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双城外,容家军已经开始围困,但宁双城内,王氏内部依然还是争论不休。
王广义每日都要面对着那些试图指手画脚的本家之人,人也肉眼可见的暴躁起来。
本来对上容家军胜算就不大,他们还非得在这个时候争论。
甚至还有人觉得,他们自己上也成,希望他把位置给让出来。
先前他把位置让出来,那是因为那时候被逼得实在是没有办法,他如果不选择听从本家的额,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但是先前王沛闹了那么一出之后,他是绝对不会再把手中的权柄交出去的。
他只觉得讽刺,有了王沛那么一个明晃晃的例子摆在那,宁双王氏内部竟然还有那些不清醒的。
若是当真随便一人都可以,那何必这天下掌权者都爱追求良将。
王广义深知自己算不得什么良将名臣,但好歹比那些纸上谈兵都没试过的人好多了。
舒明蓁每日收到宁双王氏的消息,都觉得莫名其妙的。
明摆着的危难时机,还有人在争权夺利,当真是够了。
但他们脑子不清醒,对于自己这方来时可是好事。
王广义手下二十余万人,容家军从最开始的四十万人,锐减至如今不到三十五万人。
除却先头遇上朝廷时的混战,还是在德曲牺牲过多。
德曲当时有知府指挥,反抗得厉害,五万多人,愣是几乎都选择了死战。
人虽不算多,可他们都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那也是非常棘手的。
容盛到现在,还总是把先头德曲的事儿又翻出来。
可实际上不管怎么选,德曲的牺牲都避免不了,那些牺牲,是因为德曲的严重反抗。
若是都像其他城池一样直接开门迎接,自然是不会有什么损耗,甚至还能够补充兵力。
可自打德曲之后,他们一路上只有消耗,没有兵力补充。
德曲城的兵力当初都被徐康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剩下的那些容盛也不忍强征。
那些剩余的人,多数都是家中尚有亲人需要照顾,家中除本人以外没什么人劳力的。
若是这些人都强征走,那跟先头魏王所为有何差别。
魏王手下人心不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强行征兵。
唇亡齿寒的道理,就算是没念过书,有些脑子的人也都能明白。
他能够在一座城池强行征兵,那在其他城池同样可以如此,他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就算是朝廷如今还没有彻底倒下,可很多人都清楚,如今的大顺朝廷不过是名存实亡。
那些还在支持着大顺的世家也好,官员也好,多数都是因为利益牵扯太深。
他们愿意支持朝廷,可终究还是百姓更多。
百姓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战场上去找死,自然就不会欢迎朝廷的到来。
朝廷一开始,就走了步错棋。
但到了王朝末尾兵力不够只能强行征兵,几乎是每个王朝最后的问题。
魏王不可能不知道强行征兵会造成多大的麻烦,但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镇守边关的几路大军不能动,这对于朝廷来说就是把近七成的兵力抛掉了。
剩余的府兵很分散,而且多数城池已经沦陷在那些造反之人的手中,府兵已经无法召集。
这般情况下,魏王除了强行征兵以外,再没有任何法子。
容盛不想走魏王的老路,只能看着容家军的人减少。
宁双眼见同样是块硬骨头,甚至可能比德曲更为难以攻破。
这么多年,宁双一直都是由王氏所掌控,宁双王氏在这个地界,跟土皇帝没什么区别。
他们不管是为了自己奢华的生活,还是性命,都会拼命抵抗。
徐康那时还有退路,可以跟魏王会合,但王广义没有这个选择。
就算是他如今愿意选择去投靠朝廷,魏王暂且不会动他,可到了最后清算起来,还是免不了一死。
没有退路的宁双王氏,只会比德曲城之人更狠。
王广义手下同样也有着二十来万人,而且宁双王氏可比德曲城耗得起。
就算是宁双城的百姓不愿意为了王氏冲锋陷阵,但他们又谈何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
德曲城先头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就算是徐康和德曲知府不愿意听从百姓的请求,但多年以来,百姓还是会比宁双的人更能反抗。
相比之下,宁双的百姓被王氏压榨多年,早已成了习惯。
容盛让人围困宁双城,却严令禁止了有人挑衅。
叫阵时必不可少的,但容盛在那压着,不许有人贸然行动。
容盛这边小心谨慎,王广义同样不敢轻举妄动。
因着人数上的差距,王广义甚至想重复先前魏王的所作所为。
宁双城内还有那么多百姓,都是可以用上的。
