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淳说完,有些怀疑自己这个像个暴躁兔子一样的弟弟是否真的理解了他的话,他语气中带着怀疑地问道:“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许鸿还没来得及回答,许韶就插话道:“明白。”
这话一出,许淳和许鸿都看向了许韶,只见许韶认真说道:“答题时,若是精神一昧地放松,就很难进入状态,或许会因为过于放松而没法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所以适当的紧张可以让人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对吧,淳哥儿?”
许淳连连点头:“没错,大哥,我就是这个意思。”说完他又看向许鸿:“鸿哥儿,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许鸿觉得许淳唠唠叨叨的,不耐烦地应道:“知道知道。”
其实要说许淳不紧张吧,他也还是有一点点紧张,他担心如果考不上的话就还得继续学三年,那样的话岂不是会耽误他拓展业务的进度。但说太紧张,他也不是非常紧张,毕竟这比起决定人生基本方向的高考来说,还只是一个小case。
许家三兄弟三个人坐在烛光下,细细地分析着解试可能会出的题目,他们从猜测考官的可能人选,到分析哪位考官喜欢看什么书、可能会出哪本书上的题。
这样凑着脑袋仔细地商谈了好几天之后,许淳竟觉得自己和许鸿的关系拉近了一些。
许淳心道,应该不是我的错觉吧,我这样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五好青年,但凡跟我多相处一段时间,就能发现我身上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优点了吧。
解试那日,许韶起得比平日更早了些,他担心许淳又会睡到很晚,便在洗漱之后就去叫了许淳,盯着他起身了之后,才回了自己的院中继续整顿东西。
考试时,应举人都在各自的座位上落了坐,各个官差手脚利落地将试题发了下去。许淳进到考场时心绪还有些波动,毕竟经过高考之后,像这样重要的考试他就没有再经历过了,这时看见这么正式浩大的排场,不禁心跳加速。
考试开始后,许淳摊开卷面,他先将每个题目都浏览了一遍,做到对要考什么内容心中有数,又开始规划出构思、答题所需要的时间。
第一场考试考的是大经义三道,第一道的题目是“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许淳一看这句话,马上就记起来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微子篇,这句话是选自子路的一句话,其全文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许淳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在《论语》中,比起单独的独白,许淳更喜欢这样的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子路与孔子同行,路上他落在了后面,自己遇见了一个老人。老人当时正用手杖挑着耕田的用具担在肩上,于是子路便问老人说:“您见过孔老先生吗?”
老人说道:“你这种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知道你说的孔老先生是谁啊。”老人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子路和孔子这种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行为十分不满。
老人说完话之后将手杖放到一边,然后就去耕田了,子路拱手站在一旁。老人干完农活儿后,留下子路在他家过夜,还杀了鸡做了饭给子路吃,又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且将老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居避世的人”,并且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然而等子路到了见到老人的地方,老人却已经离开了。
子路根据老人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心中有所悟,便说道:“不出来做官就没有君臣之义。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除的;君臣之义,又怎么能废除呢?想要洁身自好,却违背了君臣之义。君子出来做官,是要履行君臣之义的。良好的道德秩序不能实行,这我们早就已经知道了。”
许淳的牙齿不经意间咬上下唇,他盯着试题上的题目,思索着该从哪个点来破题。他闭眼沉思了半晌,突然间灵光一闪,许淳忙从笔枕上拿起毛笔,提笔在答卷上写道:“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定好了基调,接下来就靠着一支妙笔来扩充了,许淳下笔如有神,没用多久就洋洋洒洒地写完了第一道。
接下来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题目也都中规中矩,一道仍是节选自《论语》,另外一道则选自《孟子》,许淳在答第一题之前就扫了这两个题目两眼。
他向来擅长三心二意,在一笔一划地用馆阁体答着第一题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起了第二题和第三题的论点了。
考场之内静悄悄的,只能听到毛笔在纸上划出来的细密的声音,许淳从一开始的心绪波动到心情渐渐平静下来,直到后来写着写着,完全沉浸到了答题的氛围之中了。
坐在自己座位上的应举人,有年纪尚小第一次参加解试的,也有参加了好几次经验条爆表的,但不论是哪一种,每人学子都无比看重这次解试,寒窗苦读数十载,等的就是三年一次的这个机会。
·····················································
作者有话说:
“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摘自朱熹对我文中提到的那段话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