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先头部队,乘坐飞舟抵达夜郎国时,神罗帝国后续军队也陆续在夜郎国各地登陆。
李朔与耿仲在黑岩城会面的第二日,耿仲最后一次以夜郎国皇帝的身份向整个夜郎国上下宣布,夜郎国并入秦国。夜郎国所属所有军队全部并入秦军。
为了减少阻碍和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李朔为代表的秦国同样给予了夜郎国优厚的待遇。
夜郎国皇帝耿仲被册封为亲王,原夜郎国地方官员与军队将领,只要遵从命令,全部留任。
夜郎国军队的编制也暂时不做改变,待遇则提高到与秦军同样的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少部分刘罗锅的铁杆之外,其余的原夜郎国官员与将领全部接受了耿仲的命令,改弦易帜。
由于神罗帝国的主力来的比预计的速度更快,再加上秦军的后勤补给暂时跟不上,所以李朔在与耿仲商量之后,主动向北撤退了500公里,在大陆有名的黑煞山脉重新构筑了防线。
在秦军后撤之后,神罗军随即占领了黑岩城。不过秦军在撤退之时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所以神罗军得到的只是残垣断壁,不但不能增强自身的实力,反而增加了后勤补给的难度。
神罗军在占领黑岩城之后,再度骄狂起来,他们想当然的认为秦军后撤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兵锋。
所以神罗军指挥官居然在没有得到神罗军统帅的同意之下,轻率的选择了追击后撤的秦军。
神罗军的追击正中李朔的下怀,在黑煞山脉南五溪地区,追击的神罗军被秦军伏击,在经过了一天的战斗后,6万神罗军全军覆没。
秦军获得了与神罗军首战的胜利,五溪之战的胜利不但鼓舞了秦军上下的士气,也影响到了虎国和徐国的国策。
原本在面临神罗人的大举入侵时,两国的高层都对战胜神罗人毫无信心。他们很清楚蛮荒大陆与罗曼大陆的差距。
仅仅是在修士的层面,罗曼大陆最高修为是地仙巅峰,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天仙境的强者。而蛮荒大陆万年了一名地仙都没有出现过,最高修为也不过是半步地仙。
两国高层原本计划着当神罗人到来后直接选择投降的,之所以一直耽搁到了现在也是因为飓风港惨案的发生。
五溪之战的胜利让两国高层重新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尤其是当120艘飞舟的突然出现,更是让两国深信秦国背后一定有一名强大的仙神在支持。
这个时候他们再度想到了蛮荒大陆不允许元神境以上的修士插手凡间之战,两个在仔细调查之后发现,神罗人并不像他们之前想象的那么强大。
两个大陆虽然在尖端战力上存在差距,但元神境和元神境以下实际上差距不大,而神罗人元神境以上的战力根本就无法加入战争。
两个在经过一番评估后,赫然发现蛮荒大陆获胜的概率反而要大的多。即使两国投靠神罗帝国,秦军获胜的概率也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高层逐渐达成共识开始主动联系秦国,希望以较好的待遇加入秦国。
双方正在谈判之时,遭受了五溪之败的神罗人,也开始积极寻找击败秦军的机会。
由于陆军士兵们经过长时间的海上航行,想要恢复战力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修整。所以神罗帝国把目标转向了海上。
根据刘罗锅提供的情报,神罗帝国的海上力量要比秦军更强大,而且原夜郎国陆军虽然在飓风港事件之后,大部分投靠了秦军,但水军力量仍然掌握在刘罗锅的手中。
经过半个月的修整之后,神罗人以他们的第一分舰队为主加上原夜郎国水军,组成了一只由600艘战舰组成的强大舰队,向着秦国发家之地的崖山城而来。
早有准备的秦国水军,不甘示弱,同样在12艘武装飞舟的掩护下,主动出航,准备与神罗人在海上进行一番较量。
半个月后,两军在琉球海南部遭遇了,拥有数量优势的神罗军,首先向秦军发起了进攻。
神罗军水军的力量确实在秦军之上。首战秦军不敌,被迫退往东山岛。
首战获胜的神罗人吸取了五溪之战的教训,并没有贸然追击,而是在确认了秦军情报之后,才再度向东山岛海域逼近。
大战开始前,神罗帝国海军认为原夜郎国水军编组训练都跟自己完全不同,两只舰队混编,难以发挥出应该有的战力,上一战之所以会被秦军舰队逃脱就是因为受夜郎国水军的拖累。
所以这一次开战前,神罗人指挥官改变了原本的部署,不夜郎国水军单独编组为左翼,负责在秦军退却时,进行拦截。
重新编组完成后神罗人主动向秦军舰队发起了进攻。这一次秦军同样没有后退,主动离开港口与神罗人进行决战。
“真是一群蠢猪!”自认为胜券再握的神罗人指挥官笑骂道。
他原本还担心秦军舰队依靠东山岛的岸防工事与自己的舰队交战,这样子他虽然认为自己仍然可以获得胜利,但损失却要大的多。
如今秦军舰队选择主动与自己决战,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事。
战场的态势也与他的预计相差不大,虽然秦军舰队奋起反抗,但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略逊一筹的秦军逐渐落在了下风。
不过神罗指挥官没有注意到的是睡着战斗的进行,神罗舰队的侧翼渐渐暴露在了夜郎国水师的面前。
正当神罗人志得意满,发出全面攻击的命令时,原本在左翼与秦军作战的夜郎国水军突然换下了夜郎国国旗,竖起来秦军的大旗。
意识到情况不对的神罗帝国指挥官,第一时间向舰队发出了警告。
可惜此时已经来不及了,临阵倒戈的原夜郎国舰队直插神罗舰队侧翼。
两面受敌的神罗人舰队迅速被分割成两块。战场形势迅速转变,被打的措手不及的神罗人只得各自为战。