜欢替别人解除纷争。”吕布命门候在营门中竖起一支戟,说:“诸位看我射戟上的小支,如一发射中,诸君当立即停止进攻,离开这里,如射不中,那你们就留下与刘备决一死战。”他引弓向戟射出一箭,正好中了小支。诸将大为震惊,夸赞说:“将军您真是有天神般的威力呀!”第二天,吕布又与诸将欢会宴饮,然后各自回兵。
【影响】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术派手下大将张勋、桥蕤等人同韩暹、杨奉合兵,率几万步兵骑兵,分七路进攻吕布。当时吕布只有三千兵力,四百匹马,但在谋士陈珪、陈登的相助下,策反韩暹、杨奉反戈一击,大败袁术大军。
【文学描写】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中描述了这个事件,大致与正史相当,但纪灵的兵力由三万变成十万,以及多了吕布提纪灵如提童稚的剧情。
【评价】
李渔:“布一生只掷戟与射戟二事,真风流千古。”
钟敬伯:“徐州解危急,以戟为卜,实是显长技于袁、刘,慑服其心,真三国枭雄也。”
毛宗岗:“鲁仲连聊城一矢,难为了燕将,只为得一边;不若吕奉先辕门一箭,却不难为纪灵,是两边都为。”
林畅园:“吕布一武人,不料亦有此深沈之几,蕴藉之度。”
蔡东藩:“若吕布为反复小人,始依备,继袭备,后复和备,始终误一贫字,安望有成。但观其保护备家,不屑淫掠,至射戟一事,更为刘备排难,此亦未始非豪侠所为。后之朝亲暮仇者,且不布若,可胜慨哉!”“一箭能销两造兵,温侯也善解纷争;辕门射戟传佳话,如听当年嚆矢声。”[5]
《三国志通俗演义》:“昔日将军解斗时,全凭射戟释雄师。辕门深处如开月,一点寒星中小枝。”“吕布当年解备危,万军谁敢效公威?早知“大耳”全无信,悔向辕门射戟时。”
相传豫州有镇州之宝,豫州神鼎。历史事实说明此时是真实存在的。
豫州神鼎-小说《再扶汉室》段落豫州神鼎,是成刚小说《再扶汉室》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道具”,也是小说矛盾集中反映的焦点之一。大禹治水之后,传说制作了豫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雍州、荆州、梁州、并州九鼎象征着国家,在编年体史书《左传》中有着一些描写,特别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来。根据后来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描写秦国灭了东周残存的政权之后将九鼎搬回秦国,只有其中的豫州鼎沉没在泗水当中,这当然像个传说一样,但是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却是极大的。所以在小说《再扶汉室》中豫州鼎由于有了这层深意,就被赋予了“豫州神鼎”的美誉。而且在后来直接影响到大磐帝国政治命运的“局阳起义”过程中,“豫州神鼎”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那就是熔鼎事件。
【相关原文】
烈公别了二灌,先回局阳,将出徐霭回书,付成方窥之。书曰:“局阳之北,泗水之南,有丘如釜,掘之可也。”烈公三人觅之,果见釜丘,亲奋斧凿,初现鼎耳,仁符绳穿鼎耳,负肩引之。力尽不能起。成方去冠束腰,援绳大喝,绳断而鼎如故。仁符曰:“神鼎天物也,强秦尚不能撼。常人之力岂能逾之。不如上报朝廷,亦得万户侯。”烈公然之。又曰:“久闻神鼎之威,尚未细窥之。”但见鼎耳展如鹊翼,有周篆铭:胡虏百年运,再扶汉室兴。
烈公大惊曰:“周代之物,怎知汉室,明白乃新镌也。必是徐云之计。”仁符曰:“何不剔去之?”烈公曰:“镌之甚深,何以去之?”成方曰:“可另作回书,易北为南,使徐云以为弟误,仓促之间,必来动迁神鼎,以合弟意。我等伏于道,徐云可获。”烈公从之,田成方仿迹伪书,送与徐云。
徐云自以为得计,出书观之,却见霭书:局阳之南。云恐烈公掘之不得,连夜亲引二壮仆潜至局阳之北,欲掘之南移,嫁祸烈公。忽丘后有人大笑曰:“神明之物,何必夜掘?”徐云大惊,视之,乃烈公也。云欲走,仁符止之曰:“县公之来,犹未答之。”云曰:“汝敢擒上官乎?”仁符曰:“缚汝如缚一狗耳。似汝这般手段,耻言擒耳。”烈公喝曰:“汝题反诗于鼎,反坐罪于我等。”云曰:“汝不贪莫大之功,怎能私窥回书?”烈公曰:“朝廷明诏,反物所出,十里皆斩。局阳十里之民何罪?”云语塞。
烈公鸣鼓召来十里之民,大声曰:“豫州神鼎出于局阳,鼎文再扶汉室,朝廷以为反物,将斩十里之民,尔等速去,一应吾自当之。”数中有乡人李利、张达叫曰:“神鼎谶语再扶汉室,我等何不应之?”徐云大声曰:“乃我所镌,固非神谶。”烈公叱曰:“神鼎重器,暴秦尚不能屈,岂尔等所能镌?”云笑曰:“作谶自应,死固宜然。”