至于那些人愿不愿意,那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既然选择了留在宁双城,那就得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先头宁双城没有乱起来的时候,宁双城百姓的日子虽然苦,但可比其他那些乱起来城池要安稳很多。
宁双城的百姓若是知道王广义的想法,少不得要啐他一口。
他们那哪里是日子过得安稳,不过是早就习惯了。
朝廷下手狠,往常年宁双王氏也没见手下留情。
层层盘剥下来,能够留有让家里人都活下去的钱粮,都已经是十分不错的。
甚至在很多时候,哪怕不是灾荒年,有些人家中依然会有人饿死。
在天下大乱之前,宁双城的百姓向来是能走的就选择走了。
当下安土重迁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离开了故土,那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宁双王氏都已经将百姓逼到了这个地步,但王广义竟然还能觉得宁双王氏其实也庇护了他们。
王广义那边还没有最终下定决心,舒明蓁这边就已经收到了消息。
虽然从自己所在城池强行征兵是惯例,不少人都会这般做,可刀子没有当真落下的时候,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麻木。
舒明蓁决定帮他们一把,她直接让自己先头就留在宁双城的人把这则消息散布出去。
原本因着要打仗就人心惶惶的众人,在得知王广义还想强行征兵之后,顿时宁双城内就开始乱了。
宁双城的百姓也不少,他们都非常抗拒征兵一事。
谁家都想家人团圆,一家人齐齐整整的等待他们争斗的结果出来。
那些打仗也好,博弈也好的,诸如此类的事,百姓们并不想掺和其中。
但他们的意愿并不重要,不管想不想,他们都会是最先被卷入其中牺牲掉的棋子。
王广义原本还在想法子,想试试看如果不强行征兵,自己是否有胜算。
可消息都已经不知道怎么走漏了出去,宁双城内已经发生了动乱,那王广义可就不想再继续犹豫了。
反正都已经有人把消息传出去了,宁双城内那些不识好歹的玩意儿甚至开始闹了起来。
他们都已经这样认定,并且开始闹事,那他若是不让这事儿坐实了,如何对得其那些闹事儿之人。
王广义首先就是朝着那些闹事儿之人下手,他没把人关起来,而是直接让人拉去了军营。
闹事儿的百姓就算是再多,也比不上王广义手下那些人。
他们在军营里被招呼了好几日,人就老实了下来,不得不跟着认命。
见最开始闹的人是这么个结果,那些想跟着一起闹的人也犹豫了。
他们之所以闹,就是为了给自己挣出一条生路来。
若是闹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反而会让他们死得更快,那他们还是会选择老实下来。
王广义虽说是要征兵,但没说所有人家都需要出人。
抱着这样的念头,那些在宁双城内闹腾的人再度沉寂下去,日夜祈祷着不要让征兵落到自己头上。
处置了一批人,剩下的老实之后,王广义同样也没像之前一样被发现就拉入军营。
他没有那时候的魏王那般缺人,不能逢人就拉进军营。
王广义虽然也是强行征兵,但还是稍微有所筛选的。
那些被他挑上的人求爷爷告奶奶,甚至不惜将其他人拉下水,而那些没有被挑上的,则是无比庆幸。
对于那些庆幸的人,舒明蓁也不觉得他们当真就能够躲过一劫。
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王广义现在还有所收敛,是因为魏王的例子就在眼前摆着。
更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有缺人那样严重。
可若真是耗起来,他哪里还会去在乎那些人是否还有家人之类的。
王广义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挑不出什么其他更合适的法子在当下稳定宁双城内的问题。
但宁双王氏本家有人不这么认为。
他们在宁双城盘亘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高高在上,凌驾于那些百姓之上。
如今突然被那群百姓掣肘,没法依照着自己的心意办事儿,他们只觉得憋屈得很。
他们恨不得把那些人全部都扔到军营里边去,在打起来的时候让他们率先去送死。
那些本家的人不仅仅是这般想想而已,当真有人敢在看百姓不顺眼的时候动手。
王广义的做法好不容易让多数人都安生了下来,本家的人来这么一出,那些人又开始闹起来。
闹不闹都是死路一条,还不如闹一闹试试看。
万一呢?
不说别的,只要能够争取到把城门给打开,他们的家人或许就有活下去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