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愿意以嫡公主和亲,同时也还愿意给匈奴三年盐税,其实已经是带着莫大的诚意。
但匈奴始终不愿意退让,非得要求西北那三座城池。
提起疆域,是但凡有些血性的皇帝都不会愿意退让的。
老太傅正是因为清楚西北三城对于大顺来说有多么重要,才不得不拖着病体亲自上阵。
曾琏照看着老太傅,每次看到老太傅的模样,曾琏都忍不住担忧。
老太傅的身子骨越来越差,几乎已经是每日靠汤药撑着,吃药的时间比吃饭的还多。
元和帝每日都能收到西北的信,他也知道老太傅的身子骨越来越不好。
每次收到信之后,元和帝必定大发雷霆。
在这个时候谁若是撞上了,一定会很倒霉。
丽妃仗着自己一直很得宠,在元和帝发火的时候非得闹着去延泰殿内见元和帝。
元和帝本来就被殿外的动静吵得心烦,丽妃进去之后说的又还是后宫女人争风吃醋的小事,一下就让元和帝怒不可遏。
丽妃甚至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被元和帝下令禁足,并且降为了丽嫔。
虽然只降位了一级,但元和帝并没有说禁足到什么时候。
若是元和帝想不起来解除禁足,那她就会被关一辈子。
曾经风光无限的丽妃,一时之间就失去了所有的宠爱,被关在宫殿内叫天天不应。
她没有强大的家世撑腰,得宠时也仗着宠爱连皇后的面子都不给,宫里的人都被她给得罪的差不多了。
宫里人向来都是捧高踩低的,丽嫔刚一出事,她宫里那些整日巴结的奴才就想着法子找出路。
每日送到丽嫔宫里去的东西,也不再是那些精挑细选的,而是被所有人挑剩下之后才送去的。
元和帝惦记着老太傅的身子骨,哪里还有心思去惦记曾经的美人儿。
他身为天下之主,想要什么样的美人儿没有。
若是有些眼力的,他还能留着在身边时不时逗弄一番,但像丽嫔那般不长眼的,就着实无趣了些。
元和帝每日都烦不胜烦,可西北那边始终没有传来一点好消息。
除了西北那边的问题,雪灾造成的麻烦暂且压下,那些百姓都在关心新一年的粮食。
可自打皇后得知元和帝要把自己的小女儿舍出去之后,就一直对元和帝避而不见。
帝后不和,身边所有人都感觉自己的脑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搬家。
京城氛围紧张,所有人都担心什么时候会有铡刀落到自己家。
元和帝又抄了几家,可依然没法平息他的怒火。
多少年了,他多少年没有有过这么无能为力的感觉了。
元和帝非常难受,他恨不得马上能够解决掉那些阻碍他的人。
可没有那么容易,他谁也动不了,只能在延泰殿内发火。
得益于钟离修和容成蹊,不管是京城的消息还是西北的消息舒明蓁都很清楚。
当然,容成蹊的消息并非他亲自告诉她的,而是钟离修提起的。
京城容成蹊要更加了解,况且容惊羽还在京城,他能够盯着那边的问题。
容成蹊很担心自己家被想起,毕竟先前谁也不曾想到匈奴会这般狮子大开口。
从前匈奴和谈,最多就是要些东西而已,没想到现在竟然敢还想要城池。
若是逼急了元和帝,他不见得不会让自家出手。
虽然如今的大顺经不起一场战役,但更加没法接受将西北三城割让出去。
从六月中旬起一直在谈判,直到六月末也还是僵在原处。
不少读书人也非常关心此次和谈,甚至对此的关系超过了已经拖到盛夏还没举行的春闱。
谈论的人多了,知道的人也就多了。
读书人虽然很多时候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这时候,没有人不关心。
舒明泽同样也很关心和谈之事,虽然西北那边若是打起来,战火一时半会儿蔓延不到临安来,但怕就怕征兵。
若是西北那边打起来,怕是又要开始抓人充军。
三年多以前匈奴和西北军的那场战役,西北军填进去不少人,为了补上那些人,朝廷也逼着人充军。
那时候舒明诚和舒明泽都在朝廷征兵的年纪,家里人都很担心他们会被抓走充军。
好在上次西北军的问题并没有蔓延到南方,但听闻北方那边还是有不少人都被迫充军。
西北那边的战事,从来不止关系着西北而已。
所有人都在关心着西北的问题,可西北那边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七月初,匈奴开始躁动,西北边境外的那些匈奴兵开始准备攻城,但西北军依然还是一盘散沙。
就一座城池,都能弄出三个主将来。
眼瞧着匈奴就要兵临城下,大顺这边却还在忙着内斗。
舒明蓁光是听到这些消息,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那些人就好像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样,什么时候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钟离修也开始准备,若是西北那边当真起了战火,他马上就要离开。
容成蹊也给自己父亲去了信,告知了他钟离修还活着的消息。
两家是世交,又世代镇守北境边界,若是钟离修去往西北,有靖安侯府护着,处境多少会好点。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大顺和匈奴的战火不可避免之时,匈奴内乱了。
匈奴大汗有二十四个儿子,其中成年的就有十来个。
他已经年过花甲,却始终把权利都捏在自己手中,那些早已成年的儿子早就无法忍受。
这次与大顺和谈,匈奴那边也并非都是一条心。
趁着这时候,匈奴三王子夺权。
三王子夺权失败,但大汗在夺权之中受伤,势力较大的五位王子乱成一团,都想把自己的兄弟压下。
这消息传开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是天佑大顺。
眼瞧着就要打起来的时候,匈奴竟然内乱了。
也正是因为此事,大顺臣民信心倍增。
舒明蓁倒是觉得这事儿太巧合了些,和谈对于大顺和匈奴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时候那位王子夺权,像是个傻子一般。
可能够走到夺权那一步的王子,怎么可能真的是什么废物。
这般巧合的事,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推动。
早不夺权晚不夺权的,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下手,完全就是把唾手可得利益往外推,但凡是有点脑子都做不出来。
估计还是有大顺这边的人动了手,不然绝对不会有这么巧合的事发生。
意识到有人挑拨匈奴三王子的不只是舒明蓁而已,只是几乎所有人都是得利者,没有人会因为这事站出来替匈奴说话。
匈奴内部大乱,大顺也趁机提出要求。
双方如今都经不起一场战役,只能选择坐下来认真开始和谈。
匈奴使团意识到自己这方没法再像先前一样随意提意见以后,对于三王子的咒骂也越发多了起来。
可就算他们咒骂也没用,三王子本人已经死了,乱局已经造就。
老太傅在得知匈奴大乱之时,是最为高兴的。
哪怕现在局势扭转了,老太傅还是不敢放松。
老太傅依旧是和谈的主力,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大顺这边也没有先前那么好的条件了。
匈奴那边还想讨价还价,至少让大顺拿出先前的诚意来,但以老太傅为首的使团不愿意。
到最后,匈奴能够得到大顺两年的盐税,但公主不会和亲。
遣妾一身安社稷,从来都是一个王朝的悲哀。
况且公主和亲一事造成了帝后不和,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匈奴那些人也不在乎什么公主不公主的,只想再多得一些实在的好处而已。
和谈因为三王子夺权一事,倒是顺利了很多,不到七月中旬,和谈就结束了。
匈奴那边不大满意,但也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