成方、仁符曰:“碌碌于太平之世,佼佼于风云之际。朝廷访鼎,欲镇东南王气,如此公门,怎容豪杰之志?”又有一女大声曰:“汉室不振,虽有亿万之富,不过胡虏一家奴。我虽女流,不愿作昭君之流涕也。”视之,乃厉偃之女。
烈公曰:“既如此,容申一言,高祖斩蛇开基,纵横天下。不想磐奴来攻,夺了江山。猛虎之法、木偶之民。吾等汉血夏骨,承五帝之灵,恢复锦绣,拯救大难。”众皆应之,气势极壮。
烈公自称太平将军,众曰:“既再扶汉室,何不自称汉王?”烈公曰:“炎汉克秦,属火德而立天下。火德之壮者,烈也。汉不过刘氏旧号,乃逆贼项某所封,犹存辱义。吾等奋起,非为刘氏复辟,乃为黎庶讨旧物耳。岂能囿于汉号,国虽称烈,心犹存汉。”田成方为都尉,仁符、厉德为先锋。吸纳流亡,声势大震。
烈公环顾大军,面有不悦,成方曰:“众望归于主公,奈何复忧?“烈公曰:“将士所执者,皆为耕锄之具,怎能攻御?是以忧也。”成方笑曰:“此事不难,天予主公,奈何不纳?”烈公曰:“胡虏踞华以来,尽销锋镝,何来尺寸之兵?”田成方指豫州神鼎,笑曰:“此兴汉之武库也。若化神鼎,可铸刀枪无数。”烈公曰:“此兴汉神物。正欲假之以招四方豪杰,岂可自毁?神鼎一解,王气必泄。”田成方曰:“汉兴之举,在乎民心。神鼎没于泗水,已逾数世,今乃得出,正是天意之眷。若不化鼎铸剑,不过太庙之一偶。若能化之,正如武库之启,发付三军,汉室有望。”烈公闻之,喜曰:“朱虚殊见,敢不如命。”即命善匠建炉,化鼎铸兵,不消数日,刀枪造就无数。又锻精甲数副。
【文学介绍】
豫州神鼎”矛盾集中在如下3个方面:
1.对“豫州神鼎”的出现放在县令徐云和亭长景仁成的斗智斗勇上,这就强化了集中笔墨重点描写突出矛盾的需求;
2.将“局阳起义”和“豫州神鼎”联系在一起,而“豫州神鼎”被县令徐云刻上“胡虏百年运,再扶汉室兴”,这和朝廷法律“朝廷明诏,反物所出,十里皆斩”是一个冲突矛盾,成为局阳起义的导火索;
3.“豫州神鼎”本身也成为局阳起义的资本,对于融化神鼎、铸造兵器这个论述,田成方的话“此兴汉之武库也。若化神鼎,可铸刀枪无数……汉兴之举,在乎民心。神鼎没于泗水,已逾数世,今乃得出,正是天意之眷。若不化鼎铸剑,不过太庙之一偶。若能化之,正如武库之启,发付三军,汉室有望。”也成为起义的号角。原小说有版本为:豫州神鼎被打捞之后,作为统治阶级的大磐帝国命令将神鼎押往神都,在押解的路上爆发了“局阳起义”。修改这段,小说作者成刚将笔墨集中在对“豫州神鼎”这个矛盾综合体上。
小朱虚田成方在泗水局阳取出豫州神鼎,原本就蕴含着两个重要的文化信息,那就是:东南方有王气,这是一个从秦朝就遗留下来的谶语,而且在《再扶汉室》中被打造成反抗暴政的“政治性预言”,第二个文化信息,豫州神鼎在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沉没地点恰恰就是泗水,这和《再扶汉室》景仁成、田成方所居住的彭城郡很接近,这样写就显得很自然,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起义所需的兵器来源居然就是融化神鼎所打造的精良兵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但是细细的想一想,“豫州神鼎”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它的神奇的地方就是能够匡扶正义,而“再扶汉室”的最本质的核心也就是这点。所以《再扶汉室》作者成刚安排这样的桥段描写,既是照顾到小说写作时的情节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是凸显了《再扶汉室》浓重的文化色彩。
小朱虚田成方在泗水局阳取出豫州神鼎,原本就蕴含着两个重要的文化信息,那就是:东南方有王气,这是一个从秦朝就遗留下来的谶语,而且在《再扶汉室》中被打造成反抗暴政的“政治性预言”,第二个文化信息,豫州神鼎在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沉没地点恰恰就是泗水,这和《再扶汉室》景仁成、田成方所居住的彭城郡很接近,这样写就显得很自然,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起义所需的兵器来源居然就是融化神鼎所打造的精良兵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但是细细的想一想,“豫州神鼎”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它的神奇的地方就是能够匡扶正义,而“再扶汉室”的最本质的核心也就是这点。所以《再扶汉室》作者成刚安排这样的桥段描写,既是照顾到小说写作时的情节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是凸显了《再扶汉室》浓重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