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叛乱的消息不断传开,虽然有人高举起义的大旗,但实际上还没有任何成了气候的叛军。
他们的做法,还是和寻常百姓叛乱没什么区别,甚至还称不上是叛军。
这也是难得能让元和帝稍微松一口气的地方,那就是那些世家暂且还没有掺和进去。
那些世家若是掺和进去了,绝对没有如今这般简单。
至少,那些叛军就不会这般松散。
世家也不是傻子,虽然乱世出枭雄,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利益,但如果可以选择,太平盛世还是更加稳妥。
元和帝虽然并非明君,但也非亡国之君。
北边叛乱太过散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镇国公也打得很憋屈。
他一大把年纪了,还是第一次遇上这么难打的仗。
说得难听点,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他还不如真刀真枪跟匈奴打一仗。
虽然他没把握赢,但起码不会这般憋屈。
北边叛乱尚未被镇压,南边同样也是怨声载道。
元和帝依然不愿意收手,他还是想收齐南边的赋税。
就连北方的赋税他也没有放弃,他曾给镇国公一道密旨,令他在叛乱平息之后,把北方的赋税给带回京城。
镇国公当初收到密旨时,差点恨不得自己也马上死在任上。
元和帝的命令,是半点不给人活路。
密旨的消息并没传开,知道的只是寥寥数人,不然那些世家可不可能坐得稳。
北边的三大世家在这场叛乱之中,虽然不曾帮叛军,但对朝廷的军队也是权当做没看到一般。
没捣乱但也不配合。
那些世家在北边一样有不少的田地,他们同样不想缴纳赋税。
虽然那些赋税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没人愿意放弃已经到嘴的肥肉。
牺牲几个微不足道的百姓能够换取一年的赋税,对于那些世家来说,实在是件好事。
正常人都会以为,叛乱镇压之后是安抚,那些赋税肯定就取消了。
谁也想不到元和帝不按常理,他压根不愿意放弃赋税。
他那空虚的国库,让他去后宫的兴趣都变少了。
少去后宫之后,元和帝的身子骨比先前强劲些,他倒是当真开始相信那些御医的话了。
御医先前就说需保重身体不能过于纵欲,但先前元和帝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美人当前,他哪里还有心思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更何况,那些御医的话就是在提醒元和帝,他已经老了。
身为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最担心的就是有人说自己老了。
匈奴大汗的例子还摆在眼前,他越发忧心自己。
如今匈奴那边也乱成了一锅粥,匈奴大汗虽然还没死,但也只能算吊着口气。
他下边的那些孩子为了争权夺利,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没有半点兄弟情义可言。
元和帝担心的不仅仅只是自己迟暮,还有他那些儿子们。
身为他们的父亲,他太了解自己那些儿子了。
没有一个省油的灯,若是他们上位,那他其他的儿子说不定都得陪他一起死。
从前夺嫡时,他也是恨不得自己那些兄弟全都死干净,少给他添乱。
可当他的儿子也开始夺嫡之时,他却总想着继任之君能够容得下自己的兄弟们。
不至于让他前脚刚走,自己那些儿子后脚就追了上来。
何其讽刺,自己做之时只觉得寻常,换成自己儿子仿佛就成了十恶不赦。
元和帝总想着自己的儿子能够兄友弟恭,却不想想自己当初是怎么做的。
有这么一位父皇以身作则,那些皇子们又怎么可能兄友弟恭。
能够做到面和心不和,已经是他们为了敷衍元和帝做出的最大的努力了。
真要让他们做到兄友弟恭,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为难。
舒明蓁和钟离修也一直关注着北方叛乱最新的消息,甚至还在往北方送东西。
钟离修纯粹是为了那些百姓着想,舒明蓁则是担心战火蔓延。
大半个月过去,镇国公镇压叛乱一事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
元和帝每次收到那些消息,必定大发雷霆。
他只想速速解决叛乱一事,免得当真到江山动摇。
可一切都并没如他的意,甚至叛军已经开始集拢。
北边百姓不配合,谁都想活下去,在朝廷给出态度之前,那些百姓都不愿意朝廷的军队能够赢。
朝廷的军队镇压非常暴力,所到之处几乎寸草不生。
但朝廷口中的那些叛贼,却是那些百姓的亲人。
比起走到哪抢到哪的朝廷军队,他们更想要自己亲人好好的。
镇国公也并非希望事情如此发展,只是朝廷拿不出粮草来,他也没有办法。
手下的兵还需要行军打仗,他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上阵。
京都大营那些兵,多数也并非他们能够管得了的。
甚至还有人在行军过程中,强抢良家妇女。
镇国公每次收到手底下人报上来的消息,都恨不得叛贼能马上来刺杀他。
只要他死了,就不用再来考虑这些让他为难至极的事。
那些兵士一个个桀骜不驯,本来是来镇压叛乱的,倒是让更多百姓不满,加入了叛乱之中。
北边的情况越裹越乱,元和帝终于意识到不能这般下去。
但已经迟了,南边也开始出现叛乱了。
元和帝为了北边大军的粮草,南边赋税征收时更加暴力,甚至直接去往百姓家强抢。
官民之间的冲突只要有了一起,就会如同落在柴禾堆里的火星子,马上就能着起来。
北边的叛乱尚未解决,南方又开始乱起来,元和帝这下是当真开始头疼了。
原本那十万大军,就是难得凑出来的。
大顺边境并不安稳,多数军队都在戍边。
那些军队其实是不能动的,最多就是像靖安侯那样,配合一下官府行动。
可若是像靖安侯那般看似配合,实则什么都没干,元和帝也拿他没办法。
南方局势紧张起来,所有的书院也不得不停课,让学生们暂且归家。
眼瞧着南方也要步北边的后尘,舒明蓁也是连日以来都觉得头疼。
她来大顺才不到两年,平和的生活眼瞧着就要结束了。
当南方也开始出现叛乱的消息传回京城,元和帝不得不下发圣旨,减免赋税。
这时候实在是已经太迟了,那些百姓都已经听不进去了。
比起朝令夕改的圣旨,他们更想要那些粮食。
百姓们已经斗红了眼,根本听不进去朝廷那些人的话了。
他们只觉得,朝廷根本就不顾他们的死活,压根就没想让他们活下去。
百姓们平日里努力生存,不过是想好好活着而已。
在如今这边不好的年程,朝廷还强制征收赋税,明摆着是不想他们活着。
南方的叛乱比北边更加麻烦,因为南边读书人多,稍微一有风吹草动,就有人借机点火,混淆视听。
江南士族多书香门第,同样也多豪强。
上半年的商税,其实就已经让多数人不满。
那些世家豪强混杂在其中煽风点火,也不是当真希望这天下大乱,不过是想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已。
元和帝也清楚此事,可他已经控制不住事情的发展了。
他开始迁怒与靖安侯,觉得若不是靖安侯不够配合那些府兵征收赋税,北边或许就不会乱起来。
北边若是没有发生叛乱,他也不必在南边横征暴敛。
元和帝清楚,自己在南边的行为称得上是横征暴敛。
但那又如何,这天下都是他的,合该由他来决定。
意识到一场大乱无可避免,舒明蓁趁着还没彻底乱起来,开始不断屯粮囤药。
她甚至让部分人往南疆那边去,尽可能的把那边的药材给她弄回来。
不仅仅要药材,任何东西她都不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