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那边随时可能打起来,可元和帝最担心的还是赋税。
国库空虚得耗子都不愿意去,他怎么可能不担忧。
那是一国之根本,若是任由国库继续空虚下去,大顺只会有越来越大的麻烦。
抄家能解决一时的困境,可归根结底麻烦的还是那些世家大族。
定北侯府是靠着非常手段才处理了,若是换成其他家族,可就没这么容易了。
元和帝光是想想都觉得讽刺,这天下好像是他的,却又好像从来没有属于过他一样。
他处处都要顾忌着,没法让那些人听从他的。
不说那些盘亘多年的大族,就算是陆家这样的商贾世家都处理不好。
元和帝只觉得讽刺至极,但却又没有其他法子处理。
那些世家早就和大顺融为了一体,若是他想要对付他们,大顺又何尝不是伤筋动骨。
就像他对付定北侯府之前,分明一切都想得很好,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定北侯府倒下之后,西北那边的处境反而更差了。
到最后,西北的兵权还是没有收回来,说到底他也只是把定北侯府这个心腹大患给处理掉了。
好在,也算是处理掉了一个心腹大患。
匈奴也确实因为雪灾损失惨重,他们虽然陈兵在了西北那边,但却在大顺送去和谈的信后,并没有贸然出兵。
突如其来的雪灾,让匈奴也死了不少人,匈奴的大汗也不想再有更多死亡。
死了那么多的人,还有数不清的牛羊,大汗的威信其实也受到了影响。
匈奴大汗年纪同样不小,他底下那些一天天长成的王子,早就盯上了他的位置。
草原养出来的男儿性子都如同豺狼一般,只要他一有不妥,大汗丝毫不怀疑自己的那些儿子就会扑上来撕咬他。
就像当初他做的那些事一样,他的父亲年老体衰的时候,他和他当初那些兄弟同样也撕打在了一起。
最后,他成了胜利者,把他父亲和那群兄弟一同送了一程。
他掌控草原这么多年,哪怕是明知自己力有不逮,也舍不得放手。
他也不能放手,一旦稍有松懈,等待他的只能是万劫不复。
匈奴大汗和元和帝一样,都是不敢轻举妄动。
若是匈奴还像先前一样兵力强盛,大汗也不用顾忌着自己那些儿子,他早就动手了。
六月中旬,和谈的使团终于到了西北边境,准备与匈奴的人开始和谈。
舟车劳顿,老太傅到西北边境的时候已经有些不好了。
元和帝终究还是希望自己老师还能活着回去,使团还是带上了御医,同样也备上了不少的药材。
尽管如此,老太傅的身子骨还是有些撑不住。
老太傅年逾八十,走这么一趟实在是有些难以支撑。
若不是大顺无人,又怎么会走到需要老太傅亲自出马。
四月之时就传出了要准备春闱,可推到了六月春闱还没见影子。
主考官倒是已经定下了,可什么时候考试却还是没有定下。
舒明蓁想起去年雪灾的事,明明应当尽快解决的事,却还是拖了三个多月,拖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她甚至觉得,这次所谓的春闱,能够和寻常的秋闱一个时间举行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样的朝廷,舒明蓁实在是不知道还能够指望什么。
就像末世的那些基地一样,提供了生存地方的同时,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
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各自心怀鬼胎。
那时候舒明蓁就不愿意掺和其中,可因为她的实力强大,那时候也是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
她不喜欢麻烦,虽然到了后来也算是有了自己固定下来的队伍,可实际上依然还算是独来独往。
那些人想往她身边安插人,可她做什么几乎都是亲力亲为,那些人也找不到机会。
那时候其实只要她想,她自己建立一个基地也不是问题,完全不用受别人指使。
只是她嫌麻烦,反正自己不想做的事,那些人说上多少都没用,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自己。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那些看她不顺眼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
舒明蓁那时候权利唾手可得都不想插手,更别提现在。
她只是想能够护住自己在乎的人而已,至于官场上那些事,她不喜欢,也不合适她。
从使团抵达西北边境之时,她就一直关心着和谈的结果。
与她一样的还有很多人,钟离修那边更是每日能够好几封信。
因为双方其实都实力不济,可又都不愿意做出太大的退让,所以和谈说不上顺利。
和谈的结果暂且还没出来,最新传来的消息是老太傅终于倒下了。
本来老太傅上了年纪身子骨就不大强健,已经到了好生荣养的年纪,还得为了大厦将倾的大顺奔波。
元和帝那边收到老太傅倒下的消息之后,立马又追送了两位御医和若干药材。
钟离修收到的消息是,老太傅的情况已经不大好了。
不知道和谈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老太傅大概是回不去了。
钟离修虽然痛恨元和帝以及朝堂上的大多数人,但对于老太傅却还是尊敬的。
他收到的消息,容成蹊那边同样收到了。
钟离修更关心西北军的动向,而容成蹊更关心嘉临关那边的事。
如今诸方势力都在等着和谈的结果,但和谈的局势不容乐观,始终就僵持在了那。
双方都不愿意退让,再这么继续下去,和谈到明年都不见得能有结果。
就在这时候,朝堂上有人提出要追加一部分好处,尽快促成和谈。
元和帝一直都是支持和谈的,甚至连自己一向疼爱的女儿都舍出去了。
但这一次,提出要追加好处的大臣被元和帝当朝申饬,勒令他回家思过。
和谈之所以一直僵持着,不是没人想着退让,而是老太傅还在西北,老太傅不愿意退让。
一个已经到了迟暮之年的老人,还在尽自己的所能,想要救一救这日薄西山的天下。
雪灾已经让大顺伤筋动骨,若是和谈再舍出去更多的东西,大顺可就当真难以挽回了。
这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那些人不在乎。
老太傅为大顺鞠躬尽瘁了一辈子,不希望自己合眼之前看到的只是大顺颓势无可挽回。
身为两朝元老,老太傅威严甚重,他不松口,其他人也没法子替他去答应。
和谈的使团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老太傅,不肯退让的。
另外一派,就是觉得可以稍微多给匈奴一些好处,只求快些促成和谈的。
曾琏是前一派,虽然他家里人并不支持看好,可他是曾家人,就算不是继承人,他也代表着曾家,曾家只能捏着鼻子认。
在朝堂上,曾家也是站在老太傅这一派,不同意松口。
匈奴的贪婪所有人都心里清楚,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日后只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
这一次和谈,之所以一直僵持着,就是因为匈奴那边狮子大开口。
大顺这边暂且拿不出多少银钱来和谈,元和帝除了舍出嫡公主和亲以外,还同意拿出三年盐税。
可匈奴非但不满足,还要求要西北三座城池。
西北历来都是要塞,若是把那三座城池割舍出去,日后匈奴想要对大顺出手,那简直就是长驱直下。
所有人都能明白的事,自然没人愿意在城池一事上退让。
那些想要加码和谈的,也不过是想要追加两年盐税而已。
至于城池,是万不能舍出去的。
不管是多么自私自利的世家,也没办法容忍自己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把不知什么时候会落下的铡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